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都离不开的“姜”

饮食男女都离不开的“姜”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若然男性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不仅如此,干姜入菜也能治疗肾虚阳痿。现小编推荐一款有益男性健康的药膳,简单易烹。取雄鲤鱼1尾(约500克),干姜、枸杞子各10克。取鲤鱼肚内之鱼G(雄鱼腹中白色果冻样物质,为雄鱼精囊腺),加入干姜、枸杞子同煎。煮开,加料酒、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空腹时服食,隔日吃1次,连服5日。

干姜温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此药膳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

 女子吃姜保安康

古药书云:“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胸壅痰隔、寒痛湿泻,清水气、行血痹。”、“炮姜辛苦大热,除胃寒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中医常用姜作佐药使药。产后女子坐月子餐餐以姜醋佐膳,省内各地皆然,生姜或佐以猪脚鸡蛋猪肠加乌醋盐糖煲,或切成姜茸佐鸡蛋糖醋蒸,皆取其药效,适宜于产妇体质复原,也有利于喂养婴孩者。

另外,煲姜水洗浴也可防风湿头痛。据广东省中医院药师佘自强说,“产妇坐月子不洗头洗澡”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广州的天气比较湿热,尤其是在夏天,如果一个月不洗头,不但不卫生,还可能造成皮肤发炎、长痱子。广州人产后喜用姜片煲水洗头洗澡,甚至洗脸洗手,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姜片可以驱寒,用姜煲水进行洗浴,可以防风湿和偏头痛。

  “上床萝卜下床姜”
  
无论是蒸鱼做菜,或是调味佐料,生姜绝对是桌上一味。其辛辣滋味既可去鱼腥、辟膻味;又可将自身的特殊气息渗入菜肴当中,使之鲜美可口;菜汤中予以数片,可祛寒和中,味道清香。但凡烹制猪、牛、羊肉及各类野味美馔皆用之。君不见桌上美味有如姜汁热窝鸡、姜汁肘子、 姜汁豇豆、姜汁鸭掌等风味菜肴;小巧有如姜茸、姜片、姜葱末;甜蜜有如姜醋、姜汁奶。

俗话常说:“饭不香,吃生姜。”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上几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点嫩姜,能够改善食欲,增加饭量。着凉、感冒时不妨熬些姜汤,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胃溃疡、虚寒性胃炎、肠炎以及风寒感冒也可服生姜以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生姜还是传统的治疗恶心、呕吐中药,有“呕家圣药”之誉。生姜,不独食材,实为药食同源。

如此种种,皆因生姜的神奇功效。生姜辛温,具有促进血行、祛散寒邪的作用。内里富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生姜的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人体在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生理功能时,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氧自由基,促使机体发生癌症和衰老。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甚至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因此,吃姜确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可除“老年斑”。生姜里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民间“上床萝卜下床姜”一说,不无虚假。

小编提醒:

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然而,万物进食需有时,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吃姜一次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另外,烂姜、冻姜不要吃,因为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

民谚素有:“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姜之益处毋需赘言,烹制美食或入药调理乃食物一绝。生姜独具如此功效,或许可以成为你家中一宝。

  链接:姜之家族

生姜,多加工成丝、片、末、汁来入菜,是炒、煮、炖、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生姜的运用范围是最广泛,我们常说的老姜,泛指生姜。

子姜,则是生姜的嫩芽,为时令鲜蔬,季节性强,可作辅料、腌渍成泡姜或切丝生食,如:子姜肉丝、子姜爆鸭、泡子姜就是用子姜或泡姜作的。

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主温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脾胃虚寒、吐泻、亡阳、寒喘咳等症状。干姜在川菜中常用来煮汤食用。


蒙古族饮食文化论文急,急 ,急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奶酒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砖茶:蒙古族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貌的事情。若有朋友到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礼物。 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语称“哈日茄”;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酥油茶,蒙古语称“希日陶斯台茄”;面茶,蒙古语称“珠通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奶油、红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较为复杂,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饮用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到蒙古腹地,换易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


