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俊

  周扬俊(l7世纪中叶)

  周扬俊.字禹载。江苏吴县人。

  [生平事迹周扬俊初为付贡生,攻举子业.年近四十,仍屡试不售.遂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辛亥年间(1671年)游京师,复从林北海学.由此延治者接踵、周氏认为张仲景《伤寒论》以阐发寒温外感病为主要内容.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精华。经王叔和整理后的《伤寒论》决非原版,必须纠偏补缺.重新编次.故撰《伤寒论三注》l6卷(1683年).采方有执、喻嘉言二家之说.再別出己意予以补充,另辑《温热署疫全书》4卷(1679年) 对元代赵以德所衍义的《金匱玉函经》加以补注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22卷(1687年),并对葛可久之《十药神书》加以注释.

  [学术思想周氏对外感病多有研究,他把温、热、暑疫与伤寒加以区別。认为伤寒仅在一时,温热署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并力主四者皆属热证。治疗应以寒凉为主.

  1 对伤寒理论的研究。周氏治伤寒,志宗仲景,推崇方有执和喻嘉言错简之说,但又能突破方喻之藩蓠,扬长避短补缺,以体现辨证论治为主要目的.他于辨证,既注意详辨症状 以揭示证候的实质.又重视类比证候,析同审异。如对“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一条,周氏注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阳邪既不大泄,热从何解,仍以麻黄汗之.势必解散而不衄矣。”即以“点滴不成流”说明了衄血的症状特点.亦提示了该条的辨证要点。又如对315条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和317条通脉四逆汤证.周氏分析两证曰:“同一脉微,下利厥逆烦呕,所异者.发热面赤.咽腹之痛与否耳,乃一加猪胆,而脉暴出者死。……今少阴病,先与白通汤.不但厥不止.反至厥无脉。干呕而烦,一切阳药.先已拒格不入。”说明两证的共同病机为阳虚阴盛。前条服热药后,产生阴阳格拒.故主死;后条是阴盛格阳之证,尚可用通脉四逆汤主之。辨证准确后.施治的关键即在方药的选择运用。故周氏很重视对方剂的研究,如对猪苓汤与五苓散的运用,他说:.(猪苓汤治)下利而兼咳呕渴与心烦.明系热邪挟水饮停于心下也,水性下行,去則热消,邪从水道矣,故取五苓散之三,以清热利水,乃复以阿胶易白术者,取其滋阴也,以滑石易桂者.以无太阳表证,专去膀胱蓄热也。水去而诸证悉除矣。”如此分析,将二方的临床运用。 阐述得淋漓尽致。

  2 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周氏辑《温热署疫全书》。讨论温热暑疫的治疗。主要根据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匱要略》 其兼附病的治疗则采用历代名家的主张,如湿温的治疗则遵从朱肱和许学士的论述,阳毒发斑和阴毒发斑则取刘守真、王安道、赵以德的方法。疫病的治则则以吴又可《温疫论》的论治为主.兼附喻昌等名家之说。对暑病的论治在综合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周氏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 “夫夏月暑证.即《金匱》中湿暍气蒸之病也。洁古、东垣以动静分阴阳.动而得之为阳 用白虎;静而得之为阴.用大顺、冷香诸剂。岂知夏月杲杲炎威.有阳无阴.动静不甚相远.惟多食冰果冷物及恣意房帏.致伤太阴少阴者,热药可以暫用,岂得视温热之味为通行之药乎?”

  周氏对温热病发病的认识。主张伏邪之说 认为“冬有温病,先开发人之腠理、而寒得以袭之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虛’ ……至于春对强木长而水不足以供其资.始则当春而温,木旺水亏所郁升发。火气燔灼 病温而已矣。其所伤者寒也,所病者温也.所伏者少阴也,所发者少阳也”

  另外.周氏推测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为外感病全书,温热病证散失者尤多.致使今之《伤寒论》大部分叙述风寒之邪形成的病证,略载温热病证.所以他在《伤寒论三注》中以较大的篇幅.增加了暑病、春温、热病、湿温、阳毒发斑、疫病及小儿热病等温热病证20种.采先贤论温热病之精华.以补《伤寒论》之不足 谋求寒温合论。

  综上所述。周氏对外感寒热病证均有研究。他在采集前人论述精华的同时亦有所发挥.主张寒温合论以指导临床对外感病的治疗。对中医外感病的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哪里可以找到周杨俊著的“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来说周氏远逊于方、喻二家。但周氏在《伤寒论》原文编次方面,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动。亦为持错简重订之力作。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症、痉湿暍等另编于后。本书除兼有《伤寒论条辨》与《尚论篇》的特点(详见该条)外,书中阐析仲景原文颇为精要。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十药神书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十药神书


■痨(■结核)专著。1卷。元葛乾孙(可久)撰。刊于至正八年(1348年)。书中收载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润■膏、白凤膏、补髓丹等10首治■痨方剂,对用药步骤、方法及辨证加减均有说明。文字简略,自成系统,尤其对咳嗽、咯血等症处理及病后饮食调养的论述,于临床确有指导意义。后世不少医家颇为推崇,如陈修园谓:“此书则奇以取胜也,然奇而不离于正,故可取焉。”程永培谓:“书中仅列十方,世皆以方少忽之,不知十方中错综变化有几千百方。”周扬俊、陈修园尚先后作注。现有《六醴斋医书》本、日本元■三年(1690年)刊本等。建国后有排印本。

www.budianjie.comtrue/mingyi/242860.htmlTechArticle周扬俊(l7世纪中叶) 周扬俊.字禹载。江苏吴县人。 [生平事迹周扬俊初为付贡生,攻举子业.年近四十,仍屡试不售.遂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辛亥年间(1671年)游京师,复从林北...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