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的贫血症的危害及食疗方法


  有资料表明,将近50%以上的准妈妈 在孕期会贫血,贫血不仅会损害准妈妈自身的健康,对胎宝宝 的生长发育 也着不良影响 ,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治对策。

  7大贫血症状

  如果准妈妈有头晕眼花乏力的情况,尤其是坐着突然站起来的时候,两眼发黑,或是眼冒金星,那多数就是贫血了。对于健康的成年女性,血红蛋白 低于110g/L可以诊断为贫血,而对于准妈妈来说,由于妊娠的血容量增加的缘故,血液会相对稀释,因此只要低于100g/L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准妈妈贫血症状

  1.经常感觉疲劳,即使活动不多也会感觉浑身乏力 。

  2.偶尔会感觉头晕。

  3.脸色苍白。

  4.指甲变薄,而且容易折断。

  5.呼吸困难 。

  6.心悸。

  7.胸口疼痛。

  两种贫血孕期最常见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 贫血是孕期最常见的贫血,一般从怀孕5—6个月开始发生。很多准妈妈在怀孕前 因月经失血,造成怀孕后 体内存贮量不足;而胎盘和胎宝贝的发育都需要增加血液量,以至铁的供给量要达到孕前的两倍;加上准妈妈怀孕后胃酸减低也影响了饮食中铁的吸收,而孕后又未能通过饮食摄取足量的铁。以上多种因素均使准妈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叶酸缺乏 性贫血

  叶酸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怀孕后身体缺乏叶酸 而引起。怀孕后,准妈妈的身体对叶酸的需求量由孕前50—100微克增加到150—300微克,却因为胃酸分泌 减少,胃肠蠕动 减弱而影响了体内对叶酸的摄入。加之妊娠期 叶酸从尿中的排出量增加,如果动物性蛋白质 和新鲜蔬菜进食得少,就更容易缺乏叶酸,由此引发叶酸缺乏性贫血。

  贫血对准妈妈和胎宝贝的9大危害

  1.贫血的准妈妈,妊娠中毒症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准妈妈。

  2.容易影响胎宝贝的生长发育,如宫内生长迟缓 等,使足月出生的宝贝体重不足 2.5kg,造成先天不足,后天体弱多病 ,容易发生呼吸道 和消化道感染。

  3.贫血的产妇在分娩时 ,常常使胎宝贝不能耐受子宫阵阵收缩造成的缺氧状态,容易在宫内发生窒息。

  4.准妈妈常因贫血而发生宫缩乏力 、产程延长、产后出血 多等状况。

  5.在产褥期 抵抗力 比正常产妇低,容易并发会阴、腹部刀口感染或不愈合。

  6.产后子宫 复原慢,恶露常常持续不净,子宫容易滋生细菌感染 ,引起子宫内膜炎 。

  5招防治孕期贫血

  缺铁性贫血 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准妈妈 要在日常生活 中做好以下几点——

  1.多吃富铁食物

  经常吃一些动物的内脏,如肝、心等,还有红色的瘦肉如牛、猪、兔肉等,动物的血,这些食物的含铁量高,而且主要成分 是血红素铁(或肌红素铁),与人体中的成分接近,因而最易吸收。吃这些食物比吃抗贫血药更好,因为大多数抗贫血药都会使孕妇产生恶心、呕吐、胃痛等胃肠道副作用 。

  2.多吃有助于铁吸收的食物

  水果和蔬菜不仅能够补铁,所含的维生素 C还可以促进铁在肠道的吸收。因此,在吃富铁食物的同时,最好一同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 )。

  3.做菜多用铁炊具烹调

  做菜时尽量使用铁锅、铁铲,这些传统的炊具在烹制食物时会产生一些小碎铁屑溶解于食物中,形成可溶性铁盐,容易让肠道吸收铁。

  4.多吃富叶酸食物

  从孕前3个月 开始服用叶酸 增补剂,直到怀孕后 3个月为止。饮食上注意进食富叶酸食物,如肝脏、肾脏、绿叶蔬菜 及鱼、蛋、谷、豆制品 、坚果等。并且,在做菜时注意不要温度过高,也不宜烹调时间太久。

  5.按时去做产前体检

  做好每一次产前检查 ,至少要在妊娠的中期和后期检查两次血色素 ,多次反复化验血能够及早发现贫血,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贫血。

  Tip:准妈妈如有牙龈出血 、痔疮出血 或鼻出血 等失血现象,即使每次的出血量很少,但长期的慢性失血也会引起血色素的下降,应及时到相应的科室就诊,积极治疗,不能认为这是怀孕的常见情况就不加理会。

  准妈妈一旦出现缺铁性 贫血,就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铁剂的治疗,口服或肌注。若贫血严重者且已临产,必要时还应输血治疗。

  4款补血菜谱

  美味红白豆腐

  把鲜豆腐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放入沸水锅里焯一下;洗净猪血块,切成同样大小的方块;把瘦猪肉切成细丝,冬笋切成片;把油倒入旺火烧热的锅里烧至六成热,先放葱段炒出香味,再放入香汤、豆腐丁、猪血丁、猪肉细丝、冬笋片;加入酱油、白糖、精盐烧沸后,用淀粉勾芡,淋上些许香油,撒上白胡椒粉即可装盘。

