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气学说-中医基础常识-中药常识:中医理论_精气学说,中医理论,中药常识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在地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一、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庄周在《庄子.知北游》中就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古人首先论述了天、地、水、火、日、月由气形成的经过。《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太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刘安认为在宇宙之前,天地尚未形成,整个世界牌混混沌沌的状态,名曰太始,即最初的意思。宇宙形成之后,随之气亦产生,气之轻清者,散而为天;气之重浊者,凝而为地。刘安在同书中还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水、火、日、月亦由气所构成。 天地之间的万物,亦由气所化生。如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所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至于由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多用"天地之气交感"的理论来解释。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大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之气轻清属阳,故曰"积阳为天";地之气重浊属阴,故称"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和阳气交合感应于天地之间,氤氲而化生万物,故万物之化生,皆源于气。 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由于细小,分散,加之不停地运动,用肉眼难以看到,故称之为"无形";另一种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之说。
  (二)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这种形气之间的转化,当然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亦皆属气化。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已;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气化,也是永不休止的。 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可以说,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没有气机,就没有气化,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该论还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可见,变化基于气之运动。该论对气的升降出入与气化的关系,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气化,也必须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才能得以进行。 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进百产生变化,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罗钦顺在《困知记》中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人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引起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
  (三)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每一物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物体和物体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其实物体与物体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中介。 正因为有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才把天、地和万物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人和天、地、万物的变化往往是相通的,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气,作为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如: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日月之吸引海水而形成潮汐┅┅等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四)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淮南子》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综观人上述两段古人的论述,可见人是领先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的。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会产生人。人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中医里的“精气学说”怎么理解,请问?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不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无形的极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由于精气的联结与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体的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由精气构成;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因此,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西汉以后遂被"元气学说"所同化。因而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气学范畴中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它与此时出现的"冲气"说、"天地之气"说、"阴阳之气"说、"浩然之气"说、"六气"说等,在两汉时期一并汇流于"元气"说之中而发展为"气一元论"。但精气学说在古代哲学气范畴中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故研究精气学说必然要对古代哲学的各种气范畴作一讨论。
精,又称精气,最早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其后《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也有精辟的论述。《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管子》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一气能变曰精",精流行天地之间,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本原。《吕氏春秋》指出"精充天地而不竭",且上下运动,无所稽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集聚而生宇宙万物。《黄帝内经》对精作了精辟的论述,既论述了充塞于宇宙之中的精气,又详尽地讨论了藏于人体脏腑之内的精气的来源、功能、分布等,是集精气理论之大成者。《淮南子》称气为精,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同时又将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指出"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认为精气是宇宙中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古代经史子书中对气的论述较多,较早的有《左传》提出的"六气"说,认为天地之中存在着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国语》指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则导致万物不丰,甚至发生地震,并认为气可在人体之内,决定人的性情。可见此时的气已是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的普遍概念,开始上升为哲学范畴。《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并构建了"道-气-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管子》提出了"生者以其气"的命题,认为此气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孟子》将气规定为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人体内的"浩然之气",纳入他的心性学说之中。《荀子》认为气是自然存在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黄帝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1700多种气,既有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之本原之气,又有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各种气(但未提及"元气"或"原气",据此也可判定此书成于西汉之前)的生成、运行、分布和功能等。因此,该书集秦汉以前气说之大成,为中医学气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淮南子》指出:气是宇宙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生成于宇宙,而宇宙由"道"产生,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道"学思想;同时指出气的交感合和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与《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思想-脉相承。《春秋繁露》首次以"元气"论气,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天地阴阳二气是元气的存在形式,阴阳二气合和,方能生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之气论宇宙的生成,提出了"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认为气-开始就存在于宇宙之中,通过"交易变化"而产生宇宙万物,与老子等人的"气由道生"的学说不同。《论衡》明确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其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将气作为哲学逻辑的最高范畴,确立了"元气-元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宋代张载创立了"气本体论",认为气是字宙的最初本原,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不论其有形与无形,都是气的存在形式。而二程(程颢、程颐)持"理本气化"之说.将气学说纳入了"理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之内,开"理本气末"理论之先河。朱熹则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本气化论,提出以理为宇宙之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理本气末论,建立起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由于古代哲学的气范畴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各个方面,而中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防治,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古代先哲和医学家们在修身养性、摄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对气的体悟和认识,对古代哲学的精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实际上是古代哲学精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滋生和嬗变的土壤。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两汉以后中医学精气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受到当时哲学中气学思想发展与进步的影响。但由于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故中医学所研究的精、气与古代哲学所研究的精、气在概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问者评价
谢谢!

www.budianjie.comtrue/fuyao/120793.htmlTechArticle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