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郭雍(?~1187年)

  郭雍,字子和,河南洛阳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东南),游浪于长阳山谷间,号白云先生。

  【生平事迹】郭雍早年从父学儒。乾道中(1165~1173年)以峡州太守任清任、湖帅张孝祥推荐他,朝廷征召,他不就,赐号冲晦处士。宋孝宗熟知他贤良,时常对辅臣称道他,命所在州郡岁时致礼慰问。淳熙中(1174~1189年)更封颐正先生。郭氏兼治医学,向太医常颖士(器之)学习.得到常的指导传授后,诊断洞彻病情。曾于余暇取仲景书,深入研究,兼采《素问》、《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活人总括》以及庞安常、常器之等方论,编著《伤寒补亡论》20卷(1181年),朱熹为之作跋,加以表彰。

  【学术思想】郭雍对《伤寒论》深有研究,为宋以前研究《伤寒论》的七大家之一。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多于极平凡处见精细,例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的研究,一般均以表虚表实言之,很少有深究其理者.惟郭雍另辟新说:“太阳一经何其或有汗或无汗也?曰;系乎荣卫之气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亦以内外和谐而后可行也。风邪之气中浅则中卫,中卫则卫强,卫强不与营相属,其懔悍之气随空隙而外出,则为汗矣,故有汗者,卫气遇毛孔而出者也。寒邪中深,则涉卫中荣,二气俱受病,无一强一弱之证,寒邪营卫相结而不行·则卫气无自而出,必用药发其汗,然后邪去而荣卫复通。故虽一经,有有汗无汗二症,亦有桂枝解表麻黄发汗之治法不同也。”郭雍此说,阐明了《伤寒论》“卫气不共荣气和谐”的理论,对后人学习研究《伤寒论》之有汗无汗一证有很大启发。

  郭雍对厥病的发挥最为突出,他说:“世之论厥者,皆不过其源,厥者,逆也,凡逆留为厥。《伤寒》所论,盖手足厥逆之一证也。凡阴阳正气偏胜而厥者.一寒不复可热,一热不复可寒。伤寒之厥,非本阴阳偏胜,暂为毒气所苦而然。毒气并于阴,则阴盛而阳衰·阴经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阳,故为寒厥;毒气并于阳,则阳盛而阴衰,阳经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阴,故为热厥。其手足逆冷.或有温时,手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指出凡逆皆为厥.且有寒热之分,而伤寒之厥,乃毒气并于阴经或阳经所致,与阴阳偏胜而厥者不同。另外,他还提出.寒厥者固为手足厥冷,热厥者,手足却如炭火炮烙,或如入汤中,并从《素问》中提出理论根据来说:“寒热二厥之论始于何时?曰:始于《素问》。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故阳气胜_则足下热,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也。”岐伯之说见于《素问·厥论》.历代医家多以伤寒之厥,无论为寒为热,其症都见手足厥冷,故都不以《素问》热厥之理释之,惟郭雍独倡此说。

  郭雍采集《素问》、《难经》、《干金方》、《外台秘要》、《活人总括》等方论,以补张仲景的缺略,于仲景之说亦有独到之阐发.对仲景学说的发展有所贡献。


文王卦的算法 蓍草那种细一些

      1.取49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堆。两手各负责一堆。

      2.从左手堆取一根夹在右手的小指缝。(只取左手堆一策,这是郭雍等的方法,象征天生人;朱熹等的方法只取右手堆一侧,象征人生于地;两种做法各有道理。我认为古人注重天人关系,所以倾向于郭雍的方法)

      3.用右手每4根一次取左手堆剩余的蓍草,直到余下的蓍草数是1,2,3,4;然后,再用左手数右手堆的蓍草,也直到余下的蓍草数是1,2,3,4。左右两堆余下的蓍草数的和只能是4或8。不妨称这个和为余数和。 

       4.把第2步拿出的那根蓍草和左右两堆剩余的蓍草数放在一起,这样三部分的蓍草和只能是5和9。得到的这个和,也称为余数和。

       5.重复1-4的过程三遍,得到三个余数和(千万注意,第二遍和第三遍不进行第4步,即不计算拿出的那根蓍草)。例如,5,4,4; 或者9,8,8;或者5,4,8等 (这就是所谓的归奇。朱熹等是每变都归奇,郭雍等是只有第一变归奇。变通遍。确切地说,朱熹认为拿出的那策叫仂,这里不做细分,总之是放在一起)

       6 .定义得到的三个余数和的和为余策数。定义(49-余策和)为正策数。正策数除以4得到的商只可能是9(纯阳),6(纯阴),7(少阳),8(少阴),用这个商确定一爻。

      7.重复1-6的过程6次(=18变),得6爻,就成了周易的一卦。

      8。用此卦查卦辞。

    过程解释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50,取49为用。因为只有用“四十九”根蓍草,过揲的余数才能是“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 以四揲之,才能够得到“九六七八”。由此推导出九为乾爻,三十六为乾策;六为坤爻,二十四为坤策。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分而为二者,以四十九策分置左右,两手象两者,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两仪也。‘挂一’者,挂犹悬也,于左手之中取一策悬于右手小指之间。‘象三’者,所挂之策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是象三才也。‘揲之以四’者,‘揲’,数之也,谓先置右手之策于一处,而以右手四、四而数左手之策,又置左手之策于一处,而以左手四、四而数右手之策也。‘象四时’者,皆以四数,是象四时也。” (揲   she 蛇音)
    归奇於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奇”是所挂之一,仂左右手之余策。归奇於仂象征历法中的闰年;一挂两揲两仂为五,故为“五岁”。再:两。象征五年之中两次闰月。

伤寒学派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伤寒学派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历史上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的医家极多,留下上千种论著,影响很大。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等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朱肱著《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许叔微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着重发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之中又尤以阴阳为总纲。郭雍《伤寒补亡论》,采收《素问》、《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论,以补说张仲景阙略。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他以《内经》、《难经》作为注释依据,又引《伤寒论》原文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王好古撰《阴证略例》,指出伤寒的阴证尤为严重,阐述了阴证的鉴别和治疗方法,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扩大了六经的治疗范围。
   明清时期为流派纷起,研究日深的阶段。由于对《伤寒论》研讨的深入,对该书的不同理解越来越多。理论上,就原文编次问题,有以方有执为首的认为原文错简,要重新修订的错简派和以张志聪、陈修园等为代表的认为原文不可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维护旧论派;在六经实质问题上,有认为是脏腑经络、五运六气、形层部分、六区地面、八纲枢要等多种见解;临床上,有以柯韵伯、徐大椿等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有以尤在泾为代表的按法类证派,有以钱潢为代表的按因类证派,有以沈金鳌为代表的按证类证派和以陈修园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喻昌、张璐、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吴仪洛、张遂辰、张锡驹、秦之祯等都是明清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
   伤寒学派经历了孕育、成长、蓬勃兴旺的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伤寒学派的历史是中医史的主要组成内容。

www.budianjie.comtrue/mingyi/242994.htmlTechArticle郭雍(?~1187年) 郭雍,字子和,河南洛阳人,后隐居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东南),游浪于长阳山谷间,号白云先生。 【生平事迹】郭雍早年从父学儒。乾道中(1165~1173年)以峡州太守任清任、...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