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张仲景)

  (约150—219年)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河南邓县)人。

  【生平事迹】张机从小笃实好学,精通博书,并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勤奋好学,故能尽得所传,时人称赞他“识用精微过其师”.后世据唐.甘伯宗的《名医传》记载,张氏曾任长沙太守,故时被人称为“张长沙”,其方书亦被称为“长沙方”。

  张氏生活在东汉末年。其时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生灵涂炭,疫病流行,横尸遍野,惨不忍睹,所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仅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他原有200多人的家族,自汉献帝建安元年以来,在不到l0年的时间.就有2/3的人染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人。张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收集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临证医学名著。

  刻苦的钻研和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张仲景成为一位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他的高超医术。在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何顒别传》和《甲乙经.序》中均记述了仲景对建安诗人王仲宣之病的判断,“张机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疾。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后来果然应验。张仲景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医生除要有高明的医术外,必须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他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草菅人命的医疗作风,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却又“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墨守陈规的庸医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他还驳斥了“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请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指出其结果只能“束手受败”.正是基于这种反对迷信,反对苟且,注重实践,认真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才成为“医圣”。

  张氏著有《伤寒杂病论》16卷(210年).该书原本散佚.经后世医家搜集整理.分成现在流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学术思想】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他在继承前人关于“辨证论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对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创用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汉以前的医学界,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所谓医经家,是侧重于医学理论的探讨。多有论无方;所谓经方家.是側重于方药技术的研究,多有方无论。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仲景则取两家之长,熔为一炉。他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侯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还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及各个方剂和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对于外感热病的产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在各种杂病方面,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朴素的表述方法.对疾病的病因、发病和每一种病的理法方药都有详略不同的论述,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仲景对杂病偏重于一个一个疾病的研究。它比之笼统归类研究疾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

  值得一提的是,仲景在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或未雨绸缪,防病于末然;或防微杜渐,防甚于初始;或治勿过不及,差后重调摄.以顾正防变。在杂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则根据五行传变的原理.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充分发挥了《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2. 发展了病因病机学说。仲景云“干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皿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即后世所谓的三因致病说.关于疾病的发生。仲景提出;“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认为正常的气候固然能生长万物.但不正常的气候也会伤害万物,对

  人体亦不例外.然反常气候是否一定会使人发病,则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了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上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强调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科学观点。

  3 对方剂学的贡献。张氏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因证守法.以法统方,随证加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组方原则,因而被后世尊为方剂学的鼻祖.仲景方亦被称为“众方之祖”.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煎法和服法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如麻黄要去节,先煎去沫;小柴胡汤煎后。要去渣再煎;桂枝汤要水煎温服,啜热稀粥.温覆取微汗等。在《伤寒论》中载方113首,用药品种87种.《金匮要略》中载方262首,所用药物达116种。其所用剂型种类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灌肠剂、阴道栓剂等多种,扩大了临床给药途径。仲景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直至今日,不仅国内医家仍在广泛应用.日本也有不少医家在临床广泛采用伤寒原方治病,其中有些方剂还照原方制成了成药。

  总之,张仲景不仅总结了3世纪初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运用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刨立的下少治疗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诚如近人阎德润评价说:“仲景《伤寒论》乃医中四书,不有《伤寒》,则众方无出;不有仲景,则生命堪虞.是其书可称万世宝典 而其人不愧医圣之才.安可因年代关系而损益其价值。”


九张机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作者:南宋无名】 【年代:宋朝\代】 【诗文】: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
风晴日暖慵无力,
桃花枝上,啼莺言语,
不肯放人归。




【注释】:
【注释】:

  这一组《九张机》是织妇、织女相思之词,有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生活热情和相思不见的苦闷。这一组从试春衣写起,由室外写到室内。有被思念的男子出场。又有“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可以看出劳动妇女为供给统治阶级享乐而赶织“轻绡”的被剥削生活。

  第一首,年轻女子新著春衣,到陌上采桑,春光那么的明媚、温暖,“桃花枝上,啼莺言语”,明明是人被美妙的春光和黄莺的啼唱迷住了,却说是“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赋予啼莺以人的感情,更突出了女主人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二首,出现年轻女子与意中人见面的场面,显然是承接陌上采桑而来。侧重心理描写:男方是“立马意迟迟,”留连不忍离去;女方是“深心未忍轻分付”,深情蜜意不好意思表达,“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显示出初恋时春心的忐忑不安。写得生动传神,笔触细腻。

  第三首,由采桑过渡到织锦。“吴蚕已老燕雏飞”,形象显示时序的推移和季节更变。“东风宴罢”以下,写宫闱门的宴游酣乐,为了馆娃宫女换舞衣而催逼寒女们赶紧织锦,丰富了词的社会内容。

  第四首以下,承接“轻绡催趁”写织锦,展开相思之情。在织机的咿呀声中,颦眉暗锁,女主人公心事沉沉。“回梭织朵垂莲子”,垂莲子,是锦上之纹,用“莲”与“怜”的谐音,寄托对心上人的怜爱。接着用“盘花易绾”反衬“愁心难整”,深入写心理活动。就近取譬,用“脉脉乱如丝”表不见心上人时心意之乱。

  第五首比较含蓄。“沈郎”,指南朝·梁沈约,沈约《寄范安仁诗》云:“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与徐勉书》云:“……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言因相思而消瘦。这里的“横纹织就沈郎诗”和“不言憔悴”二句,是借沈约本事生发出来的。又,汉代苏伯玉妻作《盘中句寄夫》诗,结尾云:“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寓意爱情要从心中发出的意思。“中心一句无人会”借用这个意思,显出内心孤寂之情。“不言憔悴”二句照应“沈郎诗”,突出用织锦文字寄托相思。曲折深沉。

