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吃什么|便秘食疗秘方

  【桑椹地黄蜜膏】

  配方:桑椹500克,生地黄20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桑椹、生地加水适量煎煮。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时,加蜂蜜1倍,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功效:养阴清热,润肠通便。

  用法:每日2次,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

  【香蕉蘸黑芝麻】

  配方:香蕉500克,黑芝麻25克。

  制法:用香蕉蘸炒半生的黑芝麻嚼吃。

  功效:养阴清热,润肠通便。

  用法:每日分3次食完。

  【松核蜜汤】

  配方:松子仁50克,核桃仁50克,蜂蜜500克。

  制法:将松子仁、核桃仁去衣,烘干研为细末,与蜂蜜和匀即成。

  功效:养阴润肠。

  用法:早晚各服2匙。

  【杏仁芝麻糖】

  配方:甜杏仁60克,黑芝麻500克,白糖250克,蜂蜜250克。

  制法:甜杏仁打碎成泥,黑芝麻淘洗干净,倒入铁锅内。用小火炒至水气散尽,芝麻发出响声立即盛碗,稍凉后,研碎。将杏仁泥、黑芝麻、白糖、蜂蜜,倒入大瓷盆内,拌匀,瓷盆加盖,隔水蒸2小时,离火。

  功效:益气润肠。

  用法:每日2次,每次1匙,饭后宜咀嚼咽下。

  【人参黑芝麻饮】

  配方:人参5~10克,黑芝麻15克,白糖适量。

  制法:黑芝麻捣烂备用。人参水煎去渣留汁,加入黑芝麻及适量白糖,煮沸即可。

  功效:益气润肠,滋养肝肾。

  用法:可作早晚餐或点心食用。

  【黄芪苏麻粥】

  配方:黄芪10克,苏子50克,火麻仁50克,梗米250克。

  制法:黄芪、苏子弋火麻仁打碎,加水适量煎煮5~10分钟,取药汁备用,入粳米,以药汁煮粥。

  功效:益气润肠。

  用法:每日1剂,分数次食完。


小孩便秘怎么办?小孩便秘食疗与护理

  小孩便秘的发生常常由于消化不良或脾胃虚弱引起,过多的食用鱼、肉、蛋类、缺少谷物、蔬菜等食品的摄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小孩肠道功能不完善,一般不适于用果导等导泻剂治疗,否则容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小孩便秘水苏糖健康食疗

  小孩经常便秘怎么办,孩子遭罪,家长们也跟着一起上火,玛丽安娜80水苏糖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这一僵局,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小孩便秘怎么办而发愁了,给小孩子服用水苏糖就可以治好便秘,80水苏糖提取天然的植物精华研制而成,不含任何的添加剂,给小孩子服用特别安全。80水苏糖可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玛丽安娜水苏糖而双歧杆菌可促进B1、B2、B6、B12等维生素的合成,宝宝成长少不了,80水苏糖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超级增殖剂,不会被胃酸消化,它能促进形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菌地位,抑制产气产酸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的生产,从而确保肠道里有足够的益菌群。

  摄入80水苏糖,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生长,促进肠蠕动,软化粪便,使便秘改善。通过排便,排出体内毒素。能有效地促进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值;促进胃肠菌群平衡;降解有害毒物,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腐败物质产生和吸收;改善肠道疾病便秘、腹泻、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等症。小孩便秘怎么办,服用几袋80水苏糖立即见效。

  高含量玛丽安娜水苏糖(www.budianjie.com)是利用水提技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微生态制剂,双歧因子的一种。80水苏糖对人体胃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有着极明显的增殖作用,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通过获得大量的增殖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促进形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地位,控制产气、产酸梭状杆菌等有害菌的生产,水苏糖能增强人体抵抗消化道感染或通过食物传染疾病的功能,并能改善皮肤等器官的营养状况,增进健康,以40-103倍速度增殖双歧杆菌,抑制有害菌增长,迅速增强人体微生态环境平衡,重构胃肠道自然的防御屏障。对小孩长期便秘、顽固性便秘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小孩便秘家庭护理方式

  1.你可以让小孩多吃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萝卜、香蕉等,以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粪便就容易排出体外。

  2.清晨起床后给小孩饮温开水1杯,可以促进肠蠕动。要注意多绐小孩饮水,最好是蜂蜜水,蜂蜜水能润肠,也有助于缓解便秘。

  3.采取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小孩养成按时排间蹲坐便盆。

www.budianjie.comtrue/zycs/346070.htmlTechArticle【桑椹地黄蜜膏】 配方:桑椹500克,生地黄20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桑椹、生地加水适量煎煮。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