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千万当心这些疾病

  近来,感冒和腹泻患者一直有增无减,其中尤以小朋友居多。忽冷忽热的天气,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步入“危险期”。此外,受开学影响,我市又出现了多起手足口病新增病例,家长需引起重视。

  小宝宝腹泻可以不吃药

  “我的宝宝拉肚子拉得厉害,可怎么办?”一位母亲焦急地询问医生。此时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时期,而许多拉肚子的小朋友都是只有不足两三岁的小宝宝。

  年龄这么小的宝宝,若是打针,必然又哭又闹,十分困难。“可是吃药,他一边拉肚还会呕吐,刚吃下去的药一会儿就吐出来了。有没有什么不用打针吃药的好办法啊?”母亲求助道。

  市中医院针灸科专家刘桂林说,秋冬季的儿童腹泻,与夏季多发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不同,它主要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类腹泻可以采取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只需要推拿一到两次,最多不超过3次,就可基本治愈。

  据了解,一些中药肚脐贴治疗儿童腹泻也很有效,可以采取此方法进行外用治疗。每贴可在白天贴两个小时,然后在晚上睡前再贴上,一般情况下三贴便可见效。宝宝肚皮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很多家长看着腹泻后的小宝宝面黄肌瘦,脸色惨白的样子,往往十分心疼,于是就老想给他进补,炖鸡烧鱼,甚至给他买炸鸡翅。苏北医院儿科主任朱玲玲提醒说,孩子腹泻的起因,就是肠胃不适,这时最忌讳的便是饮食油腻。给孩子做些清淡、易消化的浓小米汤或者山药粥,才是养胃又消食的正道。

  感冒和哮喘患者增加了

  入秋以后,昼夜温差加大,孩子的防备和调节功能较弱,忽高忽低的气温很容易造成孩子呼吸道感染。最近一段时间,因感冒发烧前往医院就诊的小朋友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另外,秋季天气忽冷忽热,人体抵抗力降低,是流感多发季节。

  咳嗽也是此时易发的呼吸道疾病。苏北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朱虹说,“许多平时不咳嗽的患者,此时也会经常咳嗽,而且是那种嗓子痒痒的、有点憋闷的咳嗽,且没有痰。通常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吃药甚至打针也不是很管用。”

  另外,由于对气候、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哮喘病人此时也需特别注意,以免引起哮喘发作。

  市一院呼吸内科主任魏启宏提醒,夏秋之交,特别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为自己和孩子添加衣服,预防感冒。一旦感冒流行,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而预防咳嗽,可以多吃秋梨润肺。每天吃1-2个,润燥润肠通便。有哮喘病史者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

  手足口病似又“抬头”

  另据了解,最近半个多月来,我市手足口病的新增病例又渐渐增多。

  苏北医院儿科的手足口病统计数据显示,8月25日到9月7日这半个月的时间内,一共新增了7名手足口病患者。而在此前的8月14日至25日期间内,该院未发现一例新增患者。

  据分析,这应该是受到了幼儿园、小学集中开学的影响。而在开学后,小朋友彼此间的聚集以及频繁接触,将大大增加该病的传染途径和扩散可能。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特别是每年夏秋之交是发病的高峰期,9月是高峰期的最后一个月,4岁以下幼儿尤易得此病,家长需要特别注意。

  天越凉,心脑血管病越多

  夏秋交替时节,天气会忽凉忽热,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等到了晚秋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将明显提高。医生提醒市民尤其是老年人,从现在起,在生活起居上就要多加注意,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市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新江表示,气温忽凉忽热,会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威胁。此外,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专家提醒,夏秋之交,心脑血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适量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疾病。感冒很容易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晨起后可以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要多喝淡茶,保护心脏功能。


秋天天气超干燥,要怎样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少吃夜宵,烧烤,少喝酒,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清淡的食物.有时间的话用黄莲,黄芨,枸杞,杭白菊加甘草煮水喝,效果不错.
吃点清淡去火的菜
喝点清淡去火的茶
不抽烟少喝酒
秋天降临了-,皮肤会很干,脱皮,没水分
只要你多吃蔬菜,水果(弥猴桃,新奇士,橘子,苹果)
真的管用,我皮肤在秋天就很好,虽然不是水灵灵的,但洁不
起皮,还有在选择护肤品上坚决不能用夏天的了,爽肤水要用滋润的擦脸的要用"霜",带油点的也行 
这些小问题问问妈妈就可以搞定,至于其他的,以前怎么度过金秋的就还是那样过好了,偶尔改变一下也不错.
哈哈,慢慢的度过啊。
润燥呀。
立秋已有一段时间了,连日来,在各大医院了解到,呼吸科、内科、消化门诊数量明显增多并相对集中,夏末入秋或秋末入冬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感冒和一些“老毛病”就会特别容易复发。以呼吸科为例,来就诊的患者近70%都是由于季节交替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等旧病的复发。

