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概述】

  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发病率为1‰,占足部畸形发病的85%。男∶女之比为2∶1。部份患者可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脱位、狭窄性腱鞘炎等。畸形易于发现,因此均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与家属说明治疗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应作长期随访直到发育成熟(约14足岁),否则会因部份复发而有残留畸形。

  【治疗措施】

  早在Hippokrates时代,即有用手法矫正及绷带固定的治疗方法,以后有作跟腱皮下切断术来矫形的。16世纪开始有人用暴力矫正法,这种一次性机械的矫正方法,至今仍被人所应用。这种方法引起软组织损伤,使局部出血、纤维化、疤痕挛缩,所造成的后果甚为严重。因此近年来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反对。1930年Kite报道逐次楔形切除石膏的矫正方法,至今仍不失为最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对非手术治疗失败、年龄超过3~5岁以及短肥型足的病例均主张应用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适用于新生儿、幼儿期患者,其方法繁多如手法矫正结合胶布固定、石膏逐步矫形、石膏楔形切开逐步矫形(Kite法)、Dennis-Browne夹板法等。不论何种方法,其治疗原则相似,即治疗愈早效果愈佳,在新生儿期即需开始治疗。矫形步骤应该是先矫正内收,后内翻,最后矫正马蹄畸形。因为内收畸形未予矫正时,舟状骨位于距骨头的内侧,矫正后则位于距骨前方,此时其前后足的负重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畸形不易再发(图1)。

  图1 先天性马蹄内翻内收畸形矫正前的负重线

  (1)矫正后 (2)矫正前

  而在内收畸形未矫正时,其负重线和肌肉力浅不在正常位,此时先矫正内翻畸形可因胫前、后肌的牵拉使内翻及内收畸形的矫正均发生困难。过度矫正内收畸形可使舟状骨移位于距骨的外侧,从而产生平足症。如不矫正内翻畸形、而先矫正马蹄畸形,此时约有一半的距骨在跟骨的前上方(在矫形过程中距骨逐步向后,跟骨向前移动至正常位),同时胫后肌、腓肠肌的牵拉使踝关节不能背屈,背屈的应力则集中在中跗关节而产生舟底(摇椅)足,使距、跟及跗骨关节粘连形成顽固畸形。医务人员及家属均应坚持治疗,并做好长期随访,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改良Kite法,即逐步楔形切除石膏的矫形方法:在畸形足部先上一石膏靴,待干后在跗骨部作楔形石膏切除(图2),然后合拢楔形空隙,用石膏加固,于内翻马蹄位作短腿石膏固定。如为短肥型者,则作屈膝长腿石膏固定。每周作楔形切除石膏矫形1次逐步矫正畸形,一般楔形切除1~2次后,就需更换石膏,经4~6次后即可矫正内收畸形。

  图2 跗骨部楔表石膏切除

  1.舟状骨处 2.跟骨前缘 3.蹠骨前缘

  内收畸形矫正后,再矫正内翻畸形。同样先作一石膏靴,干固后在外踝部切去部份石膏(使在外踝呈鞋状)。握住整个石膏靴尽量外翻(用力要柔和),在此位置上用上述的短腿石膏或长腿石膏固定。每周在外踝部作石膏楔形切除1次(图3),一般经4~6次后便可矫正内翻畸形。 在上述内收、内翻畸形矫正以后,在门诊手术室作跟腱皮下切断术,术后上一石膏靴,切除其踝部足背石膏(图4),然后用一木板将踝关节背屈外翻(以防止舟底足的产生)用短或长腿石膏固定,4周后换石膏固定于中立位,治疗便告结束。此后必须作定期随访,如有复发现象即用石膏矫形,一般4周左右即可、矫正。如不及时随访与处理,可因畸形复发而残留畸形。

  图3 内翻畸形矫正的楔形石膏切除

  1.内踝 2.外侧关节间隙 3.跟骨侧面中线处

  图4 马蹄畸形矫正石膏靴的楔形切除

  1.石膏靴 2.石膏切除处

  (二)手术疗法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方法很多,可分为软组织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术三种。

  1.软组织松解术 适用于3~7岁患儿。手术时必须将畸形完全矫正,不能将残留的畸形寄托于术后的石膏矫正。手术名目繁多,兹将下面几种作重点介绍。

  (1)内收畸形的矫正:可作跖跗关节囊切开术(Heyman法)。足背作一横向的弧形切口或以2~3个纵形小切口暴露第1~5跖跗关节,将内、外、前方的关节囊切开,矫正内收畸形。作短腿石膏固定前足于矫正位3个月。

