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练气功的三大禁忌

  一、不认真研究功法中的行功原则,只希望迅速见到效果,对各种功法都相信又都怀疑,企图通过几次试验,就得出某种功法灵不灵,或是不是适用于我的结论,结果今天试试这种,明天试试那种,甚至一次练功试验好几种,见异思迁,周而复始。

  二、对各种功法都感兴趣,想练这种放不下那种,想练那种舍不得这种,结果每天早中晚分练几种功法,自以为可以一箭双雕或广种博收,其实是互相干扰,一事无成。

  三、从心所欲综台各种功法,如姿势甲式,呼吸乙式,意守丙式,动作丁式,自以为能够集各家之长,其实是五花八门、不伦不类,本来很好的功法弄得面目全非。

  以上三忌如果不能避忌,任凭你下多大功夫,难入气功之门。此非功夫负人,而是人负功夫。那末,怎样选择功法呢?答案是很明确的,就是选定一种功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从一而终,久而久之,自得其效。舍此没有捷径。

  从心所欲必将误入歧途,其后果是不好收拾的。至于哪一种功法最好?这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一种功法都是经过气功老前辈多年实践所证明了的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只是可以有所选择,认定一种功法练去,切勿胡乱怀疑。

  气功是一门科学,自学气功的人只要能按气功的科学规律办事,是可以入门的。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可以办到的。但为了少走弯路,防止偏差,提高效率,若能请明师指导,当然是更好的。