  最近由于气温时高时低,加上常常突如其来的雷雨,给一些抵抗力较差以及长期患慢性病的人们带来些麻烦。感冒发烧、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以及一些真菌感染疾病还是会较多。 如果天气继续凉快下去,真正步入秋季,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在秋季高发的疾病,大家要提早做好预防工作。

  这个“多事之秋”。医生提醒,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以下七疾病防治,以免旧病复发。

  一、秋季痔疮多发期

  秋季因气压较高,空气干燥,是痔疮高发的季节。市中心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超提醒市民要注意日常防护,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民间传说“十人九痔”,“十男九痔”,实际上痔疮的发病率并没有这么高,这是因为以前由于诊断的准确性不够,因此中医把肛门部所有疾病都称为痔疮。在发病率方面,女性的发病率要略高于男性。一般来说有四类人最容易发病:一是久站、久坐和长期便秘的人,比如司机、脑力劳动者、白领;二是妊娠妇女,由于肛门直接受胎儿的压迫会使血液回流出现障碍,再加上分娩时长时间用力,引起肛门静脉充血;三是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人,比如经常暴饮暴食、喜欢吃辛辣刺激的东西、酗酒;四是大便时有不良习惯的人,比如蹲厕所喜欢看书看报的人。

  痔疮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应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大便后不能用特别粗糙的东西来擦。要少抽烟、少酗酒、少吃辛辣的东西,还应该适当做一些运动,膳食结构合理、保持大便通畅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早期用药、早期治疗。很多人不好意思,认为既然这么多人得那就肯定不是什么大病,也就不急于治疗。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很多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和痔疮几乎是一样的,如果患了早期直肠癌而自认为是痔疮不去看病,则会耽误治疗。

  二、当心腹泻导致胃病复发

  记者从各大医院急诊处了解到,立秋过后,又是冰箱病的高发季节。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胃肠炎等急性病。

  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宣武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曹涛说,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胃病的复发。

  专家建议:

  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过甜、过油腻的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三、抵抗呼吸疾病

  “一场秋雨一场寒”,由于秋季气候多变,往往让人不易适应,病毒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国勤大夫指出,夏秋季节北方气温温差开始增大,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来说,因为他们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容易受气候季节温差的影响,从而引起感冒、咳嗽。而秋天,花粉过敏也容易引起支气管哮喘。这个季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较多,因为温差大,早晚比较冷,所以容易着凉,诱发气道、气管的毛病,咳嗽、气喘随之加重。

  专家建议:

  1.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在夏秋季用凉水洗脸,循序渐进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减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慢性病发病。同时早晚冷的时候也要注意增减衣服,以免受凉。在饮食上,忌食油腻的东西,老年人要尽量戒烟,因为吸烟是引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2.学龄前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是特别健全,所以小孩对气候比较敏感,也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的时候,容易引起感冒。小孩的支气管炎比较好治,主要就是防止再发作,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早晚增减衣服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杂粮、小米粥、米饭、馒头、青菜、水果、鸡蛋等食物,防止食物单一。

  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时多笑笑,不仅能使肺活量增大,还能消除疲劳,驱除抑郁,解除胸闷,恢复体力。

  四、秋季多注重肺部保养

  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先。

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尤其是中秋过后,风大,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因此,中秋后气候转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防燥护阴”,适当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热与助火之品。

  惊思惊恐等七情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其中以忧伤肺最甚。现代医学证实,常忧愁伤感之人易患外感等症。特别到了深秋时节,面对草枯叶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与老人最易伤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喘等宿疾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

  五、中医处方

  中医非常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虚衰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等药食以补脾益肺(即中医所谓“培土生金”),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肺气宣降;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十分重要。

  六、初秋贪凉感冒上身

  初秋时节,各地的气温日差都很大,所谓的“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这种气温的骤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诱因。平时,我们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围,都附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细菌,只因为身体有一定的抵抗力,它们无机可乘,故不能危害身体。可是当我们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病菌病毒便乘机长驱直入,侵犯人的身体,从而导致感冒等疾病。

  专家建议:

当发生感冒时,既不必惊慌,也不可不当回事。应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切不可滥用抗生素,只有当感冒并发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用抗生素。

  预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单、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另外,在感冒流行季节,房间的空气要流通,或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另外还可以随身带个“鼻通”。

