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准妈妈们消化不良怎么办


妊娠期准妈妈消化不良 怎么办

      由于早孕反应 ,以及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胃和其他消化器官 ,孕妇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这时孕妇除了少吃多餐 外,在饮食结构 方面应挑选容易消化 的、新鲜的食物,尽量避免吃油炸、辛辣的食物,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1 、酵母片和健脾开胃 的中成药。
  
  另外,食欲不振 时吃些马铃薯好。因为它营养丰富 ,不仅富含粗纤维素,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 、C,对缓解孕早期厌油腻、呕吐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还含有多量的钾、钙、铁、镁、碘等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 等。有研究表明:马铃薯富含钾,每天吃5-6个鸡蛋大小的马铃薯,可以维持血压正常及预防中风。因此,马铃薯也是妊娠中、晚期防治妊娠高血压 的食疗保健 品。


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们,在孕晚期有恢复的吗

我不清楚我这个恢复了没,从19周开始用胰岛素控制,现在已经28周了,就是感觉胰岛素没有加量,然后吃的还多了,有时候餐后血糖才4.多,还要在吃点东西,低血糖了比高了还难受呢,原来吃完还要运动,现在都不敢动了,不知道是不是宝宝需要营养多了,自己的胰岛功能是不是恢复好了,大夫说要一直打到生的,我现在是个大难题啊…

资料上说胰岛素被拮抗的情况在妊娠32~34周达到顶峰,这就意味着34周后这个情况会渐渐缓解,所以孕晚期恢复的说法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但不是每个人情况都一样啊,我也在期待着恢复,现在才28周还早着呢,只能努力控制监测血糖了。

我不清楚我这个恢复了没,从19周开始用胰岛素控制,现在已经28周了,就是感觉胰岛素没有加量,然后吃的还多了,有时候餐后血糖才4.多,还要在吃点东西,低血糖了比高了还难受呢,原来吃完还要运动,现在都不敢动了,不知道是不是宝宝需要营养多了,自己的胰岛功能是不是恢复好了,大夫说要一直打到生的,我现在是个大难题啊…

羔羊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羔羊消化不良是哺乳期羔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消化代谢障碍,机体消瘦,不同程度地腹泻,该病多发生于1~3日龄的初生羔羊,哺乳前期的羔羊均可发生。下面谈谈羔羊消化不良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引起羔羊消化不良的原因:1、母羊妊娠期饲养管理粗放,特别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营养物质不足,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乳的质量。2、哺乳母羊和羔羊饲养管理不当。羔羊受害。羔羊人工哺乳不能定时、定量、定温。3、中毒性消化不良,多由单纯性消化不良转归而来。
  羔羊消化不良表现的症状:1、单纯性消化不良,体温正常或稍低。轻微腹泻,粪便变稀。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变成灰黄色或灰绿色。其中混有气泡和黄白色的凝乳块,气味酸臭。肠间音响亮,腹胀,腹痛。心音亢进,心跳和呼吸加快。腹泻不止,严重时脱水,皮肤弹性降低,被毛无光。眼球塌陷,站立不稳,全身颤动。2、中毒性消化不良,病羔精神极度沉郁,眼光无神,食欲废绝,衰弱躺地不起,头颈后仰。体温升高,全身震颤或痉挛。严重时呈小样腹泻,粪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气味腐臭,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眼球塌陷,皮肤无弹性。心音变弱,节律不齐,脉微细弱,呼吸浅表。病后期体温下降。四肢及耳冰凉,直至昏迷而死亡。
  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药物维护心脏血管机能,抑菌消炎,防止酸中毒;抑制胃肠的发酵和腐败,补充水分和电能质。管理上为饲喂青干草和胡萝卜。2、治疗方法。将病羊置于温暖干燥处禁食8~10小时,饮服畜禽口服电解质溶液。对羔羊应用油类或盐类缓泻剂以排除胃肠内容物,如灌服石蜡油30~50ml。
  为了促进消化,可一次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g,稀盐酸5ml,加水1000ml混匀)10~30ml,或用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各0.5g,加水1次灌服,每日1次,连用数日。
  为了防止肠道感染,特别是对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羔羊,可选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以每千克体重计算,链霉素20万IV,氯霉素25万~50万IV,新霉素25万IV,卡那霉素50mg,痢特灵50mg,任选其中一种灌服。或用磺胺首次量0.5g,维持量0.2g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脱水严重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5%碳酸氢钠50ml,10%樟脑磺酸钠3ml,混合静脉注射。中药可用泻速宁2号冲剂5g灌服,每日早晚各1次。参苓白术散10g,一次灌服。 玉田县

www.budianjie.comtrue/chanqianjc/398534.htmlTechArticle妊娠期准 妈妈 们 消化不良 怎么办 由于 早孕反应 ,以及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胃和其他消化器官 ,孕妇常出现消化不良, 食欲 不振等情况。这时孕妇除了少吃多餐 外,在饮食结构 方面...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