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 谁能帮您调节肠胃功能

   当下已立秋两周,进入处暑,但气候仍时常闷热潮湿。每年夏秋交替的时候也是肠胃病的高发期。据了解,近期各大医院消化科门诊病人锐增,症状各异,其中以腹泻为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症仍是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尤其对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至少是其致死的前三位因素之一。据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天津地区接受治疗腹泻患者每天高达600多例,其中约80% 是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

  急性腹泻 防不胜防

  引起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是感染性腹泻。食物被细菌、病毒污染,人食用后发生感染,多表现为水泻。病毒常见的有轮状病毒,低龄儿童最容易被其侵害;细菌为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导致患者水泻;如果被沙门菌、志贺菌、侵入性大肠杆菌等侵害到大肠,引起结肠炎,病人会产生脓血腹泻。二是因受凉、消化不良等因素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这段时间发病率极高。三是旅行者腹泻,即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腹泻,多数也因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四是一年四季都极常见的酒后腹泻。

  夏秋交替时节的急性腹泻不仅多发,而且预防困难,经专家分析,原因主要为夏秋交际,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夜晚睡觉爱贪凉;而且白天气温有时很高,很多人喜欢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使得室内外温差常在10℃以上;冷食、冷饮仍然是很多人的喜爱。上述种种都容易导致人体肠胃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病毒趁虚而入;同时当下季节的温湿度非常适合细菌繁殖(20℃以上时),使食物极易受到污染变质。如稍不注意,这些生活中的原因就可能令人们肠道被菌毒感染。

  慢性胃肠病 近期多发

  眼下同样是慢性胃肠疾病的“多事之秋”。所谓慢性胃肠疾病一般是指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即慢性腹泻)。

  中医认为,夏秋之交,因暑湿闷热容易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同时情绪容易波动不定导致肠易激。慢性肠胃病是常见病,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于胃、肠,一旦得病,往往数年、数十年不愈。最常见症状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恶心、食欲减退等;也会出现腹胀、腹痛、泄泻或便秘。特别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以为慢性胃肠疾病不过是胃肠弱、拉拉肚子而已,有几天就好了,不必大惊小怪,这种想法很有害。

  专家认为,慢性肠胃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造成营养不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低热、顽固性失眠、精神不振及烦躁、焦虑等症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长期发展还可能有恶变的可能。尤其是慢性腹泻,患者会由于营养、维生素吸收障碍,造成人体抗病能力减弱和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时常危及生命,特别对老年人很容易形成血管栓塞,诱发心脑血管病。

  胃肠安丸:多病同治保肠胃

  目前广大患者及其家属在胃肠病治疗尤其是用药方面存在两大困难:一是很难识别病因。见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到底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还是单纯功能性的胃肠病?二是用药。如:见到上述症状后滥用抗菌素、止泻药。其实如果是病毒感染,抗菌素不但不管事,还会杀灭肠道内的“好细菌”,使“坏细菌”实力大增;而滥用止泻药也很有害。如果肠道内有害细菌、病毒及其“尸体”不及时清除会产生毒素,而止泻药却造成“闭门留寇”,常导致病情加重和后续治疗困难。

  要想解决这两大难题,需要一种作用广泛、标本兼治,既杀病毒又杀病菌,还能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天津乐仁堂药厂独家生产的胃肠安丸就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因为胃肠安丸无论对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还是胃肠功能紊乱,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理由如下:

  胃肠安丸可在0.5~3小时内杀灭消化道内9种常见病菌和病毒,并同时将其毒素排出体外,对各种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在九成以上。

  胃肠安丸是纯中药复方微丸制剂,源自清代宫廷御用秘方,久经临床验证,无毒副作用,非常适合胃肠娇弱者。

  胃肠安丸对肠易激、饮酒过度、水土不服导致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病症,具有西药难以比拟的治疗功效。

  胃肠安丸还具有恢复胃肠动力、调整胃肠运动节律、增加胃肠道微循环血量、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对于急、慢性胃肠疾病亟需调养、尽快恢复正常的患者十分适合。该药这些特点和优点,也同样适用于老人和儿童患多种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夏末秋初如何饮食

立秋后,人们对自身的保健更加注意了,因为很多疾病都会从秋后复发,医学界形象地称之为“多事之秋”。由于立秋之后会带来和“秋燥”有关的多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市民可以适当多吃些润肺的食物,比如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
  华康医院专家介绍夏秋交替之际,很多市民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体虚者尤其如此。粥和汤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易做的粥。

  第一,宜喝黑芝麻粥。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黑芝麻粥具有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女产后乳少等病症。

  第二,宜喝鲜藕粥。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鲜藕具有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的作用。鲜藕粥适用于肺胃有热、口渴口臭、咳痰咯血、跌打损伤、淤血滞留等病症。

