患病孕妇如何处理生育问题

  孕期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肝糖元代谢增强,肝负担加重,故孕妇易患肝炎。急性肝炎如果发生在妊娠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或将肝炎的胃肠道症状误认为是妊娠反应而延误病情。  

  发生于妊娠晚期时,妊高症的发病率高于非肝炎期,可达30%。妊高症可引起子宫胎盘严重缺血或肝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拨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同时肝炎时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分娩时易发生产后出血。因此肝炎孕妇的死亡率比非孕时高,尤其是重症肝炎时对母婴威胁更大。对胎儿来讲,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时,胎儿的畸形率增高2倍,主要为染色体畸变引起。妊娠患肝炎时,早产的发生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明显增高。但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可经不同的途径传播,而且对胎儿的影响也不同。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不会通过胎盘或其它途径传播给胎儿。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如无爆发型症状,胎儿的生长一般不会受影响。

  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我国是高发区。现已确认,母亲患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或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同时通过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产后接触母亲唾液,及喂养时通过乳汁,因都可受到病毒的感染。患病毒型肝炎的妇女原则上不宜妊娠。一般来讲,急性肝炎最好不要妊娠,否则会使肝炎病情加重,甚至肝昏迷而危及母儿的生命。慢性肝炎患

  一般早期妊娠(孕期<12周)时,如果合并乙型肝炎应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合并甲型肝炎时,由于甲型肝炎病程短,处理及时,预后好,所以不一定终止妊娠。如果合并重症肝炎则应积极治疗肝炎,待病情稳定后再施行人流手术。

  中、晚期妊娠(孕>12周),一般不主张终止妊娠,因为终止妊娠的手术和药物都会增加肝脏负担,进一步加重肝炎的病情,因此中晚期妊娠时,如合并肝炎,应积极护肝治疗;而重症肝炎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危及孕妇的生命时,如果胎儿未成熟,可考虑终止妊娠,若胎龄≥37周,可考虑尽早分娩。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孕妇护理措施有哪些?

孕妇患病时如何使用抗生素

  1.泌尿道感染孕妇应用抗生素最多的适应症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导致菌尿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属、变形杆菌、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有些病人可出现无美菌尿;有尿频或排尿困难者可无细菌感染。有些急性尿道综合症患者常伴有沙眼衣原体感染(可用红霉素治疗,疗程至少14天)。无论有无症状之菌尿,皆需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对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治疗。

  2.妊娠俣并阴道感染由于母体阴道感染往往传播胎儿,故阴道微生物培养极为重要,如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可用曲古霉素。仅有滴虫感染可用灭滴灵;仅有霉菌感染可用克霉唑。孕期治疗以大剂量短程阴道内用药为宜,如克霉唑1500mg/tab,阴道内放置一次(非孕妇每次仅用0.1gtab,疗程7~10天)。

  3.心脏病合并妊娠正常分娩不需应用抗生素,行难产手术或剖宫产术时为预防感染特别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有两种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案可供选择,①苄青霉素钾100万单位+庆大霉素800mg肌注,每日2~4次;②氨苄青霉素钠1g肌注或静滴,每日2~4次。

  4.其他感染孕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基本同非孕期。但应尽力避免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将抗生素药物分为三类:

  (1)对胎儿无明显影响者,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中仅红霉素碱基可用于孕期。

  (2)有相对危险性者,主要为氨基糖甙类,其对母体与胎儿产生中耳与肾脏毒性,特别是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影响即使小剂量短期用药亦可致耳聋且为不可逆性。卡那霉素亦有类似毒性。如孕妇期有严重感染可考虑用洁霉素或氯洁霉素。

  (3)绝对禁忌者,四环素类为典型致畸原现已被公认,其妨碍钙盐进入软骨和骨骼;易通过胎盘,在孕期任何阶段作用于胎儿,都可导致胚胎发育不全及畸形。还可致妊娠脂肪肝,导致有些产妇因此死亡。磺胺类药物妊娠晚期禁用,其能争夺胆红质的结合部位而引起核黄疸。氯霉素除对孕妇产生毒性外,还可使新生儿发生所谓灰色综合症。磺胺甲基异恶唑与甲氧嘧啶合用有抗叶酸的作用。因此整个孕期尤其是早孕期应避免使用。乙胺嘧啶治疗弓形体病有效,但在孕期宜慎用。

  孕期应用抗生素药物除根据病原体检查与病情严重程度外,还需了解药物在不同孕期对孕妇与胎儿所产生的副作用,细加选择并注意用药剂量、途径及时期并密切观察副作用(包括母体双方的有关监护),随时加以调整,则疗效可靠也能确保安全。

www.budianjie.comtrue/chanqianjc/355283.htmlTechArticle孕期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肝糖元代谢增强,肝负担加重,故孕妇易患肝炎。急性肝炎如果发生在妊娠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或将肝炎的胃肠道症状...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