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吃什么|带下病如何饮食

  【山药羊肉粥】

  配方:羊肉500克,山药50克,生姜15克,葱30克,胡椒6克,绍酒20克,食盐3克。

  制法:把精羊肉入沸水中氽去血水,将山药清水焖透后切片,与羊肉同煮,投入葱、姜和调料,武火烧沸后去浮沫,再以文火炖至酥烂。羊肉捞出切片,放入碗中,把原汤连山药一同倒入羊肉碗中。

  功效:补脾益肾,温中暖下。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次,连服1个月。

  【芡实糯米鸡】

  配方:芡实50克,莲子50克,乌骨鸡1只(约500克),糯米100克。

  制法:将乌骨鸡去内脏,洗净,将莲子、芡实、糯米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烂熟,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除湿止带。

  用法:分次酌量食用。连服2周。

  【白果黄芪乌鸡汤】

  配方:白果30克,黄芪50克,乌鸡1只(约500克),米酒50毫升。

  制法: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固肾止带。

  用法:分次饮汤食肉。

  【扁豆山药茶】

  配方:白扁豆、山药各20克。

  制法:将白扁豆炒黄,捣碎,山药切片,二者水煎取汁,加糖令溶。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代茶频饮。

  【三味薏米羹】

  配方:薏米、山药、莲子各30克。

  制法:以上三味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早晚食用,连用7日。


妇女带下病究竟是什么病?

妇女带下病是中医学术语,和西医常见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是对应一致的。《中医妇科学》介绍,妇女带下病是指女性白带量多,色,质,味异常,有的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把妇女带下病分为3个证型: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毒)型,其中湿热型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湿热带下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操劳过度,心情忧郁,久居湿地或是生育过多损伤元气而导致的。西医认为,女性阴道,尿道较短,容易造成盆腔感染,常见致病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菌,以及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菌,疱疹病毒,衣原体及支原体等,容易入侵妇女的阴道或尿道,导致盆腔炎,附件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湿热型妇女带下病通常表现为白带量增多,色黄或黄白或赤黄相兼,质粘稠,有异味等,局部有灼热感,并伴有低热,小腹坠胀或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心烦,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不孕。和西医所说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是一样的。湿热型妇女带下病重在预防,妇女要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毛巾,内裤等个人用品要勤换洗,勤消毒(煮沸或曝晒均可);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贴身衣物要透气性好,吸汗,质软略宽松为宜;此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对于湿热型妇女带下病的治疗,如果是急性发作,需要及时对症用药或到医院就诊,一般情况较容易痊愈;如果是慢性炎症,则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建议用中医进行治疗,效果更佳。尽管慢性炎症的治疗疗程会较长,但只要坚持用药还是可以根治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患者不能看到症状有所缓解就停止治疗,这样只会贻误病情。

如何针灸治疗妇女带下病


        


    

 

带下病带下病


    
怎样在家里自己学习针灸八十六——如何针灸治疗妇女带下病 


    
 妇女阴道中流出白色液体,绵绵如带,就叫白带。 

      带下病的发生,主要是脾肾二脏功能失常,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如平素脾虚,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均可损伤脾气,使运化失职,水湿下注而成带下。或平素肾虚,年老久病,肾气亏耗以致肾失闭藏,带脉失约,使精液滑脱而下。

      辨证论治

      1  脾虚湿盛

      症状 带下色白如涕,无臭,面色无华,四肢欠温,神疲乏力,纳少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针灸治疗  脾俞、带脉、足三里、三阴交,配白环俞。

      2  肾虚

      症状  带下量多清稀,淋漓不断,腰酸痛,小便频数,夜间尤甚,精疲力乏,头目眩晕,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如兼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小腹冷痛等症,则为肾阳不足。

      针灸治疗:阴陵泉、  肾俞、带脉、关元,配气海、三阴交。

www.budianjie.comtrue/zycs/346036.htmlTechArticle【山药羊肉粥】 配方:羊肉500克,山药50克,生姜15克,葱30克,胡椒6克,绍酒20克,食盐3克。 制法:把精羊肉入沸水中氽去血水,将山药清水焖透后切片,与羊肉同煮,投入葱、姜和...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