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之“八步”“九法”

  房室养生是一门研究性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医疗的科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代认为性生活只能在房室中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把有关性保健、性医学等统称为"房室养生",又称"房中术"。在其古代医学名著中有许多房事常识。

  一、房事八步骤

  1.以静为强,心毋怵荡。性爱贵在宁心静气,排除恐惧、慌乱、烦躁等情绪。这可谓是性爱的“心理准备”阶段。

  2.先戏而乐,神合意感。古人明确认识到,前戏是一种乐趣,是性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激起春情,提高性欲。

  3.先肾后心,弗欲强之。任何一方未达到良好状态时,均不可勉强。男子不可自力不胜而强举妄为,更不可强迫女性。性爱要先有性的生理冲动,而后再根据心理冲动来实施,这就叫先肾后心。

  4.五欲达交,三五至合。这说明性前戏要求男女达到最佳状态,即男子“三至”、女子“五至”呈“五欲”之征。“三至”、“五至”是指一种适合性爱的状态。对男性来说,就是阴茎充分勃起(肝气至),阴茎粗大发热(心气至),勃起坚硬持久(肾气至)。对女性来说,包括脸、口、唇、眉间红润(心气至),眼睑湿润、含情脉脉(肝气至),低头不语、鼻部微汗(肺气至),依偎男性、躯体依人(脾气至),阴户开辟、阴液浸溢(肾气至)。“五欲”即男方激发女方性欲的五种方法:一是缓缓呼气和亲吻,使女方面部发热;二是轻柔拥抱紧贴;三是舌尖相互吮吸,使口内津液增多而滑润;四是轻柔抚摸敏感区域;五是紧抱对方并缓缓摇动,使女方咽部感到干燥而吞咽口水。

  5.徐徐迟久,以和为贵。从容安徐、抽送和洽、不疾不暴、柔舒持久,这是古人定义的实质性爱的理想状态和要求。

  6.乃观八动,审察五音。古人一向强调,相爱双方都应该获得满足。达到性高潮时,女性会有八种反应动作和五种呻吟声,可供爱侣观察。

  7.讲求法式,疗病益身。古代房中术包括许多性爱姿势,据说能治疗某些疾病。但我觉得更应该将之视为一种艺术。

  8.弱入强出,行气补脑。性爱后,男性应该在生殖器还呈硬态(生态)时拔出,不能全部疲软(死态)出。这是古人讲究性养生的主要内容。

  二、房事九法(姿势)

  一为龙翻:“即如龙交时的翻腾,取女下仰,男上伏位,弱入强出,动而不泄,此能防百病”。

  二为虎步:“即如虎走时的交合,女取胸膝卧位,男跪其后交,可百病不生,男体益盛”。

  三为猿搏:“即如猿交合时搏戏,女仰卧,男担其股膝使臀背俱举而交,女可动摇,男不施泻,女快而止,云可使百病自愈”。

  四为蝉附:“女伏卧直躯,男伏其后,深交,女快止,可使内伤之病消除”。

  五为龟腾:“即如龟鳖交合之展腾,女仰卧屈膝,推其足至胸,交合深浅适度,女快止,男不泄精,久可使精力百倍充盛”。

  六为凤翔:“即如凤凰飞翔之交合,女仰卧举脚,男跪其间,深交,女快即止,此亦可防百病之生”。

  七为兔吮毫:“即如兔交时吮取毫毛之状,男下仰卧伸脚,女跨其上,据席俯头,女情欣喜,神形皆乐而男不泄,则可百病不生”。

  八为鱼接鳞:“即如鱼交时之鳞相接,男下仰卧,女跨其上,两股向前,浅入勿深,如婴含乳,持久使女快即止,云可治各种结聚病症”。

  九为鹤交颈:“即如鹤交合时抱颈而动,男正坐,女跨其腿上一手抱男颈,男抱女臀,女自动摇,感快即止,云可使七伤之病自愈”。

  三、阴阳之道

  我国古代道教很重视养生,也很重视“阴阳之道”的研究,不仅不把它看作“修行”的阻碍,而且看成房事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保精、致气、还精、补脑。正如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所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犹“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合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玉房秘诀》中亦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令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由此可见,房室生活本乎自然之道,这是养生延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体位之秘中九法是真的存在吗?

当然存在..

古代性交体位之秘中九法

龙翻 虎步 猿搏 蝉附 龟腾 凤翔 兔吻毫 龙接鳞 鹤交劲

龙翻是八浅五深,虎行是五浅三深、猿博是九浅六深、蝉附是十浅四深、凤翔是六浅三深、兔吮毫是四浅一深、鹤交颈是十浅七深;只有龟腾和鱼游没记述

应该是存在的哦

www.budianjie.comtrue/yangsheng/236020.htmlTechArticle房室养生是一门研究性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技巧、性保健和性医疗的科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代认为性生活只能在房室中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把有关性保...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