练入门气功时平常呼吸应该注意什么

舌抵上颚,意守丹田,腹式呼吸【顺呼吸、逆呼吸均可】,呼吸交替亦【缓而圆】。
全身由百会开始次第放松,恬淡虚无;丹田似守而非守。
这是入门知识。

气功






qigong
气功


   古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健身术,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的内容   气功内容广泛,主要有调身(姿势)、调心(意念和松静)、调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气功功法繁多,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站桩为主的站桩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为主的等。中国气功流派很多,一般分为医、儒、释、道、等 5大派别,每个派别又分为若干小的流派。中国气功有2000多年的历史。论述气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据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公元前 380年左右的实物。《庄子》中也论及气功。中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篇《却谷食气篇》,也论及了气功。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上古天真论》,关于气功论述尤详,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另外,历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谈到了气功。例如,老子的《道德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隋唐巢元方等的《诸病源候论》、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医学大全《圣济总录》、《苏沈良方》、金元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李杲的《兰室秘藏》、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曹元白的《保生秘要》、陈继儒的《养生肤语》张景岳的《类经》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王阳明的《传习录》、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清代汪仞庵的《勿药元诠》、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王祖源的《内功图说》、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解辑要》,以及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等,均论及了气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气 功运用近代医学科学加以整理提高,已被用于保健康复和治病,称为“气功疗法”(见、)。
   诸派气功,各有特点医家气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为目的。 儒家气功主要以“ 修身养气”为目的。道家气功主要以“身心兼顾”、“性命同修”、“清净无为”为目的。释家气功主要以“练心”为目的,要求“精神解脱”;其中又分两派,一派叫做“入定”,强调“四大皆空”,另一派叫做“参禅”,强调“修心养性,普渡众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各派气功尽管方法各异,但总以练意、练气为主气功从形态上可分为静气功和动气功两大类静气功采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精神内守和调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练身体内部,所以也称为内气功。动气功是采取意和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如走式气功、太极棒气功、自我按摩等,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又称为外气功。
   气功的作用和疗效  中国古代气功从一开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气功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等等。
   从脑电图的变化来看,练气功者和常人有显著不同。常人脑电图在清醒状态下呈大量高频低幅波,约50微伏,不同区域脑电波的同步性很差,而练气功者脑电波出现大量频率为8赫左右的α波,波幅高达180微伏,且各区域电波趋于同步化。上述特点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更为明显,而额叶正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中心,主管意念活动。这表明气功对高级神经中枢的作用尤其显著。练功越久,α波段的同步化则越好,且向低频段扩张,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功能。
   从呼吸变化来看,练功时可见呼吸频率减低,呼吸时间延长,呼气与吸气时间之比增加,横膈活动幅度加大,潮气量及肺活量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减少,深呼吸时往往好象停顿一样,其中夹杂多次小呼吸运动。动物实验证明,呼气中枢兴奋增强时可扩散至副交感神经中枢,吸气中枢兴奋增强时可扩散至交感神经中枢。这样,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意志性调节,可以促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趋于平衡。
   从代谢生理状态来看,练坐式和卧式气功时,身体的耗氧量比练功前减少30%左右,能量代谢率也比练功前减少20%左右,呼吸频率和每分钟的通气量也减少。这种低代谢生理状态,有助于减少患者身体的消耗,重新积聚精力,培养体力,为战胜疾病打下基础。
   从自我控制来看,气功和生物回授两种疗法相结合,就更易于达到自我控制。所谓生物回授,就是用肌电计、皮肤电阻计算生物回授器的检测,把生理功能(如肌张力、血压等)的变动用听觉或视觉的信号告知患者,使患者心中有数,让患者通过自己的意志控制来掌握生理功能的变动,使之趋于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按摩作用来看,由于进行腹式深呼吸,使腹腔器官受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尤其在采用停闭呼吸法(如内养功)及逆呼吸法时,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在练气功时,胃液分泌增加,膈肌活动范围比平时增加3~4倍,腹腔内压发生周期性的变动,从而可以按摩胃、 肠、 肝、脾等内脏器官,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腔郁血,改进内分泌的调节,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练功后一般都食欲大振,食量大增,体重亦因而增加,为治愈疾病创造出良好条件。
   从血液循环系统来看,血管运动与练功过程以及所练功种有关。在练内养功和练松静功的过程中,半数以上手部血管出现舒张,练松静功者比练内养功者舒张明显,而练三圆式桩功的出现缩血管反应。凡入静好和练功程度高的,功中血管变化较稳定。练气功中吸气比呼气长者,每分钟心输出量增加,而呼气长于吸气者,每分钟心输出量减少。这是呼吸中枢对心脏迷走中枢和心率影响的结果。无论是内养功或松静功,都出现心率降低的现象。坚持每天练功的,血压下降明显。