  捱过溽热的夏天,你有很多计划需要在清风送爽的金秋去完成。可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在不同的季节人体偏要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的平衡。北京的秋天短,你的许多生活设计更是稍纵即逝,趁着这完美的秋天让你的计划去完美地实现吧!所以,防止秋乏,需要现在行动!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入秋以来,多变的气候让人一时难以适应,心脑血管疾病、感冒、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频频发作,医院一时人满为患。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能帮你平安度过“多事之秋”。
王先生这几日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失眠、多汗且无好转,医生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认为是因为天气变化所导致的不适。
  中央电视台10频道《气象与健康》栏目科学顾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黄怀钧教授指出,人体对气温的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如果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使人不舒适。医学上称此为气象过敏症,其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血压升高、失眠、多汗、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外,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由于秋天阴雨天气多,碰到阴雨连绵时,人体内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秋愁”现象。

防范措施

  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作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

  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

  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心脑血管疾病,秋天里的杀手

  张老先生清晨外出锻炼时,突然口角歪斜倒在地上,被送到医院后认为是中风发作,经过抢救他脱离了危险。

  秋天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气温、气流等气候条件变化剧烈时,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加上空气干燥,水分消耗多,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减慢,易导致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发作。

  清晨是上述疾病发病的高峰。因为秋季气候干燥,老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吸进的是干燥的氧气,呼出的却是湿润的二氧化碳,呼吸的过程消耗了体内的大量水分。而老人血液的黏度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加上血管较硬、较脆,缺少弹性,脑部的血管又较细,一旦血液流动受阻,很容易形成脑血栓。

防范措施

  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加强营养,注意休息。睡觉前、起床后要适量饮水,运动不要过量。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按医嘱服药,并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医。

秋凉防范呼吸道疾病复发

  天气一转凉,老李哮喘的老毛病又犯了,用止喘药都控制不住,只好住院治疗。

  每年秋天,医院都要收治不少呼吸道疾病患者。因为秋季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抵抗力较低。人对湿度、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易患伤风感冒,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症状也会因天气变化而加重。此外,秋季是草枯叶落的时节,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加,容易使哮喘病复发。防范措施

  有旧疾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烟,以防旧病复发。普通人也应视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而致病。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子接触。如果有已知过敏原的,应注意避免接触,防止发作。 王先生这几日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失眠、多汗且无好转,医生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认为是因为天气变化所导致的不适。

  中央电视台10频道《气象与健康》栏目科学顾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黄怀钧教授指出,人体对气温的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如果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使人不舒适。医学上称此为气象过敏症,其症状主要有抑郁、焦虑、血压升高、失眠、多汗、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外,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由于秋天阴雨天气多,碰到阴雨连绵时,人体内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出现“秋愁”现象。

防范措施

  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作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

  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

  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心脑血管疾病,秋天里的杀手

  张老先生清晨外出锻炼时,突然口角歪斜倒在地上,被送到医院后认为是中风发作,经过抢救他脱离了危险。

  秋天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气温、气流等气候条件变化剧烈时,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加上空气干燥,水分消耗多,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减慢,易导致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发作。

  清晨是上述疾病发病的高峰。因为秋季气候干燥,老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吸进的是干燥的氧气,呼出的却是湿润的二氧化碳,呼吸的过程消耗了体内的大量水分。而老人血液的黏度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缓慢,加上血管较硬、较脆,缺少弹性,脑部的血管又较细,一旦血液流动受阻,很容易形成脑血栓。

防范措施

  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加强营养,注意休息。睡觉前、起床后要适量饮水,运动不要过量。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按医嘱服药,并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医。

秋凉防范呼吸道疾病复发

  天气一转凉,老李哮喘的老毛病又犯了,用止喘药都控制不住,只好住院治疗。

  每年秋天,医院都要收治不少呼吸道疾病患者。因为秋季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抵抗力较低。人对湿度、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易患伤风感冒,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症状也会因天气变化而加重。此外,秋季是草枯叶落的时节,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加,容易使哮喘病复发。防范措施

  有旧疾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烟,以防旧病复发。普通人也应视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而致病。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子接触。如果有已知过敏原的,应注意避免接触,防止发作。
多吃水果、蔬菜,尽量别吃辛辣的
多喝点水!少出门了
都吃水果
来广州吧
多喝点水啦~~~~这个最实在~~~~,有事没事喝点凉茶!!!!
吃一些清淡的菜
当然,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多喝水.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涉入补充充分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最后才是护肤品,要选择补水性能强的
好就是多喝开水。
首先要充分保证皮肤的水分!然后要保持饮食要清淡!不要吃高热量的食品
多喝水
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
多喝茶,多吃蔬菜、水果
要多喝水 多吃水果 还要保养 抹润肤品啦

www.budianjie.comtrue/jibingfz/274871.htmlTechArticle近来,感冒和腹泻患者一直有增无减,其中尤以小朋友居多。忽冷忽热的天气,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步入危险期。此外,受开学影响,我市又出现了多起手足口病新增病例,家长需引...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