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蒿_中药词典X_邪蒿,痢疾,利肠胃,通血脉

【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Xié Hāo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邪蒿的全草。生于山坡、灌丛间、草原及疏林内。分布东北、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7~73厘米。茎直立,无毛,具深棱槽,有分枝。叶矩圆形,长5~25厘米,宽4~20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宽1~3毫米,顶端急尖,无毛;叶柄长5~20厘米。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2~7厘米;总花梗长4~12匣米;总苞片多数,丝状;伞幅20~30,长1.5~5厘米;小总苞片多数,丝状;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花梗长5~10毫米;萼齿明显;花瓣白色,背面有毛。双悬果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有柔毛。

【性味】

辛、温。

①《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②《嘉祜本草》:味辛,温平,无毒。

【功能主治】

利肠胃,通血脉。治痢疾。

①《千金·食治》:主胸膈中臭恶气,利肠胃。

②孟诜:通血脉,续不足气。

③《食医心镜》:治五脏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澼,大渴热中,暴疾、恶疮。以煮令熟,和酱醋食之。

【注意】孟诜: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摘录】《*辞典》

蒿属植物是什么?

  属于菊科类的植物:
  在全部种子植物300多个科中,以菊科的总数最多,约有23000种以上,是世界冠军。菊科为什么有这么多种类呢?这跟它们的适应性强有关。菊科绝大部分都是草本植物,只有少数为灌木或乔木。草本就是适应温寒带冬天又干又冷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类型,冬天冷了,一年生草结实后死去,由种子来年萌发生长延续后代,多年生草,地上茎叶枯萎,而根部不死,根上有芽来年再抽茎发叶,或者是地下有地下茎(和地上茎构造类似,有节,有芽,有小鳞片形叶,只是没有叶绿体),来年地下茎抽出地上茎发叶开花结果。这比树木只靠掉叶子过冬,树干受冻受威胁要好得多。所以草本植物能生长在那些树木不能生长的地方,喜马拉雅山、慕士塔格山上5000多米海拔还可以找到菊
  科植物,就是明证,同时在沙漠里非常干旱的地方也能找到菊科植物。
  菊科在演化地位上是高级的科,让我们拿个向日葵大花盘来看看,一个大花盘就是一个篮状花序(即头状花序),花序下部有由许多绿色苞片组成的总苞,花盘周围排列的是金黄色的舌状花,这种花不能结实,靠舌状花冠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传粉。在舌状花的里面,有极多数的好象管子形状的筒状花,这种花是两性花,能够传粉结实,葵瓜子就是由这种花结的果实而来,两种花分工合作,传粉就有了保证,结实自然好。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多数花集中排列在一个盘状花托上的组织形式,更利于昆虫传粉,因为昆虫在花盘上来回走动方便,走几回就替好多朵小花实现了异花传粉,异花传粉能产生
  生命力强的后代。菊科的果实也很特殊,干瘪瘪的如葵瓜子名叫瘦果,瘦果上常有附属物,如蒲公英的果上端伸出一个尖喙,喙的顶端有形如一柄降落伞的放射状的白毛,这样就使果实能随风远飞。鬼针草的果实上有两根长芒状刺,刺有倒钩,能借此附在动物皮毛上或人的裤管上带到各处。
  由于菊科植物有这么多的适应本领,因此它能成为分布广泛、种类最多的科。
  菊科识别很容易,首先看它的篮状花序(即头状花序),这是最重要的,不过这种花序在不同属种有一些变化,常常混淆我们的视线,例如有的种类没有舌状花,只有筒状花如小蓟(Girsium segetum Bge.)、大蓟、苍术、风毛菊、泥胡菜,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两性结实,如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t.)、苦荬菜、山莴苣。既有舌状花又有筒状花的种类除向日葵外,还有紫苑(Aster tataricus L.)、旋覆花、菊花等。
  菊科的果实为2心皮形成的瘦果,仅一种子,也是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它的5个雄蕊的花药是合生的叫做聚药雄蕊,聚药雄蕊包围在花柱外面,而花丝是分离的,生于花冠筒部。菊科花开过后常见果实散出带有白色的毛,此毛或为单根的,或为羽毛状的,或毛变成了刺,这些都是由花萼变成的,在果项环生如冠特名为冠毛。菊科的中草药种类多,足与伞形科、唇形科相媲美。如紫苑、苍术、款冬、草红花、小蓟、大蓟、蒲公英、苍耳、茵陈蒿、青蒿、艾、牛劳子、佩兰、野菊、菊花、蛔蒿等。向日葵为油料植物,菊芋与向日葵同属,其地下块茎含菊糖,供腌食或制酒精。莴苣(又名莴笋)、茼蒿为蔬菜。菊花(品种繁多)和大理花是著名的花卉。

www.budianjie.comtrue/yaocai/81172.htmlTechArticle【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Xié Hāo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邪蒿的全草。生于山坡、灌丛间、草原及疏林内。分布东北、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7~73厘米。茎...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