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地骨皮散的组成及作用

   【名 称】黄耆地骨皮散”在《杏苑》卷八

  【出 处】《杏苑》卷八

  【处 方】黄耆1钱2分,地骨皮8分,柴胡8分,赤芍药8分,生地黄8分,麦门冬8分,当归8分,赤茯苓8分,黄芩8分,人参1钱,甘草(炙)5分。

  【功能主冶】劳热羸瘦,四肢烦疼,心躁口干,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


生化汤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化汤是妇女产后的常用方剂,某些地区习惯将此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中医认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本方能化淤生新,所以名为“生化汤”。
方药组成 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干姜(炮黑)2克,炙甘草2克。
用法 一般是从产后第3天开始,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3~7剂即可。
功效 养血祛淤,温经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化汤有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血栓,抗贫血,抗炎及镇痛作用。
主治 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胞宫所致腹痛。临床表现为产后恶露(产后排出的带血分泌物)不能流出,小腹冷痛。
中医认为由于分娩时失血耗气,所以产后多血虚,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淤,容易致使恶露不能畅行,淤血凝滞,引起小腹冷痛。这种产后腹痛是因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在治疗上,用药的基本原则应是补虚、化淤、散寒,生化汤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的。
补虚,化淤,散寒
生化汤中当归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温经祛寒,化淤生新,正合病机,且在方中用量最大,为方中主药;川芎,辛温走串,不仅能活血化淤,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桃仁能活血化淤;炮姜辛温,能入血散寒,温经止痛,又兼有止血作用;炙甘草能益气健脾,又能协调药性;黄酒能温通血脉以助药力。诸药相配共成养血祛淤、温经止痛之剂,可补虚、化淤、散寒,从而达到化淤止痛的治疗目的。
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妇人产后,体质多虚寒,出血与淤血多并存。对产后寒凝血淤腹痛之证,若单纯或过量应用温热、活血化淤之药,恐有耗气伤血之虑。所以本方虽重在温通化淤,但其药物配伍特点为“温中寓补,补中寓通,通中寓塞”。炮姜、甘草、当归同用,是温中寓补;当归、桃仁、川芎同用,是补中寓通;川芎、桃仁、炮姜同用是通中寓塞(止血)。生化汤兼顾了产后体质虚寒,出血与淤血并存的病理机制,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产后修复子宫的

修复子宫内膜,对产后,后流产后有清宫的作用,促进子宫内膜和异物
的排出.

是流产后或产后排恶露或脏东西的。也是暖子宫修复子宫的。

生完孩子喝的
去除体内淤血之类的污垢
去中药房买
他们会告诉你怎么煮

生化汤

药物组成
当归5钱,川芎2钱,甘草(炙)5分,焦姜3分,桃仁10粒(去皮尖双仁),熟地3钱(一方无熟地)。

加减
凡血晕虚晕,加荆芥穗6-7分;凡产妇气虚气脱,倦怠无力,加人参、黄耆;凡阳虚厥逆,加附子、肉桂。脉虚烦渴,加麦冬、五味;气垂有痰,加陈皮、竹沥;血虚血燥便结,加麻仁、杏仁、苁蓉;多汗不眠,加茯神、枣仁、黄耆;上体多汗,加麻黄根,下体多汗,加汉防己;烦热,加丹皮、地骨皮;口噤如风,反张瘈疭者,加荆芥、防风各3-4分;恶露未尽,身发寒热,头痛胁胀,其小腹必然胀痛,加红花、丹皮、肉桂各3-4分,玄胡1钱;内伤饮食,加山楂、陈皮、砂仁,或神曲、麦芽;外伤寒湿,加苍术、白术;血积食积,胃有燥粪,脐腹胀痛,加大黄2钱;产后下血不止,或如屋漏水,沉黑不红,或断或来,或如水,或有块,淋沥不休,此气血大虚之候,不可误用寒凉,其脉浮脱者,可加附子辈诸阳分药,否则无救矣。