  蒙古族在饮茶时有很多习俗。即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认为不吉利;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


  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随着科学的发达,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因而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奶制品:蒙古族的奶制品可为多种多样。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称奶干。做法是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奶油后,倒入锅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状,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奶皮子的做法是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节。


  炒米:又称“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温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胀。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锅中翻炒。有的在铁锅里放入细沙,待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这样炒制的米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为简单,不放沙子,也不用泡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饭。此外,还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的俗语。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蒙古族共有480万人,其中240万人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东北三省及甘肃、青海等地。主要从事牧业和狩猎,部分人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牧区蒙族人主要饲养马、牛、羊、驼。以乳肉为主食。游牧时,多吃肉干、奶干和炒米。农区主要种植玉米、黄米、小米、糜子米、小麦等。以粮食为主食,也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烹调方法多为炖、煮。

日常饮食
  蒙古族传统食品分为红食、白食两种。蒙古语称白食为“查干伊德”,意为纯洁高尚的食品,指各种奶制品。红食蒙语为“乌兰伊德”,即各种肉食品。
  蒙古人按照自己的嗜好,以沙漠和草原的特产为原料,制作着自己爱好的菜肴和饮料,他们的主要饮料是马乳,主要食物是羊肉。据历鹗<辽史拾遗》和孟琪《蒙鞑备录》说,蒙古地饶水草,宜牧羊、马。特别是外蒙多以射猎为生,"生涯止是饮马乳以塞饥渴”。一匹壮马,可养三人。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如果出征中原,将羊吃尽后就射免,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数十万之众,也不携带粮食。后来,由于抢掠中原人为奴婢,必米麦而后饱,所以又掠米麦煮粥而食。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记载的菜肴和面点类食品,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羊肉或羊五脏作为主要材料。羊肉的烹调,大多是先把羊肉煮熟细切,再加葱、姜等调料。“带花羊头”就是其中一例:“羊头三个熟切,羊腰子四个,羊肚肺各一具,煮熟切攒胭脂染,生姜四两、糟姜二两各切,鸡子五个作在花样,萝卜三个作花样,拌用好肉汤炒,葱、盐、醋调和。”再如“水晶角”是以“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细切,依法入拌,盐酱拌馅,用豆粉作皮包子”等,这些烹调方法朴素简单,适合游牧民族食用,除羊肉外,蒙古族也嗜食马、牛、驼及禽鸟肉,对天牲特别重视。《饮膳正要》说:“鹅有三、四;等,金头招为上,小金头鹅次之,有花鹅者,有一等鹅不能鸣者,飞则翎响,其由微腥,皆不及金头全我。”

特色饮食

  奶皮。把奶熬好后,上边凝成的一层厚皮揭下来即是奶皮,可夹上白糖吃,也可放火上烤得冒油后再蘸糖吃。炒米,蒙语称“敖特巴达”。是用糜子米经过蒸、煮、炒、碾子轧等工序制成。可直接人口吃,也可用黄油、奶皮、糖拌着吃,或用奶茶泡着吃。
  煮、烤全羊。煮全羊是把整羊解开煮熟,按羊的全形码放在大木盘中即成;烤全羊是把整治好的全羊用微火烤至金黄色,用木盘盛着,请客人看过后,再拿回厨房用刀解开,再端到宴席上,吃时蘸椒盐。
  全羊席,又名全羊大席。这是元朝时的宫廷菜肴。席上所有菜肴都是用羊的不同部位制成的,形色不同,口味各异,多者可烹制出上百种菜。例如,用羊眼可做成叫“玉珠项”的菜;用羊脑可做成“烩白云”;用羊肚可做成“素菊花”等。
  马奶酒,蒙语叫奇格。是牧民夏季的最好饮料。制法是把马奶倒入容器中,不断地搅拌,直至发酵变酸,提取出奶油后,纯净的乳清就浮在了上边,味道变辣时就成为马奶酒。是待客佳品,善饮者一次能喝上几斤。
  奶茶也是牧民喜爱的饮料,多用砖茶加牛奶熬制成。
  来客人时,先敬茶后敬酒。敬茶时,客人一定要喝。敬酒时,主人先用手指从酒瓶口上蘸酒往客人额头上抹~下,再为客人斟酒。
  蒙古馅饼。做法是将较软的白面团摊在手中,加入调好的肉馅,捏成包子形,放热锅中压扁,直到压成见馅而不露馅为止,熟后刷油,饼薄如纸,香且脆。
  面肠。将鲜猪(羊)血与养面、猪板油了及调味品一起调匀,灌入洗净的猪肠中煮熟即成,吃时切片。
  陶格勒场,即牛犊场。做法是把养面(或白面)团捻成猫耳朵状的面片,放牛奶中煮熟,再放些奶皮子、白糖即成。味道香甜。
  农区的蒙古族人待客必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为不敬,且好饮酒。汉族地区多以“满杯酒半杯茶”为敬,而蒙古族却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