  第六首,仍就所织锦纹抒情。用“花间更有双蝴蝶”,反衬内心孤戚苦闷。“闲窗影里”指阳光悄悄从窗户照进来,于是“停梭一晌”仔细看着“双蝴蝶”,用行动显示心情。

  第七首,“鸳鸯”也是所织锦纹。成双成对的鸳鸯寄寓美好的爱情,是织女心中一种对幸福的追求的表现。面对着“织就”了的“鸳鸯”心中产生一种恐惧。害怕成衣的时候,将锦上的鸳鸯裁剪分飞,表达对夫妻离散不得团圆的忧虑。

  第八首,是就织成“回纹锦字”寓意,显得深沉凄清。

  第九首,仍从锦纹伸出。“双花双叶又双枝”反衬人间离别,归结到“薄情自古多离别”,发出怨思,照应《二张机》,收束全篇。“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收束全部织锦过程,把相思主题言尽,显示出爱情的坚贞执着,语意诚挚,感染力强。

  以上九首,组成一气贯通的整体。前三首从采桑、离别写到织锦;第四首起,从不同的锦纹翻出相思之情。感情缠绵悱恻,节奏婉转回环。情真意执,深沉感人。既有民歌之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又文彩俊逸,格律精工。比《子夜吴歌》雅致,比《风》、《骚》明白畅达。是一组优美的词章。 (陶先淮)
http://estar.rdfz.cn/RESOURCE/GZ/GZYW/YWBL/QSCJS/4625_SR.htm

这是一组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的抒情小词。塑造了一个来自民间的对爱情无比忠贞的织锦少女形象,她对旖旎明媚的春光无比热爱,对美满幸福的生活执著追求,从采桑到织锦,从惜别到怀远,形成一幅色彩缤纷、形象鲜明的生活画卷,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显然是少女春愁春恨,离情别绪的抒写。
“一张机 ”通过采桑少女美的感受和心的陶醉,来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首句的“一张机”是民歌中惯用的比兴手法,次句的“采桑陌上试春衣“点明了劳动的对象、地点和时令,“风晴日暖慵无力”表现了一个少女陶醉在大自然中的娇态。“桃花枝上”三句写她被黄莺儿的美妙歌声迷住了,舍不得回去。
“两张机”通过行人踟蹰、女子回头一笑的离别情意,表现了她对即将远离的恋人的无限深情。“行人立马意迟迟”是从女主人公的眼里看到行人的迟疑不决,欲行又止,真实地描绘出那种依依不舍的矛盾心情。“深心未忍轻分付”是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刻画出正在初恋的少女隐藏着自己深情蜜意的娇羞心理和矜持态度。“回头一笑”三句既是她向对方表示“深心”的一种特有的默契,又是她掩盖内心秘密的艺术反映。
“三张机”借古代吴王宫女要更换舞衣,写出初夏蚕老时,少女开始紧张的织锦劳动。
“四张机”运用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表现女主人公饱含深情的思恋之苦。女子一边纺织一边忧思,她并未因相思之苦而停下机杼,却把相思之意织入了丝锦,所以有下句“回梭织朵垂莲子”,这里的“垂莲子”是谐音双关,即“垂怜于子”也就是“爱你”的意思。“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 ”,是说要曲折回环地织成美丽的花朵是容易的,而要清理心头的离情别绪则是困难的。
“五张机”通过织诗绵上,寄托相思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她心上人的无限深情。她默默地把相思的诗句织在横的花纹里,却又担心诗中的命意不被情人所理解,那么她织在锦上的诗意到底是什么呢?“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在这里,她重复着两个“不言”,表明她不愿向对方倾诉别后的内心愁苦,也不愿透露形容的憔悴。而只是在诗句中寄托着自己的寸寸柔肠,缕缕情丝。
“六张机”通过锦上的蝴蝶双飞,窗前的停梭独看,表现了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相思情愫。这象征着青春幸福的双飞蝴蝶。对于初恋中的少女来说自然是特别敏感的,所以她情不自禁地“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通过鸳鸯戏水的图案遭到“轻裁剪”而担心,突出青春幸福生活的被毁灭而疑虑,表现女主人公对前途和命运的无穷隐忧。织成了鸳鸯戏水的图案,应该是高兴的,为何反而“迟疑”起来?原来她“只恐被人轻裁剪”,从而引起一场难以排遣的离恨。
“八张机”通过读遍回文所产生的苦闷心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无穷幽怨。明明知道回文诗是苏惠寄给她丈夫的,为什么偏偏要发出“阿谁诗”的疑问呢?因为她的思恋之情,她的凄凉之意跟苏氏的回文诗熔铸在一起了。苏氏的回文诗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她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苏氏的回文诗中,合二而一,浑然一体,是难以分辩的。
“九张机”通过并蒂花,连理枝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对薄男子的深切指责。“薄情郎”,“多离别”,是“自古”皆然;然而“多情女”呢?却要“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就是要用一根饱含甜情密意的丝线,把红花、绿叶,柔枝都紧紧地串连在一起,这“心”与其说是花心,无宁说是情侣之心,这“一条丝”,也就是指结同心的相思,语意双关,意味深长,突出了少女真的感情,善的性格,美的愿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出处】:

www.budianjie.comtrue/mingyi/243040.htmlTechArticle(约150219年)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河南邓县)人。 【生平事迹】张机从小笃实好学,精通博书,并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勤奋好学,故能...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