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看指纹 到底准不准?

  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咽喉等苗窍,还要望皮肤、望排出物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看“指纹”。

看小儿“指纹”,主要是看三岁以内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
  
古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比如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比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症。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症。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的手段之一,很少用于成年人。
  
其实,成年人手的指纹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也是有所帮助的。手的皮肤颜色、枯荣,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儿童的手娇嫩、光滑、润泽、纹路清晰润活,说明儿童脏腑气血充盈旺盛;老人的手皱皱褶、暗晦、枯槁、青筋暴露、纹路刻板,说明老人脏腑气血已经衰落,尤其是手的肌肉萎缩,更是标志着此人脾胃功能的衰弱已十分明显。当然,判断一个人的脏腑气血的盛衰,绝不能只看手的变化,还要结合看全身的皮肤肌肉的颜色、枯荣,加以判断。

成人特殊的病态手的变化是肝掌。肝掌反映一个人的肝脏已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应及时就医,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诊合参方能力保诊断准确。

在临床中,看小儿“指纹”,诊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手的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这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手的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或遗漏。所以在临床中应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


指纹鉴定到底准不准

指纹除了具有唯一性外,还具有遗传性和不变性,它的复杂度足以提供用于鉴别的足够特征。因此,指纹鉴定是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的。

耳廓望诊



erkuo wangzhen
耳廓望诊
inspection of ear

  观察耳廓及其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望诊方法。耳廓的总体观察,以耳轮变化为主,还包括耳道分泌物。耳廓各区域的分部观察,称为耳穴望诊。
  原理和临床意义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是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为人体听觉器官。耳与内脏是通过经络循行分布进行联系的。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也行于耳的前后,而手足三阴经则通过其经别合于阳经和耳部相通。十二经直接或间接都与耳有联系。因此,耳为宗脉(各条经脉)所聚之处,耳部色泽形态的变化能反映各经脉的内在病变。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相络属,十二经的变化反映于耳,本身就体现了五脏六腑的病变。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气充则耳聪,肾气虚则耳鸣、耳聋。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气血运行而上荣于耳,温养耳窍则听觉聪。若心、肺、肝等脏有病,气血不调或不足,则耳窍失聪。耳部不仅在功能上与内脏有关,而且内脏病变也可反应出耳部(包括各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尤其是耳部各区域分布着与脏腑相应的特定部位(耳穴),其色泽形态变化更为直接地表现出脏腑的内在病变。因此,耳廓望诊对于脏腑精气盈亏、病邪盛衰和病变所在的判断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耳廓总体观察 是以耳轮为主的外耳观察,主要有:①色泽变化。耳廓红润光泽,是先天肾气充足、气血旺盛的正常现象;耳廓颜色干枯不润,是先天肾亏、气血不足的病证表现。耳轮色白见于阳虚寒盛或气血两亏;耳轮红肿则属肝胆火旺或湿热邪毒之证;耳轮青黑多见于剧痛病证,若干枯焦黑则可见于温热病后期及肾虚下消证,由热盛伤阴或肾阴久亏所致。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见于麻疹病的出疹前。②形态变化。耳轮厚大,肾气足;耳轮薄小,肾气亏。耳廓肿起为实证,多属肝胆火旺;耳廓瘦削为虚证,多属肾阴不足;耳轮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脱屑),为瘀血内阻之征。在正常情况下,外耳道有耵聍,为黄白色碎屑。若耳内流脓,则称脓耳,脓液的颜色有黄、白、红色和臭味等变化,多因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火旺所致。
  耳穴望诊 对耳廓表面各区域的特定部位(耳穴)的色泽、形态等变化进行全面系统观察的望诊方法。耳穴望诊是以脏腑经络和耳穴相应为理论的原理,属经络诊法范畴。耳穴望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变色。相应耳穴皮肤呈红晕、暗红、暗灰、苍白,或中央呈白色而边缘红晕的色泽变化,以点状或片状形式出现,可见于胃痛、吐血、便血、泄泻、胁痛、肠痈、淋证、水肿、咳嗽、痹证、眩晕及妇科病。红晕者多为实证、热证,苍白者多为虚证、寒证。暗红、暗灰者常有气滞血瘀之象,有寒证或热证两种可能。 ②变形。 相应耳穴出现结疖、点状或圆圈状凹陷、条索状隆起及纵横交错的线条等形状。可见于胁痛、□瘕、虚劳、肿瘤、心悸、怔忡等病。③丘疹。相应耳穴处出现高于皮肤的点状隆起,以水疱样丘疹为多,可呈红色或白色。 多见于妇科病、 泄泻、肠痈、便秘、水肿、淋证、咳嗽、心悸等。④脱屑。相应耳穴皮肤呈现白色糠皮样脱屑的变化征象,擦之不易除去。常见于皮肤病、郁证、失眠、心悸、便秘等。⑤血管充盈。 血管明显充盈, 或血管局部充盈而呈圆圈、条索状。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眩晕、咳血等。
  耳穴望诊可根据脏腑相应定位,结合以上有关征象判断脏腑疾病证候,临床应用时常配合耳穴按诊(见表脏腑病证耳穴望诊简表)。
  方法 一般先作总体观察,再作分区的耳穴望诊。可用拇指和食指牵拉耳廓,对准光线,两目平视耳廓,由上而下,由前而后分部位观察。发现耳穴局部有病变反应征象时,用无名指将耳背顶起,使该处皮肤先绷紧再放松,反复几次,同时观察病变反应的色泽和形状变化,并须与另一侧耳廓相应部位对照,以区别真伪。如耳廓局部有结节、隆起时,应结合耳穴按诊试探其大小、硬度、移动度及压痛(见经络腧穴按诊),观察其边缘是否整齐。
  临床注意事项 ①望诊前不要擦洗耳廓;②光线不充足处辅以手电透光,即用手电筒照射耳廓背面;③望三角窝、耳甲艇部位时,用手指或探棒扩开耳轮脚、对耳轮下脚;望耳甲腔时用拇、食指捏住耳垂部向下拉,使之充分暴露,以便观察。
   (张崇 吉凤霞 陆寿康)

www.budianjie.comtrue/zhenduan/331963.htmlTechArticle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