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器具的选择-中药煎药常识-中药常识:中药煎药器_煎药器具,煎药器具的选择,中药煎药器

  究竟用什么器具煎药好?历代的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朝李时珍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这是因为铜铁器能与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有人曾对铁锅、锡里锅、铝锅、烧杯、搪瓷杯、砂锅等七种中药煎煮器具对中药汤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认为铁锅、铜锅、锡里锅不宜煎煮中药,铝锅、搪瓷杯、烧杯、砂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中药煎煮器是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的陶器砂锅。因陶器砂锅煎药能避免在煎煮过程中与药物发生化学变化。陶器砂锅煎出的汤剂质量好,又砂锅传热性均匀、缓和、价格低廉,自古沿用至今。对玻璃和搪瓷制的煎煮器亦可适用。惟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并能在煎煮时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汤液的色泽加深,与黄酮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等均可影响中药疗效。实践证明,采用铁质煎器煎熬的汤液色泽不佳,如诃子、苏木、地榆等所含的酚羟基化合物易与铁起化学变化,产生深紫色、墨绿或黑色沉淀。有的经过长时间的煎煮给药液带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和呕吐。铜器和锡里锅均可煎出微量的铜及锡的离子。目前,有些中药成分尚不清楚,用铜、铁具煎药时将发生的化学反应尚难估计,因此不宜采用。

  为了便于煎药时的操作,可按下图用搪瓷或陶器制成中药煎煮器。这个中药煎煮器的构造可分以下几个部分:⒈有底的搪瓷(陶器)圆柱锅;⒉木制手柄;⒊连着盖子的有底圆筒,筒底悬离锅底,筒心直径约等于锅心的一半,筒身上有很多小孔;⒋圆筒凸出于盖上的部分如漏斗状;⒌一个活动的塞子,可以自由上下,用以压出生药的含有物。

  煎药时先将称量好的中药于漏斗的入口放进罐中,再于漏斗加适量的水入锅,使生药湿润,然后加水至水能淹没生药为度,再塞上活塞,在文火上煎煮,煎煮时常用活塞压榨生药,如此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压出生药的含有物,并可搅拌药液。这个中药煎煮的优点是:①生药不位于容器的底部,在水沸腾之前,生药中的有效成分已被水逐渐浸出来,被抽提的时间较长。②由于煎煮器的圆筒装置适当,在煎药时能将生药成分很平均地熬出来。③药物残渣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有效成分,有了这套装置后,不用手接触药材就可以挤压药渣,而且熬好以后,不用过滤,就可以得到较干净的药液。


怎么煎药才能发展到他的药效?

  1.煎药器具、材料
  煎煮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有重大影响。历代医家对此都很重视。陶弘景曰:“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煎药忌用铁器是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并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与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铜器煎药可在煎出液中检出微量铜离子,某些药物尚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故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得之不易,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破坏,水分蒸发快,易产生药材糊底焦化现象,故也无实际应用意义。研究发现铝锅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强酸、强碱,从PH1~2或PH10的煎液中可检出铝离子。有研究认为人体某些疾病可能与体内铝的含量过高有关。
  目前家庭煎药多用砂锅,其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缺点是其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窜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它们也不会与中药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采用分体加热。电热装置设计在内胆之外,内胆为紫砂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也不会留下药味,更具有保鲜功能。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捷,而且还保留了砂锅的优点,家庭煎药可以采纳使用。在医院、药店里普遍采用的是以不锈钢为煎药器皿的现代煎煮装置,不锈钢质轻、受热快、耐酸、耐腐蚀,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
  家庭煎药一般以煤炉或液化气加热。目前医院、药店煎药用蒸汽中药煎炉、多功能自控中药煎煮装置、多孔远红外中药煎煮炉以及中药煎煮机等,加热方式多是蒸汽或电。

  2.粉碎度
  将药材饮片直接入煎或将其粉碎后入煎,对煎煮率有很大影响。适当将药材粉碎,不论是粗末还是颗粒,均能增大药材与溶媒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活性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量颗粒药材的煎出率高于全剂量饮片。五味子和麦冬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定固形物。不粉碎的比粉碎的分别低27%和10%,薄层展开后经粉碎的五味子可见七个明显斑点,而不经粉碎的未见斑点。大连市友谊医院用丹参消瘀汤170g和丹参消瘀散6g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作疗效对比,取得同样治疗效果。以上可以看出药材经粉碎后,溶出率提高,成分更容易浸出,在疗效上效果更佳。至于粉碎的粒径,董霄汉认为根茎、果实类药材粒径应以2~0.28mm为宜。当然药材饮片经粉碎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材鉴别困难;挥发性成分易散失;药液难除,容易混有药渣等。为此学者提出了五防布纸包煎法,实际上药袋中药物大于5g时,药物浓度却不因剂量增加而增加,主要因为散剂在袋内“抱团”而产生“凝胶屏障”阻碍进一步溶出。所以煎煮时使散剂与温开水直接接触并不断搅拌,可克服凝胶屏障。此方法是否可行还需实验研究证实。对于机器煎药,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将饮片粉碎后入煎,存在着药液难除;药袋容易挤破,使煎药机内充满药材粗粉,清洗困难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将饮片粉碎后入煎的方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在剂量换算上、使用规格上以及煎煮方式、煎煮时间、保存方式等问题上进一步研究确定。