   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作用: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生化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急性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气功的姿势(调身)    摆好姿式是练功的第 1步。姿式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静的先决条件。不同的姿式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姿式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姿式有平坐、 自由盘膝、单盘膝、仰卧、侧卧、站式、走式等。
   平坐式  端坐在方凳上,足着地,腿分开,躯干与大腿小腿均为90度角;双手放膝盖上或握拳放小腹之前,下颌收回,垂肩含胸,口眼微闭,舌抵上颚,面带微笑(图1[平坐式]平坐式)。
   自由盘膝式  端坐木板床上,两腿盘成八字型,自然盘坐着,两手放在小腹前(图2[自由盘膝式]自由盘膝式)。
   单盘膝式 端坐在木板床上,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或左小腿放在右小腿上面,余与上同(图3[单盘膝式]单盘膝式)。
   仰卧式  仰卧于木板床上,上半身垫高些,呈斜坡状,腿伸直,两手放两侧,余与上同(图4[仰卧式]仰卧式)。
   侧卧式  侧卧于木板床上,头枕平,上身直,上腿弯曲放在下腿上,上面的手放臀部,下面的手放枕上,手心向上,余与上同。左右侧卧均可,但心脏病人以右侧卧为妥(图5[侧卧式]侧卧式)。
   站式  三圆式为最常用,其作法是两脚分开,宽与肩齐,脚尖稍向内,膝微屈,含胸,两臂抬起,手与肩平,肘比肩低。两手相距约 1市尺,两臂如抱大球,两手指屈曲作握球状,眼口微闭,面带笑容(图6[站式]站式)。
   走式  静站2~3分钟后,先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上身和两手向右摆动,鼻吸气,口呼气;当左脚落实后,再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身子和两手向左摆动,鼻吸气,口呼气。如此一步一步向前走,每次练功持续时间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一般可作半小时后收功(图7[走式]走式)。
   气功的入静(调心)    调整精神状态,使之入静,也是气功最基本的功夫。练功效果,取决于入静的深度:越静则效果越高,反之则差。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的感觉减弱,甚至连位置感和重量感也消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亦即大脑皮层进入了保护性抑制状态。一般人入静比较困难,常受杂念干扰。而有的人经过练功入静极深,可能出现一些幻觉、幻听、幻视等,这时可不加理会,自然会消失。
   常用的入静方法有下列 5种:①意守法。意念高度集中于身体某一点,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或气海(脐下1寸3 分)。意守时要排除杂念,但不必过分用意,而要似守非守,不即不离,松静自然,恰到好处。②随息法。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只留意于腹式呼吸的起伏,但不可加意指挥,以便形成意气合一,达到入静。③数息法。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练功时,默数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十到百,数至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就自然可以达到入静。④默念法。默念的字句要单纯,其目的是用一念代万念,用正念代“邪念”,以帮助入静。例如默念“松静”二字,不少人可念到一心不乱、杂念不生、心旷神怡、舒适入静的境界。⑤听息法。用耳朵听自己的呼吸气的出入,以听不到为好,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去听,以助入静。
   以上 5种调心入静法,初练时可从意守法开始,逐渐过渡到随息法或听息法,或始终练 1种,可以因人而异。
   气功的呼吸(调息)  呼吸是气功疗法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扩大肺活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按摩内脏,帮助消化和吸收,以达到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呼吸方法比较常用的有下列 8种:①自然呼吸法。这是每个人初生后即具备的生理呼吸,丝毫不加意念支配,呼吸自然、柔和、均匀,但其缺点是不够深长。②顺呼吸法。吸气时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内凹,腹肌前后运动量大,逐渐练成腹式呼吸。③逆呼吸法。与顺呼吸法正相反,吸气时腹部内凹,呼气时腹部外凸,较顺呼吸法的运动幅度和强度为大。④停闭呼吸法。在吸或呼当中,吸或呼之后稍停片刻,然后再吸或呼。⑤鼻吸口呼法。人的正常呼吸是鼻吸鼻呼,但当呼吸道有病,内腔变狭,呼吸不畅时可采用此法。⑥气通任督脉法。这是一个完整的功法,但其呼吸法采用逆呼吸法,用鼻吸气,同时以意领气(即用意念想象指挥内气运行而非呼吸的空气), 意想气到了肚脐(丹田),然后下至会阴;呼气时以意领气,意想气由会阴循脊柱至百会(头顶),由鼻呼出,故又名小周天呼吸法。⑦潜呼吸法。是练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后自然出现的一种呼吸法。其特点是吸气绵绵,呼气微微,息息均匀,呼吸出入用手试之于鼻,没有明显的感觉,故又叫做潜息法⑧真息法古人云:“盖凡息即停,而真息自动。”所谓息停,不是强闭不出,而是虚极静笃,心愈定而息愈微,神凝气结,止此一息。此时,从外表来看呼吸好象停止,但实际上腹中在旋转跳动,故又叫做“胎息”,此乃功夫较高阶段。但也有人认为练真息法如不得法,呼吸功能受抑制过甚,也可能导致危险,危害健康。
   上述 8种呼吸法中,顺呼吸法对防治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疗效较好,停闭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对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疗效较好,鼻吸口呼法对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较好,气通任督脉法对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各种呼吸法应根据病情辨症采用,以免发生偏差。不论哪种呼吸法,每练10~20分钟后都要改为自然呼吸法,以免呼吸肌过劳,发生麻痹,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呼吸中枢受压制过甚使人憋闷,贻害身体。因此,练气功必须练养结合,亦即练呼吸与养呼吸相结合。练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气功的功种  气功从用途上来看,可分为 3种:①医疗气功。用于治疗慢性病,通常所说的气功,主要指这种气功。②保健气功。用于日常保健强身和预防疾病。③武术气功。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用于强筋骨,长气力,以练站桩为主。
