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_噎膈是什么?噎膈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病名。亦作嗝噎。《济生方》卷二:“阴阳平均,气顺痰下,嗝噎之疾,无由作矣。”《内经》中有多种说法。如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作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

噎膈和梅核气如何定义,两者怎样鉴别?

 噎膈是指吞咽困难,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的一类疾病。西医的食道病变出现以上表现,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噎膈治疗的诊断要点
  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前后有梗塞难下之感。 久则饮食难人,甚则食入即吐,形体逐渐消瘦。 X线食道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常可发现食道有关病变。
  噎膈治疗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忧思郁怒,酒食所伤而引起。其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气滞、痰凝、血瘀是本证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辨证应察其虚实。实者是指气、痰、血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是属津血日渐枯槁。一般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调治。
  噎膈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气交阻型【证见】 吞咽困难,情绪舒畅时可稍减弱,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噎隔,指饮食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病证,见于现代医学的食道神经
  官能症、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等病。
 梅核气
  imagined bolus in throat
  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其病因与七情不畅、气血痰郁有关,多发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
  “梅核气”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有关病证记载最早却见于战国晚期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营”,即言喉间有物。汉代《金匮要略》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及治疗。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此病既无全身病变,更无前驱症状。惟觉喉头有异物感,无疼痛,往往在工作紧张时或睡着后或专心做事时可以完全消失,闲暇无事或情志不畅时异物感明显,当吞咽口涎或空咽时更觉明显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而进食时,则毫无梗阻感觉。很多病人恐惧是喉癌或食道癌而致思想负担沉重。借助现代仪器局部检查及X线吞钡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常伴有精神抑郁,心烦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等。妇女常见月经不畅,舌质暗滞,脉弦。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用半夏厚朴汤,肝郁不舒用逍遥散加减。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引起,因此细心开导、解除其思想顾虑,有益于疾病痊愈。此外,也应少食煎炒辛辣食物。
  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多发生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或癔球。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物感,无疼痛,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碍饮食,时轻时重,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纳呆,困倦,消瘦,妇女月经不调,舌暗,脉弦。治宜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方用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
  梅核气
  病名。咽喉部有异物感。以其发如梅核窒碍咽喉,故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载述咽中如有炙脔”;当属此病。《赤水玄珠·咽喉门》:“梅咳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古今医鉴·梅核气》:“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耳。”因情志郁结,痰气凝滞所致。治宜理气解郁化痰,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四七汤、噙化丸等方。本证见于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噎膈:是现代医学的食道癌,
梅核气:消化道神经官能症,
噎膈:是现代医消化道神经官能症,
区别:梅核气是咽喉部有如卡住一枣物,咽不下吐不出的感觉;而噎嗝却不一样。梅核气是因情绪激动【如生气】而得,它的治疗也需解气——发泄情绪,需大喜大悲方能治愈。我得过此病,花了一千多元也没治好,后来因一件意外事件不治而愈。
中医
俩者有区别,也有共同原因,都是气。

www.budianjie.comtrue/mingci/159312.htmlTechArticle病名。亦作嗝噎。《济生方》卷二:“阴阳平均,气顺痰下,嗝噎之疾,无由作矣。”《内经》中有多种说法。如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作噎塞,又名膈噎、...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