  3.浸泡
  一般待煎的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茎、叶宜浸20~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min左右。故一般的复方药剂以40~50min为宜。夏日可酌减,冬日可酌加。王氏指出,含挥发油、含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高分子成分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温浸比冷浸更易浸润和膨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成分复杂,苷与酶多伴随存在,温浸可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苷的酶解,生成苷元或次级苷。赵海峰指出有效成分易水解的药物不宜浸泡,如板蓝根在100℃沸水中浸煎,可防止松蓝苷水解,提高临床疗效。因而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及药物成分性质的影响。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

  4.加水量
  中药汤剂均以水为溶媒进行煎煮,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量及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量都有重大影响。传统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3cm,二煎液面与药材表面相平为度。由于药材质地不同、处方量不同及煎煮火候、煎药时间的差异,以此来加水很难保证煎出量和煎煮效果。王力智通过浸泡、不经压榨的方法对53种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试验,得出平均吸蓄量为1.62ml/g,及武火、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19ml/min、9ml/min,进而得出首煎加水量Q(ml)=吸蓄量K(ml/g)×饮片总重W(g)+预期得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二煎加水量Q(ml)=预期得药量R(ml)+蒸发量V(ml/min)×煎煮时间T(min)。经实地验证,本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10%,科学方便,对砂锅煎药加水量的确有指导意义。郝清春采用加压煎煮的方法测定了489种中药饮片的吸水率,并证明单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有饱和性。对加压中药煎煮机加水量的确定有借鉴意义,但不足的是此法药渣没有压榨,因而结果可能偏小。李童等择50张不同的处方,在经验加水的基础上,根据公式Q=K×W+R+V×T,计算得出平均吸水系数为1.7338。此法采用中药煎煮机煎煮,药渣经压榨,对指导中药煎煮机加水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不足,机器煎药过程中管道中药液容易损失,计算加水量时也需要考虑进去。本人根据相关文献及实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加水量公式:砂锅煎Q=K×W+R+V×T,K取2.0ml/g,V取13.1ml/min,一煎与二煎加水量按7∶3分配。东华加压煎Q=K×W+R+Z,K 取1.08ml/g,Z为损失量约为200ml。

  5.煎煮时间
  中药煎煮一般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煮,煎煮时间是以文火煎煮时间考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对煎煮时间无精确要求,一般根据煎药所加溶媒量和煎取量来控制煎药时间。多数汤剂皆以煎煮至所加溶媒量的1/2~1/3左右为度。部分方剂还根据方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药时间。应用此种方法无法实现中药煎煮规范化操作,《中药药剂学》中对汤剂煎煮时间和次数是这样规定的: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一般性药,头煎20~25min,二煎15~20min。目前砂锅煎煮普遍采用的亦是此法。荣淑玉提出一煎时间短些,把挥发性成分煎出来;二煎时间长些,使难溶成分煎出来。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服。而且化学成分测试、煎液比重、煎出物试验、药理试验表明煎煮两次是合理的。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赵海峰从药物疗效与煎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麻黄解表取其挥发油煎煮时间宜短,平喘用麻黄碱煎煮时间宜长;大黄泻下取其结合蒽醌,煎煮时间宜短,止泻则用鞣质煎煮时间宜长。因而汤剂煎煮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要求而定。对于机器煎药,煎药时间的长短与砂锅煎药存在着不同。特别是加压煎药方式,由于是高温高压煎煮,在单位时间内饮片的提取效率高,故煎煮时间比砂锅煎药时间短,从实际工作来看,一般解表药煎煮20min,一般性药煎煮30min,滋补类药煎煮40min即可。
  对于需先煎的药物,梅全喜研究发现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类药物经炮制粉碎后,煎煮30min和60min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量相差无几。而动物甲骨,如龟板,鳖甲经炮制打碎后30min和60min的煎出物相差较大。孙建民通过石膏的粉碎度和煎出量的观察比较,60目以上煎出率可达100%。提示为最有效地增加矿物、甲骨、贝壳类中药的溶解度,宜粉碎成60目共煎。机器煎药法煎药时,亦可将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等需要先煎的药物粉碎成粗末,与其他药同煎。对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需后下,王景先认为质地疏松,含挥发油沸点低的,如薄荷、荆芥等,一般煎煮10min左右为宜;质地较坚硬的,含挥发油沸点高的,如连翘、茴香等,不必后下,一般煎煮30min为宜。但新的研究认为薄荷煎煮30min,挥发油含量最高。刘立干提出两种方法来改进后下法(1)掺渍冷水,在煎好的药液中加入50~100ml冷水,再加入后下药与其它药物同煎5~10min。(2)调整煎药火候。用武火至药汤煮透时,改用文火,点加少许冷水,再加入后下药。钱永昌提出以袋泡剂代替传统后下法。即将后下药材粉碎成16目粉定量装入通透性好、耐浸泡、机械强度较高的滤纸袋中,投入煎煮后的药汁闷浸1h,倾出浸出液即可。此法对保留易挥发性成分及不耐热成分大为有利。这些都是对后下法的有益改进,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借鉴使用。

参考资料:http://www.cifang.com/CataAndArtic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629&FatherID=24

www.budianjie.comtrue/jianyao/120825.htmlTechArticle究竟用什么器具煎药好?历代的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朝李时珍说:“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这是因为铜...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