  (2)内翻畸形的矫正可作足内侧松解术,Ober法与Brockman法最为常用。本文介绍Ober法,在内踝处胫骨下端至舟楔关节作弧形切口,暴露胫骨下端和内踝。于内踝上方作"Λ"形切开骨膜,将骨膜连同三角韧带向下翻转,同时将其周围软组织与踝部剥离,并继续沿距骨、跟骨、跟距关节,距舟关节剥离,切断跟距韧带。术中可将神经血管束和肌腱牵开,在必要时可"Z"切断肌腱,后再缝接,也可切断跟距窝韧带。畸形矫正后用石膏固定8周。

  (3)马蹄畸形的矫正可作跟腱延长术。如有跟腱止点内移畸形者,跟腱延长时可作移位缝合(图5)。

  图5 跟腱延长和移位缝合

  2.肌腱移位 在复发病例中畸形易用手法矫正,如因肌力不平衡而致畸形复发者,可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原则进行手术。

  3.骨手术 跟骨截骨术适用于3~8岁有足后部内翻畸形者。截骨方式有撑开或闭合性两种:即在跟骨内侧切开后填入一楔形骨块称撑开性;跟骨外侧作一楔形切除,将切骨端闭合称闭合性。

  关节融合术适用于12足岁以上已伴有骨性畸形者。常用的有跟骰、跟距及三关节(距舟、跟骰、跟距关节)融合。

  以上所述的各种方法,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畸形的程度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治疗不当可产生各种并发症。

  【病因学】

  关于本病的病因有不少的假说,如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畸形及遗传等但均难以肯定。

  Bōhm认为胎儿足在胚胎内发育过程中是由马蹄、内收、内翻位逐步地向正常位发展的。在此演变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或胚胎的原发性缺陷而产生畸形。

  Dunn认为畸形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遭受压迫,使足前部被压在内收、旋后及下垂位。Stewart观察到夏威夷群岛的日裔居民习惯于采取足内翻坐位,其发病率较高。这可能因所采取的坐位,子宫内胎儿易受压而使发病率高。

  Wynne-Davis从遗传角度进行了144例的家属调查得出结论,部份是遗传异常,但尚未找出显性、隐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其他学说如Stewart认为与肌肉止点异常有关。Moore发现神经有异常,Sherman认为是距骨畸形所引起的。

  现今的观点是各种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形,决非单一的原因。

  【病理改变】

  本病包含四部份畸形:①前足内收内旋;②后足内翻;③踝关节下垂;④胫骨内旋。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在跗骨,尤以距骨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则使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在继续发育过程中,骨在受压力小的部位发育旺盛,而在受压力大处则发育受阻,逐渐形成骨性畸形。

  先有骨的改变:①正常足的距骨体与其头颈部的纵轴互成150°~155°角,畸形时则成115°~120°角,从而使距骨头部的距舟关节面从朝向前方变为朝向内跖面。从侧位观,距骨纵轴从外上方转向下方,致使跟骨也有同样的转向及内侧旋转。距骨对胫骨则呈跖屈位。②跟骨的外形不变,但因随距骨的变位而呈下垂内旋位,使跟骨成凹面向内侧的弓形。跟骨后外侧与外踝后侧,截距突与内踝尖端相接触。③舟状骨较正常为小,并稍向内方移位,在距骨头内侧形成关节面造成内收畸形。④其他诸骨如楔骨、跖骨等,在早期均无畸形改变。

  软组织的变化均是继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肌肉、韧带、关节囊、血管、神经等组织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①足内侧软组织即三角韧带、距舟韧带、跟舟韧带、胫后肌、屈趾长肌及屈拇长肌有挛缩或短缩。②足背部及外侧的肌肉、韧带松弛。③踝关节及距跟关节后侧关节囊、跟腓韧带、后距腓韧带及小腿三头肌发生短缩或挛缩。④足底部距跟间韧带、跖腱膜、外展拇肌、屈趾短肌及小趾外展肌短缩。

  【临床表现】

  足下垂,后跟向上,足外侧缘着地及足底向后,形似高尔夫球棒,故本病又称球棒足。由于上述现象而呈足跟内翻、足前部内收,距骨头在背侧及外侧隆起。

  畸形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瘦长型(松弛型)足外形瘦小,畸形较轻,易于用手法将足置于中立位,小腿周径与健侧相似。非手术治疗效果佳。②短肥型(僵硬型) 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严重,小腿周径较健侧为细,畸形不易用手法扳正,常需辅以手术治疗。

