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们要怎样做好妊娠皮肤病的护理

妊娠期 间妇女很容易产生皮肤病 ,轻者可令患者瘙痒不止,重者可造成婴儿胎死腹中 ,因此千万不可小视。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皮肤病,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治疗,切不可盲目自治。一般情况下,妊娠妇女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这样,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更有利于胎儿的健康。
  
  一般情况下,造成婴儿胎死腹中的皮肤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妊娠痒疹-妊娠3-4个月
  
  皮损为全身散在多数小结或丘疹,伴剧痒,夜间尤甚。搔抓后常有表皮剥脱及血痂等继发性改变。一般于产后3周内自行消退,遗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但下次妊娠仍会再发。皮疹严重者可有死胎出现。
  
  妊娠疱疹 -3-6个月
  
  开始有全身不适、发热、皮肤发痒等症状,数天后可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损害,往往聚集成群,呈环状排列。泡破后结痂,愈后留下色素沉着。在妊娠期中,病情往往反复减轻或加重。有时可伴有蛋白尿 和血尿。一般在分娩前后 皮疹开始消退,有时直到月经再来时才痊愈。此病对母亲一般无危险,但死胎、婴儿先天性 异常和新生儿 死亡率 可高达50%。
  
  疱疹样脓包病-妊娠期及产褥期 孕妇
  
  是一种少见的急性危重皮肤病,常突然发生。开始时成群的小脓包发生于成片的红斑上,以后脓包陆续出现,常排列成环形,脓包干涸后结痂,但其边缘可有新脓包发生,严重者可波及全身,病人有寒颤、发热、谵妄等全身症状,也有呕吐、腹泻及蛋白尿等。血钙含量往往降低。孕妇常发生流产、死胎或婴儿出生数日后死亡。幸而治愈者,下次妊娠时也易复发。 痛经相关话题
御鹿苑滋补膏简介
0回复爱豆的女孩 发表于 2013-04-21
6小时顺产记
47回复cloiey 发表于 2013-04-24
痛经相关文章
想要解决孕期抽筋 不只是补钙
发表于2013-01-15疾病与用药
怀孕期间 准妈妈 易发疾病如何应对
发表于2013-01-15疾病与用药

妈妈圈 分享到: @妈妈网


孕妈妈应该怎样做好孕早期的乳房护理呢?

我那会就只是一条专用的毛巾,每天用热水来擦乳房,只要做好清洁就行了。

四种皮肤病需就医:黄褐斑与代谢失调相关


  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脸上一旦出现一些恼人的斑斑、痘痘或过敏等皮肤问题,总是不知该去美容院接受功效型护理,还是去医院请皮肤科医生使用药物治疗?下面我们就告诉你,在这些问题出现后,什么时候该去医院皮肤科请医生诊治。


  痤疮


  痤疮根据皮损表现分为四期:粉刺期—丘疹脓疱期—囊肿结节期—色素瘢痕期。


  在粉刺和丘疹初期无感染的情况下,美容院的抗痘护理应该说还是有效的,如使用消炎药水或中药面膜外敷以及红外线照射杀菌等。但如果到了脓疱期和囊肿结节期,就需要到医院皮肤科接受专业治疗才行。


  常见的治疗一般是口服药物结合外用药膏,如口服消炎药物,可以控制炎症;严重者可加服类固醇激素,以抑制皮脂分泌,并控制炎症。


  黄褐斑


  黄褐斑是常见于面部的斑点状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黄褐斑的发生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故常见于月经不调、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期、患子宫与卵巢疾病的女性,同时还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关。


  市面上的美白祛斑产品以及美容院里的祛斑护理,对黄褐斑的疗效并不明显。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是机体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因此内服中药效果较好,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滋补肝肾丸等,再加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老化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才会显效。


  化妆品过敏


  化妆品过敏是因为使用了与自身肤质不匹配的化妆品,或是使用了劣质、含有有害成分的化妆品而令肌肤受到刺激,从而导致皮肤过敏。对于轻度的皮肤过敏,美容院可以使用一些镇静、舒缓的产品进行处理,若过敏反应已经很严重,则应该去医院皮肤科接受治疗。


  过敏症状发作后应立即避免再接触致敏物质,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并联合口服维生素C,局部配合使用一些止痒的外用药。


  色素痣


  去痣的方法很多,一般美容院都是用强酸或强碱来腐蚀痣细胞,优点是操作简单,只要选择正确的浓度,一般都可以去除;缺点是很容易因药水点得太多而留下凹陷性瘢痕。


  目前相对比较安全的是电灼或激光去除,这两种方法能很好地掌握破坏深度,不会造成难看的瘢痕。如果痣又大又突起,手术切除是最好的办法。为安全考虑,去痣最好到医院,医生会判断哪些部位的痣该不该去或怎样去,以避免出现瘢痕或加速癌变的可能。

www.budianjie.comtrue/chanqianjc/398340.htmlTechArticle妊娠期 间妇女很容易产生 皮肤病 ,轻者可令患者瘙痒不止,重者可造成婴儿胎死腹中 ,因此千万不可小视。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皮肤病,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治疗,切不可盲目自治...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