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为何坐骨神经痛

  孕妇大多都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这是一种生理表现,待分娩后症状都能随之消失,但也有一部分孕妇的症状比较严重,就不易缓解。

   怀孕期间发生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怀孕后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使关节韧带松弛,为胎儿娩出作准备,但腰部关节韧带、筋膜松弛,稳定性即减弱。另外,怀孕时体重增加加重了腰椎的负担,在这些基础上,若有腰肌劳累和扭伤,就很有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往往压迫坐骨神经起始部,引起水肿、充血等病理改变,刺激产生症状。x线拍片或ct检查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的好办法,但孕妇却不宜,以免影响胎儿发育,诊断只能靠临床表现。

  治疗上很多方法都不宜用,如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或膏药可影响胎儿;配戴腰围限制腹中胎儿活动,不利于发育等等。孕妇应注意的是:不能劳累,穿平底鞋,卧硬板床休息,可在膝关节后方垫上枕头,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以减少腰部后伸,使腰背肌肉、韧带、筋膜得到充分休息。为减少分娩时的痛苦和困难,可选择剖宫产。分娩后,腰椎间盘突出常能缓解。如不缓解,可以采取常规的检查和治疗。

 



怀孕后坐骨神经痛是不是胎儿长大了导致的?

考虑是缺钙引起的可能,建议适量的补充钙剂观察

孕期如何减轻坐骨神经痛?


  对于每一位准妈妈来说,做母亲的期待无疑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然而十月怀胎的过程,准妈妈很可能遭遇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疼痛。比如,在怀孕的中后期,如果胎儿的头正好压在妈妈的坐骨神经上,准妈妈就会有疼痛、麻木,甚至伴随着针刺样的感觉,刚开始可能是在臀部,后来会辐射到大腿。然而随着胎儿体位发生改变,疼痛也许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就是坐骨神经痛。有坐骨神经痛的准妈妈通常不必过于紧张,但应该在孕期检查时告知你的医生。


  为什么通常是在怀孕中后期发生坐骨神经痛呢?


  这与怀孕期间准妈妈身体特殊的改变有关系:孕程中后期准妈妈的身体会释放一种耻骨松弛激素,来使骨盆以及相关的关节和韧带放松,为将来宝宝的顺利娩出做好准备。关节和韧带的放松会无形中使准妈妈腰部稳定性减弱。而且,怀孕的中后期宝宝发育得很快,使腰椎负担加重。如果身体给予坐骨神经过多的压力,就很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臀部、背部以及大腿等就可能感到刺痛。如果有些准妈妈以前有过腰肌的劳损和扭伤,就很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势必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坐骨神经痛。这种坐骨神经痛一旦发生,往往持续存在,请准妈妈立即就医。


  怎样才能减轻坐骨神经痛带给准妈妈的痛楚呢?


  如果准妈妈已经确定自己有坐骨神经痛,当疼痛发生时,尝试做做局部热敷,用热毛巾、纱布和热水袋都可以,热敷半小时,可减轻疼痛感觉;也可以每天在盛有温水的浴盆中浸泡,疼痛也可慢慢缓解。


  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掉以轻心,搬挪物品时,准妈妈最好不要弯腰,而是采用下蹲的姿势。注意不要坐或站立太久,工作约1小时就要休息10分钟,起来活动活动或轻轻伸展四肢。在坐的时候可以将椅子调到舒服的高度并在腰部、背部或颈后放置舒服的靠垫,以减轻腰酸背痛的不适。


  采用你认为舒服的姿势睡眠,可将枕头垫在两腿间或肚子下面。每星期练习几次瑜伽也是减轻疼痛的好方法。症状轻微者,可以在家做居家按摩操。此时,可是准爸爸大献殷勤的绝好时机,赶快学几招专业、地道的按摩技巧吧,为爱妻每天定时做甜蜜按摩。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准妈妈在分娩后,坐骨神经痛都能自愈。对于腰间盘突出造成准妈妈的坐骨神经痛最好不要做X光检查,而用超声波检查代替。应该首选硬板床休息,常规戴腰围的治疗方法容易限制胎儿活动,不利于其发育,故不宜选用。某些药物虽然效果好,如活血化淤的中药,但会影响胎儿发育,也应禁止使用。临产时建议采用剖腹产的分娩方式,以免加重病情。早期症状若严重者,可考虑终止妊娠。不曾发生过坐骨神经痛的准妈妈,也要注意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劳逸结合,就是尽量让自己舒服。避免做剧烈的体力活动,尤其在临产前的几个月,再勤快的准妈妈,这时也要学会“偷懒”。


  平时最好采用侧卧位睡觉,平卧时也要在膝关节下面垫上枕头或软垫。别走太多的路,即使去公园,一次散步半个多小时运动量也够了,商场更不能一家接一家地逛,此外,千万不能穿高跟鞋啊。坐公车、地铁时别害羞,主动向年轻人要座位,周围人一定会支持你的。天气过热(过冷)最好坐出租车,办公室冷气太冷时准妈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足和双腿,着凉也可能诱发坐骨神经痛。

www.budianjie.comtrue/jibingyf/353832.htmlTechArticle孕妇大多都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这是一种生理表现,待分娩后症状都能随之消失,但也有一部分孕妇的症状比较严重,就不易缓解。 怀孕期间发生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