  第三,宜喝玉米面粥。玉米面50克,精盐少许,加水适量,煮成糊粥。玉米面粥具有调中开胃、利尿止淋的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或因三焦气化不利而引起小便短少,甚至尿道涩通、石淋等病症。

  第四,宜喝白木耳粥。粳米250克,白木耳15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白木耳粥、具有润肺止咳、益气补肾的作用。适用于阴虚内热燥咳、气阴两虚等病症。

  第五,宜喝苹果粥。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苹果粥具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健胃等作用。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第六,宜喝菊花粥。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煮成粥。菊花粥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等作用。适用于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病症,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第七,宜喝枸杞粥。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枸杞粥具有滋补肝肾、明目补虚等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亏、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病症。

其他相关阅读:
  秋冬之交,天气渐凉,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热能消耗得更快。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妨吃些有营养的甜品补充能量,而红豆正是相当好的选择之一。
  据研究测定,红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B族维生素、铁、磷、钾等营养成分;它的纤维质含量也相当丰富,能有效刺激肠胃蠕动,除了可利尿之外,还有预防便秘,使排便顺畅的效果。
  一般来说,秋冬之交,居家最简单的营养食疗法,当属红豆汤了。在烹调过程中,可以添加有活血作用的红糖或有促进血液循环功能的生姜。 夏末秋初,养生贵在健脾益胃,而食养是健脾益胃的重要方面。重点在于:

一、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如鲫鱼、泥鳅、扁豆、冬瓜、蕹菜、绿豆芽等,这些食物均有健脾之功。

二、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草头、百合、马兰、莴笋、芦荟(芦荟食品)、慈姑、黄花菜等,这类食物既可清泄暑热,又健脾利胃,增进食欲。

三、吃酸味食物,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葡萄食品)、山楂、杨梅、猕猴桃等,既能敛汗止泻,又可生津止渴,健脾益胃消食。若吃凉拌菜加点醋,还可开胃杀菌消毒。

另外,夏末秋初更宜常吃健脾补益粥。

夏末秋初须防牛边虫病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边虫病也叫无浆体病,本病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但除蜱以外的蚊、牛虻、厩蝇等多种吸血昆虫也能引起传播。各种牛(黄牛、水牛、奶牛)不分年龄均易感,但随年龄的增长而病情加剧。本地牛或犊牛感染后症状较轻并可耐过,但可成为带菌者(最长可在牛体内存活13~15年)。3岁以上的成年牛特别是外地引进牛,发病呈急性如治疗不及时,常常导致死亡。本病一般零星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尤其是夏末秋初高温季节较多发生,因此要引起注意。
  症状与病变 根据所感染的菌不同,一般都会出现发热、贫血、黄疸、衰弱;急性型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可升高至40℃~42℃,呼吸困难、脉搏增加,粪便较干燥、暗黑色,常见有沾液的血便,排尿濒繁,尿液清亮常起泡沫,但不排血红蛋白尿。此外,常伴有流产、水肿和肌肉颤抖。死亡率可达50%。在病死牛体表常有蟀附着。剖检上主要为贫血、全身黄疽。病尸消瘦,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和大网膜黄染,肝脏稍肿大,呈深黄褐色,胆囊肿大,其内充满了浓稠的胆汁,肾脏肿大、黄染。脾脏肿大3~4倍,髓质变脆如同果酱,淋巴结肿胀、心外膜可能有出血点、肺水肿,胃肠有出血性炎症。
  防治措施 1.清除和杀灭蜱等吸血昆虫是防制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发病季节,可对牛群进行药浴或淋浴,如用1%的敌百虫溶液灭蜱每天1次,共5~6次,以杀灭牛体表寄生的蜱。也可同时用四环素注射3次,每次间隔2天(48小时)或每天按0.2毫克每千克体重给牛饲喂,进行药物预防。2.要防止经饲草和用具将蜱带入厩舍,防止经外科器械或注射针头传染。在牛边虫病发病地区可用灭活或弱毒苗作免疫接种。3.对发病牛要进行隔离,精心照料,可用灭蝇剂喷洒体表,驱除吸血昆虫,治疗可用四环素、土霉素或金霉素(10毫克每千克体重),有良好效果,也可用盐酸氯喹肌肉注射,每天250~500毫克每千克体重,连用5天。

www.budianjie.comtrue/jibingfz/274969.htmlTechArticle当下已立秋两周,进入处暑,但气候仍时常闷热潮湿。每年夏秋交替的时候也是肠胃病的高发期。据了解,近期各大医院消化科门诊病人锐增,症状各异,其中以腹泻为主。 据世界卫生...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