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蛤仔有什么功效与作用?,蛤仔的功能主治,副作用,相克

目录 “蛤仔”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蛤仔”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蛤仔

【拼音名】 Há Zǎi

【别名】 蚬子

【来源】 瓣鳃纲帘蛤科蛤仔Venerupis (Amygdala) philippinarum (Adamset Reeve),以贝壳入药。

【功能主治】 贝壳:清热解毒。主治臁疮,黄水疮。

肉:有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 贝壳:外敷用(生用或煅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中华本草》:蛤仔

【出处】 出自《东北动物药》

【拼音名】 Há Zǎi

【英文名】 Clam Shell

【别名】 玄蛤、花蛤

【来源】 药材基源:为帘蛤科动物菲律宾蛤仔及杂色蛤仔的壳和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Venerupi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2.Ruditapes variegata(Sowerby)[Venerupis variegata(Sowerby)]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捕,一般在退潮后,用耙网于海底捕捞。捕得后,煮熟取壳晒干。肉随取随用。

【原形态】 1.菲律宾蛤仔贝壳近卵圆形,质坚实,两壳膨胀,一般壳长42-54mm,壳高32-37mm,壳宽22.5-29mm。壳顶稍前弯、突起,位于背缘前方。小月面卵圆形或略呈菱形;面狭长,梭形。外韧带黄褐色,突起,壳前端稍圆,后端边缘圆形或略呈截形。壳表颜色及花纹多变化,一般为褐色或灰黄色。生活于泥沙滩者,个体小,色淡并杂有彩色斑纹;泥滩者个体大,色较深。生长线与放射肋交织成布纹状,于壳顶及中部较细密,越向后端纹理越粗壮,基中放射肋细密,90-100条。壳内面白色或略带黄、紫色,具光泽。铰合部狭长,每壳均有3枚主齿,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粗,末端钝圆。水管基部愈合,入水管口喙触手不分叉。前闭壳肌痕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近卵形。

2.杂色蛤仔,本种与菲律宾蛤仔形状相似,常相混淆不易区分。主要特点为壳较小而薄脆,略长同般壳长25-39mm,壳高18-28mm。壳表面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淡褐色、棕色,并有密集的褐色或赤褐色斑点或花纹,自壳顶至腹面有较淡色带2-3色。前闭壳肋痕稍小,呈心形;后闭壳肌痕稍大,呈桃形。水管完全分离,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喜栖息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雌雄异体,北方繁殖季节在6-10月。

2.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辽宁、山东量最大。

2.我国分布于福建平谭以南沿海,至北部湾和海南岛的南岸。

【性状】 性状鉴别(1)莫律宾蛤仔贝壳呈卵圆形,长2.5-4.5cm。外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并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错形成的布状纹;内表面灰黄色,略带紫色。质坚厚。气微,味微咸。

(2)杂色蛤仔贝壳较小,长卵圆形,长2.5-3.9cm。外表面棕色、淡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并常有淡色色带2-3条,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织成布纹;内表面淡灰色或肉红色,质较薄。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份】 含碳酸钙,磷酸钙,碳酸镁,贝壳硬蛋白(conchiolin)和含微量重金属(铜、汞、钼、铋、锡等)。

【药理作用】 1.延缓衰老作用,杂色蛤水提取物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皮肤和尾腱中羟脯氨含量,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作用。

2.抗肿瘤作用,该提取物对肉瘤180、艾瘤腹水型和肝癌实体型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3.降压作用,菲律宾蛤仔肉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臁疮;黄水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各家论述】 《东北动物药》:治臁疮,黄水疮。

【摘录】 《中华本草》

页首

蛤仔是什么。

  蛤仔
  双壳纲(Bivalv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见图)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分布和特征 菲律宾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蚬子等,是广温、广盐性海产经济贝类。中国沿海北自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南至雷州半岛都有分布,辽宁、山东较多。天然产量很大,是水产捕捞和增养殖的重要种类。此外也分布于苏联、日本、朝鲜、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沿海。引种后又分布于美国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贝壳亚圆形,坚厚,较宽。壳表有花纹或斑点色彩。壳形、斑点色彩因栖息的地区、水深、底质不同而变异较大。放射肋90~100条,与生长纹交叉形成布目状格。进出水管基部愈合,顶端小部分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精子头部呈弯锥形。
  杂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与菲律宾蛤仔相似。宽度稍小,放射肋50~70条,闭壳肌痕清楚。进出水管从基部起完全分离,进水管口缘触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区大体与菲律宾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国沿海分布于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岛、北部湾沿岸。
  生物学特性 蛤仔多栖于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分布范围从潮间带到水深10余米的泥沙海底。潜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栖息深度因个体大小和水温高低而异。个体小、水温高时栖息较浅;个体大、水温低时则较深,一般不超过其体长的2倍,可密集成数层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滩面滤食。栖息区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间。短时间内低盐度对其生长无影响。 适应水温为0~36℃,致死温度为37℃以上和-2℃以下。最适水温为18~30℃。栖息底质含沙率一般为70~80%。在含泥率为2~50%的海滩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时也有发现,但死亡率较高。食物主要为浮游及底栖硅藻类。被动滤食。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海区较其他海区生长迅速。一般1龄贝体长在2厘米左右,2龄贝长3厘米多,3龄贝长4厘米以上。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雌贝每次可产卵数百万粒。成熟卵呈圆形,沉性,直径约65微米。产卵水温23~26℃。产卵次数1~2次。精卵成熟后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较大。受精卵孵化后经2~3周浮游期生长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丝附着于固体物上,随着壳长增长,潜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养殖 蛤仔的养殖方法简单。在底质适宜的中、低潮区,直接将种苗均匀撒播于滩面即可;在底质较硬或乱石较多的滩面,可先行清理,耙松滩面,以利苗种潜入,也可围泥作堰或四周围网。播放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条件、苗种规格有关。500个/千克的苗种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养殖1年产量可增加3~4倍。养殖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预防自然灾害、清除敌害生物(如海星、螺类、蟹类、蛇鳗、鸟类)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划定适于蛤仔生长并能自然附苗的滩区,封滩育贝。初期在种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种,在自然贝苗分布不匀的滩面可移密补稀,促进生长,达到商品规格(体长3厘米以上)后进行轮捕、销售,以有利于贝苗的再附着。增养殖用苗种多采捕自然苗,但其产量不稳定。中国已采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间带高、中潮区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没及,设有进、出水大闸和排纳上层池水的滤水闸。成贝经流水刺激后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经各期发育直至变态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饵料生物,并投以可作为蛤仔饵料的单细胞藻类辅之。变态后栖于池底滩涂层间生活; 待长至1毫米左右时即可用竹筛将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区暂养。生长至数毫米时,可开始作为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种。
  蛤仔肉嫩味鲜。鲜蛤亦可作为养殖对虾的饵料。在内湾潮间带滩涂污染严重的海区,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后可引起肠胃疾病。

参考资料:http://www.hoodong.com/wiki/%E8%9B%A4%E4%BB%94

蛤仔汤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蛤仔洗净,放在清水内吐沙。

锅中加水 2杯煮沸,放入蛤仔及姜丝、盐、酒,煮至蛤仔的壳张开,立即熄火。

盛入碗内,淋少许麻油即成。

www.budianjie.comtrue/yaocai/193772.htmlTechArticle目录“蛤仔”在《全国中草药汇编》“蛤仔”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蛤仔 【拼音名】H Zǎi 【别名】蚬子 【来源】瓣鳃纲帘蛤科 蛤仔 Venerupis (Amygdala) philippinarum (Ad...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