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解(张锡纯),甘草解(张锡纯)的功效与作用,功能主治,副作用,甘草解(张锡纯)的相克禁忌注意问题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甘草∶性微温,其味至甘。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虽补脾胃而实非峻补。炙用则补力较大,是以方书谓胀满证忌之。若轧末生服,转能通利二便,消胀除满。若治疮疡亦宜生用,或用生者煎服亦可。仲景有甘草泻心汤,用连、苓、半夏以泻心下之痞,即用甘草以保护心主,不为诸药所伤损也。至白虎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寒药之侵下。通脉汤、四逆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热药之僭上。与芍药同用,能育阴缓中止疼,仲景有甘草芍药汤。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仲景有甘草干姜汤。与半夏、细辛诸药同用,能解其辛而且麻之味,使归和平。惟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余药则皆相宜也。

  古方治肺痈初起,有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愚师其意,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粉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三次,屡屡获效。若肺病已久,或兼吐脓血,可用粉甘草细末三钱,浙贝母、三七细末各钱半,共调和为一日之量,亦用金银花煎汤送下。

  若觉热者,可再加玄参数钱,煎汤送服。皮黄者名粉甘草,性平不温,用于解毒清火剂中尤良。

  愚拟治霍乱两方,一为急救回生丹,一为卫生防疫宝丹,二方中皆重用甘草,则甘草之功用可想也。然亦多赖将甘草轧细生用,未经蜜炙、水煮耳。诚以暴病传染,皆挟有毒瓦斯流行,生用则其解毒之力较大,且甘草熟用则补,生用则补中仍有流通之力,故于霍乱相宜也。至于生用能流通之说,可以事实征之。

甘草解图片

  【附案】开原王姓幼童,脾胃虚弱,饮食不能消化,恒吐出,且小便不利,周身漫肿,腹胀大,用生甘草细末与西药百布圣各等分,每服一钱,日三次,数日吐止便通,肿胀皆消。

  铁岭友人魏××,其地多甘草,魏××日以甘草置茶壶中当茶叶冲水饮之,旬日其大小便皆较勤,遂不敢饮。

  后与愚觌面,为述其事,且问甘草原有补性,何以通利二便?答曰∶“甘草熟用则补,生用则通,以之置茶壶中虽冲以开水,其性未熟,仍与生用相近故能通也。”门生李××言,曾有一孺子患腹疼,用暖脐膏贴之,后其贴处溃烂,医者谓多饮甘草水可愈。复因饮甘草水过多,小便不利,身肿腹胀,再延他医治之,服药无效。其地近火车站,火车恒装卸甘草,其姊携之拾甘草嚼之,日以为常,其肿胀竟由此而消。观此,则知甘草生用、熟用,其性竟若是悬殊,用甘草者,可不于生、熟之间加之意乎?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近阅《遁园医案》(长沙萧琢如着)载鲢鱼反甘草之事。谓当逊清末叶,医士颜××笃实人也,一日告余,曾在某邑为人治病,见一奇案,令人不解。有一农家人口颇众,冬月塘涸取鱼,煮食以供午餐,丁壮食鱼且尽,即散而赴工。妇女童稚数人复取鱼烹治佐食。及晚,有一妇初觉饱闷不适,卧床歇息,众未介意。次日呼之不起,审视则已僵矣。举家惊讶,莫明其故。再四考查,自进午餐后并未更进他种食物,亦无纤芥事故,乃取前日烹鱼之釜细察视之,除鱼汁骨肉外,惟存甘草一条约四五寸许。究问所来,据其家妇女云,小孩啼哭每以甘草与食,釜中所存必系小儿所遗落者。又检所烹之鱼,皆系鲢鱼,并非毒物。且甘草亦并无反鲢鱼之说,矧同食者若干人,何独一人偏受其灾。

  顷刻邻里咸集。又久之,其母家亦至。家人据实以告众,一少年大言于众曰∶“甘草鲢鱼同食毙命,千古无此奇事,岂得以谎言搪塞?果尔,则再用此二物同煮,与我食之。”言已,即促同来者照办,并亲自手擎二物置釜中。烹熟,取盘箸陈列席间,旁人疑阻者辄怒斥之,即席大啖,并笑旁观者愚暗胆怯。届晚间固无甚痛苦,亦无若何表示,至次晨则僵卧不起矣。由斯其母家嫌疑解释。按鲢鱼为常食之物,甘草又为药中常用之品,苟此二物相反,疏方用甘草时即当戒其勿食鲢鱼。


粳米和大米有什么区别?

两者相比 大米的形状比较圆滑 好的大米一般都比较透明 糯米的形状相比之下就瘦、长很多了 并且一般糯米都不透明颜色发白
前者的形状比较圆,属寒性的米有胃病的最好少吃。颜色透明。
后者的形状比较长,属中性的米都可以食用。颜色较白。
粳米为寻常之品,南方人更是以为主食,日日食用,然而作为中药,其功用却绝不是如此简单,今将>,>中用粳米奥义,详述于下,以供大家参考。
粳米为稼穑之品,土爰稼穑,故粳米入胃,其色白,故又入肺。禾苗精华皆潜收于米中,且粳米与其他五谷不同,生于水中时日甚久,得水中之精甚厚,故于肺胃大有滋养补益之能,对于肺胃阴虚燥渴之证,甚为相宜,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及白虎加人参汤用之,皆是此意张锡纯石膏粳米汤下论述亦极有见的,可以参阅。粳米功用,大抵如此,然而仲景粳米之用更有神妙之处。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张锡纯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张锡纯(1860~1933)

    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www.budianjie.comtrue/bencao/264318.htmlTechArticle(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甘草 ∶性微温,其味至甘。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虽补脾胃而实非峻补。炙用则补力较大,是以方书谓胀满证忌之。若轧...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