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久服牛黄解毒片可致血尿

  牛黄解毒片由牛黄、雄黄、甘草、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八味中药组成,常用于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牙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其成分中雄黄是毒性较强的物质,化学成分为硫化砷,服多了有害无益。有些患者由于经常或长期服用此药,导致不良反应。

  据报道,一位50岁的女患者因牙痛口服牛黄解毒片3粒,一日3次,1天后出现血尿,伴头晕、恶心。查尿常规:棕红色,混浊,尿蛋白阳性,镜检红细胞满视野,尿潜血阳性,膀胱镜检正常,停药4天后,症状消失。

  该患者同年因感冒口服牛黄解毒片曾出现过血尿,当时未引起重视。另据报道,有患者用本药片2—3天后,引起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粘膜出血。

  本品不宜久服,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老年体弱者、小儿慎用,以免过量中毒。


牛黄解毒片为什么不宜久服?

在牛黄解毒片的配方中,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生石膏基本没有毒性,牛黄、冰片毒性也较低,且用量较小;惟有雄黄(化学名叫硫化砷)毒性比较强,其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因此不宜久服。长期或者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可导致慢性砷中毒,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变黑、肝脏损害和神经感觉异常,严重时会导致四肢瘫痪、肝硬化和皮肤癌。

另外,由于牛黄解毒片含有牛黄,而牛黄的攻下、写下之力较强,易导致流产,故孕妇忌服。老人、儿童因肝功能相对低下,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牛黄解毒片的主要作用是解毒,但它也会致毒。

因为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毒性最强,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的“砒霜”,在体内吸收快,排泄慢,仅服一次,就需要3~10天才能排干净,可见其毒害作用之久。因此,若过量或长期使用牛黄解毒片,可致机体蓄积中毒,引起脊髓中枢和周围神经炎症、胃肠炎、肝损害等。个体敏感性较强的人服用牛黄解毒片,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和休克。鉴于上述毒性作用,孕妇、婴儿应忌用;体质弱的老人、儿童如果服用易致中毒,故要慎用。另外,胃寒或脾胃虚弱、大便稀薄者不宜使用。

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都不宜久服

非处方药牛黄解毒片毒副作用不可忽视

牛黄解毒片属非处方药,公众购药方便,许多家庭小药箱都备有此药。牛黄解毒片是清热解毒中成药的代表,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和甘草制成,可清泻三焦实火,清肺胃实热,荡涤积滞,多用于口疮、牙痛、扁桃体炎、咽炎及便秘等常见病患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牛黄解毒片中的雄黄含砷,属于重金属矿物性药物,可损害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与生殖系统,并且能够在体内蓄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品中砷含量为十亿分之一克级的水平,近期有专家建议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近年来发现,服用牛黄解毒片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神经、循环、泌尿、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呈现出皮肤药疹、过敏性休克、肝脏损害、砷中毒等多种症状。 
  
      砷可作用于蛋白质而引起过敏性病变,常见的过敏反应为皮肤丘疹样斑块、瘙痒,严重的会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牛黄解毒片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症状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疼痛,以及恶心、呕吐和便血,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有糜烂面和出血点。泌尿系统反应可有腰部酸痛、尿频、尿急症状,以及出血性膀胱炎和血尿。其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常见嗜睡、神志不清、四肢抽搐以及静坐寡言等症状。呼吸系统反应可表现为支气管哮喘样反应,出现咳嗽、心悸、胸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牛黄解毒片可引起急性黄疸及其他肝功能损害症状。血液系统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减少和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此外,牛黄解毒片可引起一定的用药嗜好作用。某些患者比较喜欢使用牛黄解毒片。有些文献认为该药长期使用可引起成瘾性,停药后发生类似戒断症状样反应,产生咽喉肿痛加重、全身不适、兴奋失眠、食欲下降、大便秘结症状,再次服药后上述症状迅速缓解。 
  
      研究表明,牛黄解毒片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病人的个体差异、服用方法不当、中西药配伍不当、长期大剂量使用等。因此,对于牛黄解毒片这个常用、大家认为很安全的药,也要高度警惕。对于明显的感染性炎症,适宜选择比牛黄解毒片抗菌作用更强而毒性相对较小的抗菌药物。

www.budianjie.comtrue/fangji/326351.htmlTechArticle牛黄解毒片由牛黄、雄黄、甘草、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八味中药组成,常用于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牙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其成分中雄黄是毒性较强的物质,化学成...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