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秋季喝水的好处

      由于秋天的气候干燥,所以,孕妇在秋季应该多喝水。因为多喝水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预防感冒 ,对胎儿的生长发育 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孕妈妈在秋季要怎样喝水 才科学。

孕妈妈秋季喝水的好处


  孕妇饮水 应当首选白开水。白开水对人体有“内洗涤”的作用,比较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 ,增加血红蛋白 含量,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同时,白开水还可以降低血液中能引起孕妇呕吐的激素浓度。需要注意 的是,这里的白开水指的是温热的水,并不是冷水,如果喝冷水会刺激肠道 ,引起子宫收缩 。

  专家还说,孕妇最好不喝太空水、蒸馏水、纯净水等纯水。这些水的优点是基本没有细菌、病毒;缺点是大量饮用时,会带走体内有用的微量元素 ,进而降低人体免疫力 。

  孕妇要少喝茶水、咖啡,因为它们容易提高孕妇的神经兴奋 性,可能出现睡眠不深、心跳加快 、增加胎动等情况。此外,茶叶中所含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钙、铁元素结合,成为一种不能被机体吸收的复合物,容易导致孕妇贫血 ,影响胎儿发育 。而可乐含有咖啡因、色素、碳酸等,可加重孕妇的缺钙症状 ,最好不喝。

  很多孕妇不爱喝白开水 而习惯喝果汁补充维生素 和水分,建议每天最多只喝一杯鲜果汁。鲜果汁约含90%以上的水分,还含有易被消化吸收 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会促使体重迅速增加。孕妇每天饮用果汁应不超过300毫升。果汁饮料 含有防腐剂、色素和香精,孕妇应尽量避免。

  因此,在干燥的秋季,对孕妇来说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果汁或者是茶水均不能代替白开水的作用。科学的补充水分 也是孕妇保健 的主要环节之一,各位孕妈妈应当引起关注。

      小编总结:当然,孕妈妈如果可以多喝白开水 的话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适应的话,孕妈妈也可以通过和果汁或者茶水来代替,但是也不可以喝太多,要注意营养均衡 摄入。

秋季孕畜保胎措施



秋季是大牲畜使役最繁忙的季节,同时也是牛、马、驴等大牲畜最容易流产的季节。因为一般情况下,大牲畜都是在春季配种,到秋季已怀孕6~7个月。此时母体中的胎儿开始迅速发育,如果这时对怀孕母畜的饲养管理和使役不当,很容易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造成人为的流产和疾病。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怀孕母畜的管理,具体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增加营养 秋季除了喂给母畜优质的青草外,还要添加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饲料,如鱼粉、血肉粉,豆饼,骨粉,石粉等,并供给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如玉米,高粱等。这样使怀孕母畜吃饱喝足,长得膘肥体壮,胎儿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否则会因孕畜营养不良而导致流产,死胎或先天发育不良。
二、加强管理 秋季雨水较多,草料容易变质腐烂。因此,在饲养、使役中必须做到“五净”:即料净,草净、水净、圈净、畜体净,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害畜体。同时,还要注意不喂凉冷的饲料,如霜草、露草等;注意天气变化,防止孕畜受凉感冒;使役、饲喂、放牧时做到不拥挤、不奔跑、不踢打、不打“冷”鞭,以防止孕畜子宫反射性收缩造成流产。
三、合理使役 在使役时,不要用孕畜驾辕,跑长途或干重活,使役做到勤干勤歇。因为如果孕畜疲劳过度,容易引起体内二氧化碳聚积,造成耗氧过多,致使胎儿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导致流产。
四、控制饮水 孕畜饮水要清洁,不能空腹饮水,使役后不要马上饮水,要特别注意防止暴饮。因为暴饮会引起肠胃痉挛、引起子宫收缩,造成胎膜血管破裂而造成流产。
五、预防疾病 秋季母畜多以鲜嫩青草为主要饲料,由于这些饲草含水较多,或因怀孕母畜采食了带霜带露的青草,常引起母畜拉稀,很容易导致母畜流产。因此,饲喂时要在鲜嫩的青草中掺些干草,并且不要让母畜采食带露带霜的饲草。如果发现孕畜拉稀,可及时用炒好的红高粱均匀地拌在饲料中饲喂,每次以0.5~1千克为宜,一般两次即可见效。
另外,秋天天气凉冷,气温变化无常,要特别注意加强孕畜的管理,防止孕畜患感冒和并发症。
六、药物保胎 对有习惯性流产和发现孕畜阴道流血等流产征兆时,要及时采用下面的处方进行防治:
处方一:炒川断、阿胶(水化服),生地黄、黄芪各75克,炒杜仲、黄芩各50克,艾叶40克,当归100克,杭白芍12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处方二:当归、川芎、杭白芍、白术、炙甘草、川断各25克,黄芩、砂仁,大枣各50克,黄芪40克,生姜15克,党参25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玉田县

www.budianjie.comtrue/yunys/393011.htmlTechArticle由于秋天的气候干燥,所以,孕妇在秋季应该多喝水。因为多喝水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预防感冒 ,对胎儿的 生长发育 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接下来,让我们...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