  猪肝炒黄瓜

  先将猪肝洗净切成薄片,用适量细团粉、精盐浆匀;洗净黄瓜切成片,木耳择洗净后切块;烧热的炒锅倒入植物油 ,九成热时放入肝片,并用筷子轻轻搅散,八成熟时捞出沥净油;把锅放回旺火上,倒入50g植物油,待热后放入葱、姜、蒜末和黄瓜、木耳稍微炒几下;将猪肝倒入锅里,放适量酱油、精盐、白糖等,用芡粉勾芡,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芦笋汁阿胶牛奶

  先取新鲜绿芦笋适量,削去表皮,用冷开水洗净,切碎,榨取鲜汁100ml,备用。去除阿胶中的杂质,晒干后敲碎,研成细粉,放入沙锅,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炖煮。兑入煮沸的牛奶,离火。再加入绿芦笋汁,拌和均匀即成。

  香菇红枣

  取水发香菇20g,红枣20枚,鸡肉(或猪瘦肉)150g,加姜末、葱末、细盐、料酒、白糖等,隔水蒸熟。


准妈妈去除妊娠斑有什么好的食疗方法吗?要对包包没有伤害的哦!

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光祛斑,南京光尔美祛斑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一家从事专业祛斑的机构,光尔美的激光祛斑仪器都是现在最先进的仪器,包括美国OPT、韩国黑脸娃娃等。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祛斑仪器,而其拥有一流的激光专家和皮肤科专家,所以说南京光尔美祛斑中心是您最好的选择之一。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生后半年就自动没了,当然也有人的斑不能自动消失,像我就是,不过我吃了一个中药的惟欧美祛斑交囊就一阵子,就去干净了,到现在宝宝两岁了也没反弹,感觉很不错,你可以试试。

你还是等哺乳期过后吧,也不差这几个月,我就是等孩子断奶后用的维欧美的去斑的较囊,这个是纯中药内服的,可以调节内分泌,里面有个胶囊是补肾的,对身体调养也好,挺不错的,可以试试

赫寺挺去斑产品是纯中药配制的就是纯天然祛斑产品啊,,楼主可以去他们的官方网站咨询一下他们的专家,这样才能更加了解一下这个产品适合你不。希望可以帮助到楼主

多吃些有助于女性荷尔蒙分泌的花生和豆制品,我用的维欧美去斑娇囊,它是纯中药的,可以调节内分泌,里面有个胶囊是补肾的,挺不错的,我感觉也挺适合你的,可以试试

准妈妈孕期贫血的预防方法


  贫血为妊娠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主要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妊娠后期贫血患病率可高达40%。贫血对孕妇以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


  膳食中铁的吸收率较低也是孕妇和乳母易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膳食特点是以谷类及根茎类食物为主,铁吸收率仅为5%左右,即使是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也不过15%左右;同时膳食中还存在很多干扰铁吸收的因素,如磷酸盐、植酸等。


  再加上怀孕和哺乳本来对铁的需求增多,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则更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萎黄、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发枯、肤涩、头晕、无力、心悸、气急、疲倦等血虚症状。孕期严重贫血会使体质虚弱,引起临产时子宫收缩无力、滞产等,并且还会引起虚脱,甚至休克。


  由于以上原因,孕妇和乳母的饮食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可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全血、瘦肉、豆类等,以及一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柑桔、萝卜、芹菜、桃等。叶酸与维生素B12配合能增强治疗贫血的效果,可预防恶性贫血。维生素C则能促进铁吸收。


  妊娠期,由于母体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的生长发育,孕妇对铁、叶酸和维生素B12需要量的急剧增加,使孕妇成为营养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铁的摄入量:妊娠初期为15毫克、妊娠中期25毫克、妊娠晚期35毫克、乳母为25毫克。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和改善孕妇的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提供充分的铁、维生素C,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孕妇的贫血,其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1. 增加血色素铁的摄入量 血色素铁主要存在于畜禽的肝脏、瘦肉、血液和蛤贝类,所以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即可增加血色素铁的供给,而且血色素铁不受植物性食物中植酸和草酸的影响。因此,孕妇应增加肉类、动物血液和动物肝脏的摄入量。另外,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有利于铁的吸收,而动物肝脏还含有较多的核黄素,对铁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2.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 由于维生素C可促进体内铁的吸收,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贫血,孕妇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可与铁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铁在碱性条件下,仍能呈溶解状态,有利于铁的吸收。


  3. 增加叶酸、维生素B12的摄入量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性食品中,其中肝、肾、蛋类及酵母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肉类、贝壳类、鱼类、蛋类及动物肝脏、因此,应保证孕妇每日膳食中有一定量的动物性食品,特别是动物内脏。

www.budianjie.comtrue/chanqianjc/397455.htmlTechArticle有资料表明,将近50%以上的 准妈妈 在孕期会贫血,贫血不仅会损害准妈妈自身的健康,对胎宝宝 的生长发育 也着不良影响 ,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治对策。 7大贫血症状 如果准妈妈有头...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