  X线表现:正位X线片示距跟角(距骨轴与跟骨轴的相交角)<30°。距骨纵轴与跖骨纵轴的相交角为0°~20°(图1)。综合上述两角度测量结果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侧位X线片示距骨纵轴与跟骨跖面切线所成相交角<30°,否则有足下垂(图2)。

  图1 正常X线片所见(正位)

  1.距骨纵轴与跟骨纵轴的交角<30° 2.距骨纵轴与第一蹠骨纵轴的交角为0~20°

  图2 正常足侧位X线片示距骨纵轴与跟骨蹠切线所交的<3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者出生时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出现程度不同等的马蹄内翻畸形:足跟内翻、前足内收、足下垂成马蹄形。患侧足和小腿较健侧细小,即使是双侧患病其两侧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未经治疗 ,畸形逐渐加重,至小儿学走路后,开始用足尖或足外缘走路,步态不稳,跛行,严重者足背着地,负重处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山东手足外科医院专家专家提醒;治疗马蹄内翻足最好选择正规的专科医院,山东手足外科医院是山东首家三级 甲等专科骨科医院,是一所非盈利的的医院。

 

刚一出生,一侧或双侧脚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形,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脚向内侧翻、下垂。病情较轻的只表现为脚前部下垂、向内侧偏斜,内侧面出现皮肤皱褶。
    
    等到小孩开始学走路时,畸形变得明显,表现为走路时只有脚的外侧缘着地,同时步态不稳、跛行。随着时间延长畸形进一步加重,脚部和小腿肌肉之间的平衡不协调,出现肌肉痉挛,再加上体重增加,足内翻下垂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脚着地处出现滑囊和胼胝,小腿骨也跟着变形。

您好,

像马蹄内翻足的临床表现非常明显,

小儿马蹄内翻足前足宽而厚,伴有内收畸形,患足1-5趾短缩,跟骨内翻,足跟窄小,足下垂或伴有空凹畸形,患足外侧缘向外成明显弧形改变,患肢肌肉萎缩,足部活动功能障碍,站立时足背中外部着地负重。梁氏骨科提醒您,尽早治疗

先天性胫骨缺如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疾病名称:先天性胫骨缺如

英文名称:

药物疗法:Brown股骨和腓骨成形术;踝关节成形术;胫骨和腓骨近端融合术;腓骨和距骨融合术;跟腓融合术

【概述】


先天性胫骨缺如病属肢体纵向缺陷,临床罕见。往往伴有同侧股骨近端发育不良、股骨重复畸形和足跗骨骨桥等多种畸形。


【治疗措施】


该畸形复杂,治疗亦很困难。通常根据胫骨缺如类型、单侧病变还是双侧病变,选择治疗方法。如系单侧Ⅰ型胫骨缺如,同时有股骨远端发育不良者,应在2~3岁时作膝关节离断,装配假体。双侧胫骨Ⅰ型缺如者,应选择Brown股骨、腓骨成形术,重建膝关节功能。二期进行踝关节成形术;将腓骨远端嵌入距骨上关节面所预制凹窝内,用克氏针纵行固定和石膏外固定。

Ⅱ型病变的治疗目标是稳定膝关节,可采取胫骨、腓骨近端融合,腓骨和距骨融合,并同时矫正足的畸形。

Ⅲ型病变宜行跟腓融合,以稳定后足,改善足的功能。

【临床表现】


 Kalamchi等依照临床与X线表现,将其分成三种类型。Ⅰ型为胫骨完全缺如,主要表现为小腿短缩及弯曲畸形;偶有足内侧列的跖跗骨缺如,膝关节屈曲挛缩,腓骨头上移和股骨远端发育不良;Ⅱ型为胫骨远端1/2缺如,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发育较好,因此保留了膝关节功能。但有腓骨近端后移和膝关节轻度屈曲挛缩;Ⅲ型只有胫骨远端发育不良,以下胫腓关节分离、足内翻和外踝突出为特征。 

【鉴别诊断】


本病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即胫骨在不同部位的缺如,比较容易做出正确诊断。但对胫骨远端缺如者,在婴儿期需要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鉴别。


www.budianjie.comtrue/mingci/267963.htmlTechArticle【概述】 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发病率为1,占足部畸形发病的85%。男∶女之比为2∶1。部份患者可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脱位、狭窄性腱鞘炎等。畸形易于发现,因此均能得到...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