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结核中发现肺结核

    据统计,临床所见的胃结核病人中,约有一半人同时又患有肺结核,但在肺结核的患者中胃结核的发病率并不高。
    胃及十二指肠结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时有所见,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为什么胃结核病人中有这么多的肺结核患者呢?这是因为完整的胃粘膜及胃酸具有抵抗或杀灭结核菌的能力。但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又经常将痰液误吞腹内,那么患胃结核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胃结核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低热、盗汗以及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受结核杆菌的侵犯,可表现为炎性增殖型,肿块型或溃疡、弥散粟粒型等.大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返酸,有的还可能发生幽门梗阻,表现为饭后饱胀,继而呕吐,吐出当天或隔宿食物及酸味液体,有时可呈咖啡色或鲜红血液.可借助化验、x线和胃镜查出。


肺结核会传染吗?

  肺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一听到办公室同事得了肺结核,人们难免会紧张,但并不是所有结核病人都具有传染性。现代研究证明,在结核病人中,只有显微镜检查发现痰液中有结核菌的肺结核病人才有传染性。这类病人,医学上称为排菌病人,他们是结核病的传染源。
  有了传染源,结核菌还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传染给别人。呼吸道传播是结核菌传染的主要途径。当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大量含有结核菌的微小痰沫排放至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痰沫,即会受到传染。结核病传染的程度,主要受结核病人排菌量、咳嗽症状轻重以及接触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或办公室中有排菌肺结核病人,那么,其周围人尤其是儿童较易受到结核病菌的感染。
  结核病的传染通常是发生在发现和诊断前,也就是在没有被发现明显症状时传染性最大。及时治疗后,结核病传染性很快减弱和消失。化疗后数天内,患者痰中结核菌急剧减少,即使痰中仍有少数结核菌存在,其活力也明显减弱,并且病人咳嗽症状也逐渐减少或消失,因此,与这些结核病人进行一般接触是不会受到传染的。

  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也不一定发生结核。结核的发病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感染结核病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如果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差则容易发生结核病。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绝大多数人不发病,但仍有约10%的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有可发生结核病。婴幼儿、青春期、老年人、尘肺、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术后或长期使用免疫制剂的人因为抵抗力降低比较容易发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免疫缺损,一旦感染结核菌极易发生结核病。
  因此、当你身边有肺结核病人时,首先要了解他(她)是否是排菌病人、是否已经抗结核化疗。如果是痰菌检查阴性病人或是已经化疗的痰菌阳性病人,传染性极小,你不必担心受传染。如果是未经治疗的排菌病人,应尽快督促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规范的治疗,尽快消除传染性。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疲乏、食欲减退、低烧、盗汗等症状。所以,在家庭或同事中发现结核病人后,与其接触密切的人一旦有上述症状持续3周以上未愈者,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检查,以便尽快确诊,尽早治疗。若未发现任何异常就不要担心了。

肺结核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feijiehe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结核病。由呼吸道初次吸入结核杆菌在肺部形成渗出性炎性病灶,同时引起淋巴管和肺门淋巴结炎,总称为"原发性肺结核"。多发生于儿童,大多数可自愈。但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原发病灶可以破溃,而引起"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这是较严重的一型肺结核。在成人中,"浸润型肺结核"最多见,由潜伏病灶的复发或再度感染引起,病灶以炎症浸润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灶,经适当治疗可使炎症吸收消散。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组织破坏,液化而形成空洞。肺结核治疗不彻底,疾病迁延不愈,病灶广泛纤维化,空洞经久不愈,可形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结核早期临床症状可不明显,常经X线健康检查发现,病变进展时,有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x线检查是诊断早期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细菌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考虑疗效的重要指标。活动期肺结核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可使病灶彻底痊愈。常用的化学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水杨酸、氨硫脲,乙胺丁醇等。肺组织严重破坏空洞形成,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进行手术切除。增强体质,接种卡介苗,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进行隔离消毒可预防肺结核在人群中传播。

www.budianjie.comtrue/jibingfz/18317.htmlTechArticle据统计,临床所见的胃结核病人中,约有一半人同时又患有肺结核,但在肺结核的患者中胃结核的发病率并不高。 胃及十二指肠结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时有所见,多继发于身体其他...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