   气功从方法上来看,大致又可分为下列多种:①放松静功。其特点是练气时结合练意,默念“松静”二字,逐步用意识使全身放松,可用以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脑动脉硬化等。②内养功。其特点是练习入静结合进行腹式停闭呼吸,可用以防治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③强壮功。其特点是以调心为主,着重练习入静,并结合着进行逆呼吸,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以及神经衰弱等。④静功。以调身、调心入静为主,适用于防治神经衰弱等病。⑤气功搬运法。主要以意领气沿任督二脉运行,可用以防治性的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等。⑥新气功疗法。其特点是意念、呼吸、动作、吐音和综合导引等 5种方法相结合,是一种动静相兼的行功,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⑦三圆式站功。以练身为主,结合练呼吸和入静,可用以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⑧铜钟式站功。以练身、练意、练气为主,可用以防治肺结核等多种慢性病。⑨太极棒气功。其特点是在松静的前提下持小器械( 1尺长的棍棒或太极尺或太极棒或圆球)做简单动作,以诱导入静,适用于练气功不易入静的人,可用以防治多种慢性病。⑩动功。其特点是在松静自然的原则下肢体自发地做各种动作。意功。其特点是用意领气专攻身体病区,是一种主要用意的功法。吐纳功。其特点主要是在松静自然原则下练深呼吸,并常结合着进行各种肢体活动。保健按摩。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自我按摩,常常和练气、练意等结合着进行,疗效显著。、、。古代民间传统的健身术,常和练气、练意结合着进行。
   上述各种功法的适应症都是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归纳出来的,但并不是全部。至于气功禁忌症,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热、各种急性病以及急性传染病等。
   气功要领  气功功法不同,其特点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从总的方面来看,也有一些共同的要求:①松静自然。肢体和意念都要放松或安静。练功前,必须宽衣松带,解除大小便,无论采用哪一种姿势都要做到头微低,口眼微闭,脊椎自然平直,两臂下垂,松适自然,心神安静,面带微笑。②意气相随。通过意守丹田(肚脐或气海穴),使意念和呼吸结合起来,使呼吸达到柔细匀长,即“吸气绵绵”、“呼气微微”,以达到气沉丹田、意气相随的境地。意守丹田时,要知而不守,若即若离,似守非守,不可过分用意,这样才易于达到心无杂念的境地。③练养结合。呼吸方法因气功功种不同而异,但大多数呼吸法都必须练10~20分钟后停下来,改为自然呼吸休息一下。④动静结合。有的气功本身就是动静结合的,如太极棒气功等,但也有不少气功主要练静,这就必须在练功后选1~2种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等进行锻炼。⑤循序渐进。练气功始终要松静自然,量力而行,切不可急于求成。⑥因人因病而异。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不同,选择的功法和练法也应不同。一般,以练功后感到周身轻松舒适为宜。如练功中感到不适或头晕等,应及早停功。⑦持之以恒。练气功不同于服药治病,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⑧生活有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养生之道,以精为宝。自古以来,养生家都重视精的充养,注意节制性生活,特别是体弱多病者,更宜节制。此外,要安排好生活制度,戒烟、戒酒或少饮酒,起居有时,不要劳动过度,否则即使练气功也无济于事。上述 8项要求,大多适用于各种气功。练功者具体练某种功时,还要参照该种气功的具体要求。
   气功研究和发展趋势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和整理气功,到60年代把气功定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如上海第一医学院、唐山气功疗养院、重庆医学院和上海市高血压病研究所等单位,纷纷开展气功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比练功前后人体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液、血压、血液成分、消化机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等。中国云南省个旧市第 3中学王伽林为了取得科学成果,曾在自己身上开刀,剖腹测量胆汁流量,直接观测气功状态下内脏功能的变化。他还提出了关于练功时血压变化的研究报告。北京和上海的科学研究部门在研究“气”的本质中,提出了“生命信息”的新概念。他们认为气功运气疗法属于信息疗法,是产生中医学说的基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顾涵森在对气功“外气”的科学研究中获得4 种物质形态──受低频信息调制的红外辐射某种微粒流静电及低频磁信息。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等根据顾涵森对“气”的物质性研究成果,从仿生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模拟试制,研制了“远红外信息治疗仪”, 4个月内经 200多例试用,疗效与气功医师放气治疗基本相同。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探明“气功”的奥妙。
   气功疗法在西方已引起科学家的广泛注意,各种专门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目前,瑞士有一个研究机构制定了一个“综合研究计划”,邀请许多科学家参加这项研究工作。据统计,世界各国参加气功实践的人数已多达200万。 1973年以来,曾举行过 3次国际气功学术会议。西方国家目前对气功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临床应用研究,二是机理研究。加拿大医生用这种治疗方法治愈了一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并认为这门新科学有可能用以治疗器质性病变。1969年,他们研制了“生物回授治疗仪”,提出了“生物回授疗法”。1976年,美国还创办了《生物回授》杂志。机理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气功实践者本身的生理、心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进行研究;其二是探讨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在“发功”时从身体某个部位发射出来的某种特殊物质或能量的生理效应、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这是研究气功物质基础的起点。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拥有相当规模的专门研究机构。至于东方的印度、日本等国,由于都有千年以上的气功史,研究规模就更可观了。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把气功试用于运动训练,其主要内容有松静功暗示和意念活动等,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赛后和训练当中,能专心致意于运动竞赛、技术训练和提高技术,排除起干扰作用的杂念。
   有人认为,虽然分子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先锋,而综合的、对人类生命整体的研究则将是生命科学潜在的、未来的主流,那里孕育着自然科学的伟大突破,而气功的研究则可能是通向这个未来的一个突破口。
                    胡斌

www.budianjie.comtrue/yangsheng/342663.htmlTechArticle一、不认真研究功法中的行功原则,只希望迅速见到效果,对各种功法都相信又都怀疑,企图通过几次试验,就得出某种功法灵不灵,或是不是适用于我的结论,结果今天试试这种,明...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