太极鳝鱼
主料:活鳝鱼500克,鸡蛋2个。
调料:精盐40克,味精、胡椒各2克,烤干辣椒10克,葱花、芜葵各ZO克,蒜末4克,酱油6克,高汤100毫升,清水5000毫升,猪油150克。
制法:1.鳝鱼入盆,注入冷水和盐,让缮鱼游动吞食盐水后吐净腹中泥沙,再换水三四次,捞出,滤干水分。蛋液入碗加味精、胡椒调匀。高场、辣椒、酱油、葱、盐(7克)、芜宴(切细)、蒜末对成汁水。
   2.锅上火,加入清水烧沸,倒入鱼,用竹筷绕几道使鳝鱼卷起,形成太极状,煮熟,出锅,滤去水分。
   3.锅上火,加入猪油、盐(3克),倒入蛋液翻炒至熟装盘,放上鳝鱼拼成太极图,同计水碟一起上桌蘸食。
特点:鲜嫩香辣,味美可口。

整羊
主料:山羊1只(约10千克)。
调料:草果、八角各50克,葱花20克,姜片150克,精盐10克,酱油250克,胡辣椒150克,花椒面3克,味精20克。
制法:1.将羊宰杀,去皮,脏肚另用,洗净污血。
   2.锅上火,放水烧沸,放入丰,以水超出肉面10厘米为宜。下草果、八角(柏松)、姜、盐,烧开用中火炖至断生取出,按前后腿砍成《块,腰肋砍成2块,再按原刀路摆成整羊,装在大木盘内上桌,用手撕着吃。
   3.把胡辣椒、味精、酱油、花椒面、葱花、原汤对成汁,装碟蘸吃。亦可用辣椒粉、花椒粉、盐、味精拌匀成椒盐蘸食。
特点:味美可口,佐酒佳肴。

