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治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 _偏方秘方,妇科治疗方,月经病

  赵某,女,40岁,家庭妇女,其夫经商,2013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近两年自诉与其夫不睦,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常感心烦易怒,月经不规律,经量减少,行经只一日,无血块,伴腹痛腰痛。面部渐生色斑、丘疹,有咽部阻塞感,时有口苦。自言情绪暴躁易怒,多疑伤感,胸闷喜叹息,乏力,便溏。舌质淡,苔白,舌边见齿痕,脉沉细。

  处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杭芍10克,桃仁6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怀牛膝10克,川断10克,狗脊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嘱多户外运动,调整情志。

  患者于2013年4月4日复诊,诉服药七剂后腰痛减轻,月经量明显增加,面部色斑变淡。考虑其为易怒之体,胸闷烦躁日久,继予前方服用。

  按: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脾胃居中焦,气机郁滞则肝郁犯脾,脾失生化之源,故而出现气血虚弱继而冲任血海亏虚,精血乏源。治疗予疏肝理气,畅通气机。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枳壳、香附可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故服后肝气调达,血脉通畅。加入川断、狗脊,有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致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天津市名老中医马元起结合其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史,从气郁治疗,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结合活血补肾之法,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满意。笔者长期侍诊马元起先生,采用其经验,也获佳效。


月经不调食疗应该吃什么?