处方来源
《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引钱氏方。

方剂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现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小产后胎盘残留,人工流产后出血不止,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宫外孕等。

方剂功效
逐瘀生新。

药理作用
《山西医药杂志》 (1980;3 :7):为了探讨临床运用加味生化汤(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荆芥穗)治疗子宫肌瘤与子宫肥大症的机理,以乙烯雌酚造成小白鼠子宫肥大模型,观察口服加味生化汤对正常与去卵巢之小鼠子宫重量与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味生化汤在正常育龄小白鼠,可对抗雌激素使子宫充血水肿、增生肥厚的作用,而致子宫重量减轻,初步证实了临床治疗子宫肥大症的疗效。另外,对少数子宫作了组一织化学的染色观察,发现用药组糖元与脱氧核糖核酸含量都有减少。去卵巢小白鼠排除了卵巢激素之影响,便于观察加味生化汤对外源性雌激素在子宫之作用。但是实验结果与原设想相反,不仅没有象正常小鼠之作用,反而促进子宫增重。组织切片所见,本方用于去卵巢小鼠可使雌激素所致的炎症反应明显消退。这可能就是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中药所发挥的双向调整作用,即在子宫异常增大时,加味生化汤可使其固缩与减重;当卵巢功能低下时,加味生化汤又能代偿部分卵巢功能,以防止子宫萎缩。

用药禁忌
生化汤活血化瘀,儿枕作痛尚宜。其有肝虚血燥体质,平时常有肝阳上冒见证,生化汤辛温走窜,又不宜服。尝有服此成痉厥者,不可不知;脾胃虚弱所致的大便溏滑,心火素亢所致的心悸怔忡,肝阳横逆所致的眩晕胁痛,阴虚内热所致的口燥咽干,冲任固摄无权所致的时下血块,以及产妇感受一切温暑时邪、表里邪热未解的,都是本方的禁忌症。

临床应用
1.产后调理:给60名产妇服用生化汤原方,每天1剂,于产后即连服3剂,并与对照组(未服生化汤)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服药组在产褥期发生的不利于产后恢复或不舒服的情况比对照组减少16.6%,其中对照组的病变率为28.33%,服药组为10%。认为生化汤的产后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预防产褥感染(服药组与对照组之比为1:3)与促进泌乳机能方面(服药组与对照组乳汁分泌不足之比为1:4)。此外,服药组产后宫缩痛增加,说明生化汤有加强子宫的收缩作用,这对防止产褥期的病变也是有利的。
  2.小产后胎盘残留:用生化汤去甘草,加益母草、熟地、丹皮、红花、艾叶,治疗小产后胎盘残留22例,其中有3例曾住院做过刮宫手术2次以上,但未见效果。少者服药2剂,多者服药6剂,即排下残留胎盘,出血及腹痛消除,22例全部治愈,且追踪半年无临床症状。
  3.人工流产后出血不止:对3例人流后阴道流血不止患者,经用各种止血药与子宫收缩药无效,后改用生化汤去炙草加丹参、益母草、牛膝,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至3剂,阴道流血即停止。3例均治愈。
  4.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与产后子宫收缩痛:选择产后子宫复旧不良59例,产后子宫收缩痛41例,给予煎服生化汤加红花治疗,并同时期用麦角新碱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50例进行比较。结果,甲,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中药治疗组,治疗前24小时宫底平均下降0.59厘米,服药后24小时宫底平均下降3.28厘米,治疗后比治疗前要快5倍多。西药治疗组,用药后24小时宫底平均下降1.40厘米。中药组较西药组宫底下降速度快1倍多。乙.产后子宫收缩痛:服生化汤加红花治疗的41例中,疗效显著者35例,效果不明显者3例,记录不详者3例。丙.服生化汤加红花的两组病人共100例,其中47例服药后阴道有血块排出,部分患者服药后有子宫收缩感。认为生化汤加红花的作用可使子宫收缩呈节律性加强,进而促进产后子宫的复旧及产后子宫收缩痛的消失。
  5.子宫肌瘤及子宫肥大症:以加味生化汤(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荆芥穗)为主方,水煎服,1日1剂,30剂为1疗程,治疗子宫肌瘤与子宫肥大症共70例。其中,子宫肌瘤24例,治愈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子宫肥大症46例,治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最少服药10剂,最多84剂,以30至60剂为多,占75%。
  6.宫外孕:基于宫外孕的病机属于少腹瘀实又兼虚证,治疗虽当活血化瘀,但又不可攻逐太过的特点,因此选用祛瘀生新的生化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桂枝、云茯苓、赤芍、丹皮)为主治疗21例宫外孕,另有10例休克型和2例不稳定型宫外孕即行手术治疗。结果,生化汤加减治疗的21例宫外孕,全部治愈,住院天数最短7天,最长75天,平均48天。