蒙古族饮食习俗

  蒙古人按照自己的嗜好,以沙漠和草原的特产为原料,制作着自己爱好的菜肴和饮料,他们的主要饮料是马乳,主要食物是羊肉。据历鹗《辽史拾遗》和孟琪《蒙鞑备录》说,蒙古地饶水草,宜牧羊、马。特别是外蒙多以射猎为生,"生涯止是饮马乳以塞饥渴”。一匹壮马,可养三人。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如果出征中原,将羊吃尽后就射免,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数十万之众,也不携带粮食。后来,由于抢掠中原人为奴婢,必米麦而后饱,所以又掠米麦煮粥而食。忽思慧《饮膳正要>中记载的菜肴和面点类食品,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羊肉或羊五脏作为主要材料。羊肉的烹调,大多是先把羊肉煮熟细切,再加葱、姜等调料。“带花羊头”就是其中一例:“羊头三个熟切,羊腰子四个,羊肚肺各一具,煮熟切攒胭脂染,生姜四两、糟姜二两各切,鸡子五个作在花样,萝卜三个作花样,拌用好肉汤炒,葱、盐、醋调和。”再如“水晶角”是以“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细切,依法入拌,盐酱拌馅,用豆粉作皮包子”等,这些烹调方法朴素简单,适合游牧民族食用,除羊肉外,蒙古族也嗜食马、牛、驼及禽鸟肉,对天牲特别重视。《饮膳正要》说:“鹅有三、四;等,金头招为上,小金头鹅次之,有花鹅者,有一等鹅不能鸣者,飞则翎响,其由微腥,皆不及金头全我。”
  蒙古人的饮宴也有许多特殊风俗。据《蒙鞑备录>说,鞑人饮宴,主人执盘盏劝客时,客人饮茶.若留下涓滴,主人就不接盏,客人饮尽才高兴。饮酒时,邻坐者要相互换酒杯。”别人与自己换杯,自‘已必须尽饮其酒,并斟酒给对方。如见客人醉中喧嚷,或吐或卧,就特别高兴。他们认为客人喝醉,‘就和自己一心了。
  元代,蒙古统治者承袭了宋、金两朝的封建遗制,饮食日益奢侈,有关饮食生活的礼仪制度也日益繁复了。陶宗仪《辍耕录》记元代宫廷饮食说:“天子凡宴飨,一人执酒觞,立于右阶,一人执拍板,立于左阶。执板者抑扬其声赞曰‘翰脱’,执觞者如其声和之日‘打弼’。则执板者节一板,从而王侯卿相合坐者坐,合立者立。于是,众乐皆作,然后进酒与上前,上饮毕,授觞,众乐皆止,别奏曲以饮陪位之官,谓之‘谒盏’。盖沿袭亡金旧礼。至今不良‘诸王大臣非赐命不敢用焉。"由于生活的日益奢华,除了一天的正餐以外,饭前饭后又有点心,陶宗仪《辍耕录>中有"今以早饭前及饭后,午前午后,脯前小食为点心”的记述。
  元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特别崇奉佛、道,尤其是对西番僧大力支持。憎道寺观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户。每年还要用大笔经费在宫廷中作佛事。每次佛事,所用油面酥、蜜均以万斤计.耗费之大。实在惊人。不仅如此。而且各汗(帝王)即位。往往要大宴七日,每日食用的马、牛、羊以千百计,供赏赐的珍珠撤于地上,“有类星宿之散布天空”。“斡耳朵"(即帐篷)附近积乳酒之广,有如银漠。各汗每年还要在上都举行所谓“诈马宴”,也是“万羊商炙方瓮浓”。
  明清以来,外蒙古虽有农业,但仍以游业为生。他们那时无货币,用砖茶计值;他们视砖茶如命。邵便是极贫之家,也不能一日无茶。同时好饮高粱酒,男女老幼都以醉酒为乐。春夏食酥酪,秋冬食羊肉。内蒙迤北地带。逐渐开垦,食物以谷类为主。大岭附近,群山绵亘,食物以乳品为主。戈壁南部有草原,牲畜繁衍,食物以兽肉为多。富贵之家,并有奶茶、奶酒、酸奶子等,作为饮料;奶油’、奶豆腐、奶果子等,作为食品。中等人家,,以羊肉充饥,以羊乳解渴。至于牛与驼,定日月择杀。更可怪的是饮砖茶而却调黄油、咸盐。
  蒙古位于塞北,原来并无历法可言,清代内朝廷颁发皇历四十本,从此,他们用汉历,每年几大节日的饮食生活是;正月会亲友,相互宴请。正月初八日晚间祭星星。正月十五日或十八日为大喇嘛庙会期,举行“跳鬼”与唱戏。三月三月,招喇嘛诵经,以食物祭祖。五月五日休息饮配;男女多登山打猎,但无吃粽子之风。七月十三日"祭博”,各家举行宴会。七月十五日祭祖坟。八月十五日各家举行宴会,但无吃月饼的习俗。冬十二月终为年。年前半月余或乘马车,或驱骆驼,赴市镇购置过年食用之物,谓之办年货。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

饮食男女

  词语名称: 饮食男女 词语解释: 1.指对吃喝和性的需要。

www.budianjie.comtrue/fangji/327435.htmlTechArticle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