  月经不调的食疗-月经不调患者要注意饮食
  1、大枣20枚,益母草10克,红糖10克,加水炖饮汤,每日早晚各1次。适宜于经期受寒所致月经后延,月经过少等症
  2、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将鸡蛋洗净,同益母草加水共炖,蛋熟后去壳再煮20分钟,吃蛋饮汤。适宜于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过少,月经后延症
  3、红高粱花、红糖各适量,水煎,分2次饮服。适宜于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鲜红者
  4、当归、生姜各10克,羊肉片100克,加水同煮,熟后加盐,饮汤食肉。适宜于月经后延、量少、腹冷痛等症。
  5、米醋200克,豆腐250克,同煮熟,饭前吃,1次吃完。适宜于经期过短、血色深红、量多的壮实女性。6、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先煎山楂去渣,冲入红糖、趁热饮。适用于月经延后
  7、龙眼肉50克,鸡蛋1个,先煎龙眼,30分钟后打入鸡蛋,共炖至熟,早晚各1次,连服10天。适用于虚证月经不调
  8、雄鸡冠2个,食盐少许,鸡冠煮熟,蘸盐吃,每日1次,每月3-5次。适宜于虚寒月经不调。
  9、鲤鱼500克,黄酒260克,取鱼肉与黄酒同煮吃,鱼骨焙干研末,早晨用黄酒冲服。适用于经多不净者。
  10、陈年高粱根2个,洗净,煮水饮用。适宜于经期过长不净者
  以下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愈"闭经"的食疗秘方:
  1)取干茄子片250克,炒黄磨成粉,黄酒送服,一日二次,一次15克,服完可愈。
  2)用益母草90克,红糖50克,橙子30克,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数次。
  3)取薏苡仁根30克。将药洗净,切段,水煎,早、晚空腹饮用,连服十余剂有效。
  4)用鳖甲30克,白鸽1只,米酒少许。将白鸽去毛和内脏,并将鳖甲打碎,放人白鸽腹内,加清水适量,米酒少许,放瓦盅内隔水炖熟,调味服食。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之闭经。
  妇女要调经究竟应怎样补才好呢?其实,应视体质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药膳食用,几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的食疗方如下:
  1.黑木耳红枣茶: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型月经出血过多。
  2.浓茶红糖饮:茶叶、红糖各适量。煮浓茶一碗,去渣,放红糖溶化后饮。每日一次。功能清热、调经。主治月经先期量多。
  3.山楂红糖饮: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非妊娠者多服几次,经血亦可自下。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有经期错乱。
  4.茴香酒:小茴香、青皮各15克,黄酒250克,将小茴香、青皮洗净,入酒内浸泡3天,即可饮用。每次15-30克,每日2次,如不耐酒者,可以醋代之。功能疏肝理气。主治经期先期先后不定、经色正常、无块行而不畅、乳房及小腹胀痛等症。
  5.山楂红花酒:山楂30克,红花15克,白酒250克,将上药入酒中浸泡1周。每次45~30克,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经来量少、紫黑有块、腹痛、血块排出后痛减。注意忌食生冷勿受寒凉。
  6.百合丽莲芙蓉:芙蓉专门针对女性体质,选用覆盆子的补肾益气之功,配以“补血之佳品”阿胶及具有滋阴补血、延缓衰老的桑葚,可以用于治疗肾气不足,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双管齐下。此外,酸枣具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代代花可以理气宽中解郁。所有配料配合使用,可以帮扶调理女性生理周期之后的肾气不足及气血虚弱,改善女性生理周期后经常出现的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症状,有效缓解经期综合症,为下一次月经做准备;同时具有润肤养颜的功效,结合女性月经后七天荷尔蒙分泌情况,加速身体各器官血液循环和废物代谢,改善血红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强真皮细胞的保水功能,达到良好的美体塑形、水润肌肤的效果。
  月经过少或过多易诱发的疾病
  据专家介绍,月经量过多、过少都不正常,都是因为内分泌不太好。如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有子宫肌瘤,月经量会很大。如果是因为吃了口服避孕药后才导致月经量过少,就要请医生参考是否要换一种避孕措施。
  怎样才能知道月经量的多少呢?专家介绍说,从医学上来测量,一次月经量30毫升算过少,80毫升是过多,正常的应该是每次60毫升左右。但平时我们无法去量,不过卫生巾可以帮忙。正常的是一天换四、五次,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假如每次用三包卫生巾还不够,每片卫生巾都是湿透的,就属于经量过多;相反,每次月经一包都用不完,则属经量过少。如果你属于上述中的一种,应及早去看医生。
  月经不正常。以往的研究大都倾向于骨质流失是妇女闭经以后才会发生的事。其实,年轻妇女也会出现骨质流失,这是因为这部分妇女的孕激素水平异常,其结果会导致后半生的骨质疏松症。
  这一研究成果是加拿大科学家于1991年前后发现的。这项研究的参试者共有66名妇女,年龄在21岁—42岁之间。研究人员完成了统计分析后发现,短暂的黄体期或出现无卵期将预示着骨质流失。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表明,骨质生长需要雌激素与孕激素之间的适当平衡。对于月经不正常的妇女,应考虑补充人造孕激素,以防年轻的妇女骨质流 月经不正常。以往的研究大都倾向于骨质流失是妇女闭经以后才会发生的事。其实,年轻妇女也会出现骨质流失,这是因为这部分妇女的孕激素水平异常,其结果会导致后半生的骨质疏松症。
  另外,正常月经周期应该是20~36天,因人而异。每位女性都有自己的月经周期,一般认为周期不是28天就是30天。可实际上每个人的月经周期是有很大差异的。据有关部门临床调查统计,真正每次都能在28天至30天来一次月经者大概只占10%。只要每次月经的间隔周期都是一样的,就是正常。不规则的提前或延后都可能是不正常的,很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症状,这就需要准确记录每次的时间,否则只凭印象很难推断。
  月经不调诱发女性头痛
  头痛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就其发病的机率来说,女性要大于男性,这与女性独有的生理特点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与月经有关的头痛,约占女性头痛的20%。
  女性常常在经前或经后,出现头痛,并伴有头晕、心悸少寐,神疲乏力等症状,且经后一周消失或明显减轻,这在中医学上称为经行头痛。
  祖国医学认为经行头痛是由于气血亏虚、血淤、肝火偏旺引发的,而气血亏虚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女性行经期间,经血大量流失导致气血亏损。气血亏损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血淤则不通,不通则痛,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会转化为周期性或是其它类型较为严重的头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血液中的雌性激素水平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头痛,而雌性激素水平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月经不调食疗方大推荐
  1、黑木耳红枣茶: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型月经出血过多。
  2、浓茶红糖饮:茶叶、红糖各适量。煮浓茶一碗,去渣,放红糖溶化后饮。每日一次。功能清热、调经。主治月经先期量多。
  3、山楂红糖饮: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非妊娠者多服几次,经血亦可自下。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有经期错乱。
  4、茴香酒:小茴香、青皮各15克,黄酒250克,将小茴香、青皮洗净,入酒内浸泡3天,即可饮用。每次15-30克,每日2次,如不耐酒者,可以醋代之。功能疏肝理气。主治经期先期先后不定、经色正常、无块行而不畅、乳房及小腹胀痛等症。
  5、山楂红花酒:山楂30克,红花15克,白酒250克,将上药入酒中浸泡1周。每次45~30克,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经来量少、紫黑有块、腹痛、血块排出后痛减。注意忌食生冷勿受寒凉。

www.budianjie.comtrue/mifang/45020.htmlTechArticle赵某,女,40岁,家庭妇女,其夫经商,2013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近两年自诉与其夫不睦,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常感心烦易怒,月经不规律,经量减少,行经只一日,无血块,伴腹痛...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