各家论述
1.《医林纂要》:妇人产子,血既大破矣,而用力已劳,气亦耗泄,故产后多属虚寒。其有恶露不行,儿枕作痛诸病,皆气不足以行之故,故治此宜用温以行之。当归以滋养其新血,川芎以行血中之气,干姜以温之,炙草温中补气,而微用桃仁以行之。治余血作痛之方,宜莫良于此矣。
  2.《成方便读》:夫产后血气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去瘀为首务也。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钟,加大枣2枚,煎8分,温服。

附注
《傅青主女科·产后篇》无熟地、大衣以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请问中药材黄耆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请问中药材黄耆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出处】《本经》

【拼音名】Huán? Qí

【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原形态】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23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毫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2.5厘米,直径0.9~1.2厘米,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内蒙黄耆
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长4~9毫米;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宽11~15毫米。
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茎叶(黄耆茎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金翼黄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8月。
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④多花黄耆
直根粗大。茎高15~100厘米。小叶7~26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少白色的伏贴长毛。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0.8~2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花期7~8月。
生于草坡。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化学成份】
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甜菜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
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鲜产黄膏,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黄耆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静脉注射均有利尿作用。0.5克/公斤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克/公斤及双氢氯噻嗪0.2毫克/公斤相当(大鼠皮下注射)。且利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连续给药7天亦不产生耐受性。健康人口服黄耆煎剂亦有利尿及钠排出增加。梭果黄耆煎剂给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静脉注射亦有利尿作用但较黄耆差。黄耆与岩黄耆(品种均不明)给麻醉兔静脉注射亦有轻微利尿作用。
②对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大鼠于注射兔抗鼠肾血清以产生血清性肾炎前3天开始每天服黄膏粉4~5克,注射血清3天后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病理切片亦证明肾脏病变减轻。每日服黄耆粉0.8克或2克则无效。对注射氯化高汞引起的大鼠蛋白尿症,口服黄耆粉(炮台芪)能加快其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服药组动物体重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大鼠口服黄芪或炮台耆粉均可降低生理性尿蛋白的排泄,煎剂则无效。服药期间尿量并无明显增加。
③强壮作用
小鼠每日灌服黄耆(品种不明)煎剂共3周,可明显延长游泳时间,体重增加亦比对照组为快。因四氯化碳损伤肝脏的家兔,服1周后,可使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增加,但因未设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小鼠服9天可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降低。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黄耆、内蒙黄耆、梭果黄耆以及不明品种之黄耆及岩黄耆煎剂给麻醉狗、猫、兔等静脉注射均可引起明显的降压作用,黄耆重复注射时有急速耐受现象。麻醉狗灌服黄耆或梭果黄耆煎剂亦有降压作用,前者作用较强。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对于离体蛙心,内蒙黄耆煎剂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则为兴奋。麻醉兔静脉注射煎剂对在位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亦有报道水煎剂对田村小林氏蛙心有使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及心率变慢的作用。黄耆与梭果黄畜给正常狗腹腔注射3~4小时后,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和双相,S-T间期略有延长;曾有P-T波融合现象;黄耆在1小时后R波电压略有上升,梭果黄耆者则略有下降。
⑤其他作用
黄耆(品种不明)能延长小鼠动情期并能降低家兔血糖。亦有报告不能降低血糖的。黄耆建中汤(含多序岩黄耆、桂枝、芍药、甘草)给大鼠皮下注射,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和总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内蒙黄耆煎剂对兔离体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体肠管紧张度增加,收缩幅度小量时增高,大量时抑制。对离体豚鼠肠管可增大其收缩幅度,给小鼠皮下注射有镇静作用。黄耆(品种不明)在试管内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黄芪与梭果黄耆给小鼠灌胃100克生药/公斤均无不良反应。小鼠1次腹腔注射梭果黄耆半数致死量为38.25±6.7克生药/公斤,黄耆为39.82±4.3或40±5。两种黄耆煎剂给大鼠腹腔注射每天0.5克/公斤共30天,观察其体重、饮食及内脏外观,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内蒙黄耆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25~50克/公斤,48小时内未见异常。
此外,实验动物注射密毛花黄耆浸剂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量以及舒张冠状血管。对循环衰竭及急性肾炎治疗有效。

【炮制】
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
甘,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
③《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太阴。
⑧《本草经疏》:手阳明、太阴经。
④《本革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功能主治】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②《药对》;茯苓为之使。
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附方】
①治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②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赂》防己黄耆汤)
③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④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耆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⑤治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钟尽为度)七钱,兔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膏丸)
⑥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忍冬草(去梗)、黄耆(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履,少顷再进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巳成脓者即溃。(《局方》神效托里散)
⑦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耆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四圣心源》黄耆人参牡蛎汤)
⑧治甲疽疮肿烂,生脚指甲边赤肉出,时瘥时发者:黄耆二两,闾茹三两。上二味切,以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涂疮上,日三、两度。(孟诜《必效方》)
⑨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局方》黄芪六-汤)
⑩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证象白虎,惟脉不长,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细切,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⑾治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黄耆汤)
⑿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股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
⒀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⒁治白浊:黄耆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⒂治酒疸,心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耆二两,木兰一两。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⒃治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局方》黄耆汤)
⒄治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此筋解也:黄耆三两,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钱,至愈而止。(《得配本草》)
⒅治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⒆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炙黄耆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炙甘草七钱,川芎一钱,肉桂一钱,白术一钱。加数枣同煎,气不行加木香。(《种痘新书》保元汤)
⒇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1)治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每服一钱,生姜二片,枣子半个,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22)治脱肛:生黄耆四两,防风三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各家论述】
①李杲:《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耆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耆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耆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②《汤液本草》: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③朱震亨:黄耆,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④《本草汇言》:黄耆,补肺健脾,实卫敛汗,躯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腆理不密也,黄耆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耆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耆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耆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渍者,黄耆可以托脓毒。
⑤《本草正》: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
⑥《药品化义》:黄耆,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疮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⑦《本经逢原》:黄耆,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治咯血,柔脾胃,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耆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⑧《得配本草》:黄耆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耆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
⑨《本草求真》: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为异耳。
⑩《本经疏证》:黄耆,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所谓补丈夫虚损、五痨羸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别录》所谓逐五脏间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历历明征,莫非营卫之病,而营卫所以属三焦,三焦所以属中土者,三者皆本于水谷,是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腐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耆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
⑾《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耆,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⑿《本草正义》: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耆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备注】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
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摘录】《*辞典》

www.budianjie.comtrue/fangji/320083.htmlTechArticle【名 称】黄耆地骨皮散在《杏苑》卷八 【出 处】《杏苑》卷八 【处 方】黄耆1钱2分,地骨皮8分,柴胡8分,赤芍药8分,生地黄8分,麦门冬8分,当归8分,赤茯苓8分,黄芩8分,人参...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