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在感冒期间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怀孕以后会更容易患感冒吗?

  准妈妈因为本身免疫系统 的调整改变,对外来的病毒抵抗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 的侵犯,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会持续较久的时间、甚至会较怀孕前来得严重许多!如果患上感冒,准妈妈们不要消极拖延,应积极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妈妈的的情况来指导给出解决办法 。

  准妈妈患感冒了怎么办?

  孕妇因妊娠反应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稍不注意,就容易患感冒。由于担心用药和感冒对胎儿会有不良影响 ,孕妇往往不知道该不该用药物治疗 。

  一般来说,怀孕前3个月 禁用一切药物,因为前3个月正是胚胎形成的关键时期 。可以采取非药物疗法 ,如推拿、理疗等。并要多饮开水,多食用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 孕中期要慎用药,像庆大链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应慎用,最好尽量不用。而孕晚期用药,一般来说对孕妇、胎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了。

  如果是轻型感冒,仅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及轻度咳嗽时,不需特殊治疗,多喝水还可以喝一些果汁类饮料,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以稀释细菌、病毒的浓度;或在茶杯内倒入42-60℃左右的热水,将口、鼻部置入茶杯内口,不断吸入热蒸汽,一日数次,休息几天就会好。如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酌情服用。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板兰根冲剂、感冒冲剂 等,效果较好。如果感冒较重,孕妇出现剧烈咳嗽、胸闷、发烧等症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怀孕期间吃感冒药安全吗?

  抗感冒药 大多是复合制剂,含有多种成分,常见的有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康泰克、白加黑、康必得、克感康、快克等等,这些药大都含组胺药,孕期不宜服用,特别是孕4周前,感冒药主要是对症药物,治标不治本,对孕妇又不是安全用药 ,所以建议孕妇最好不用抗感冒药,若必须使用,则应在医生指导下。

  消炎痛是孕妇禁忌 退热药,阿斯匹林孕32周后也不宜使用。祛痰、止咳药。一般比较安全,但含碘制剂的止咳药,孕妇不宜使用。

  孕妈咪感染流行性感冒 病毒怎么办?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 引致的呼吸道传染病 ,孕妇和儿童易感染,流感症状 影响全身,包括发热发冷、出汗、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 、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如果你患流感若无并发症 发生,无需特殊处理,应卧床休息并多饮水,喝一些蔬菜汁和果汁补充维生素 C,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抵抗力 。家中常开窗通风 有助于赶跑病毒,咽痛可能让你不太想吃东西,这时可以吃一些流食如蔬菜粥。如果有高热、烦躁等应住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对症处理。但乙酰水杨酸等解热镇痛 剂应禁用。

  感冒会对我的胎宝宝有影响吗?

  如果你患了感冒也不要担心,因为绝大部分的感冒对母亲与胎儿的健康来说,皆无重大的影响。而一般的感冒病毒仍有可能增加少许的流产机会,但不会增加胎儿异常 的比率。在怀孕初期 的5~6周若你的体温搞过摄氏38.9℃就应该去医院就诊了,在感冒期间一定要充分休息,这可以让你缩短康复的时间。

  孕妈妈在感冒期间的护理要点

  每天用冷水洗脸 ,可预防孕妇感冒 。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再擤出,反复多次。生吃大葱也可预防孕期感冒 ,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豆腐等凉拌吃。

  预防孕妇感冒有决窍

  生吃大葱 生吃大葱时,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豆腐等凉拌吃。

  冷水浴面 每天用冷水洗脸。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再擤出,反复多次。

  热风吹面 孕妇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至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轻症状。

  按摩鼻沟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10余次。

  呼吸蒸气 初发孕妇感冒时,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可减轻鼻塞症状。


小儿感冒期间妈妈该如何护理?

小儿感冒的家庭护理

感冒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据医学观察,一个孩子在一年内往往反复发生感冒数次之多,尤其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

小儿感冒轻重程度相差很大,轻者,只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流泪、微咳,咽部不适。一般3~4天能自愈。有时也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小儿感冒时还常常伴有呕吐、腹泻。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

小儿感冒是极为普通的小毛病,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常常可以引起许许多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及淋巴结炎。也可引起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气管炎及肺炎等等。有时小儿感冒还会通过血液循环播散于全身,引起败血症、脓胸、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此外,还会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炎等疾病。

所以说,小儿发生感冒时,做家长的一定要照医嘱做好家庭护理。小儿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其二是按时服药。就大多数感冒而言,多数是由于病毒所致,抗菌药物无效,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服用“百服咛”能较好地解除感冒引起发热、鼻塞、咳嗽等不适,避免并发症发生,及早康复。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根据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预防小儿感冒应采取综合措施。

(1)合理餵养,防止营养不良性疾病。婴儿时期尽量采用母乳餵养, 母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可以加强婴儿呼吸道抵抗力。 随小儿年龄增长逐步添加各种辅助食品,如阳光生命牛初乳含有有5种免疫球蛋白,能够与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结合,形成抗体,同时促进哺乳动物新生幼仔自身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保护其免受病原侵袭。还有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品,避免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安排户外活动,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2)平时穿衣服要适宜,不能凭成人的主观愿望来处理小儿的衣著,如自己怕冷,给小儿也穿的特别多,自己怕热,就给他们穿的很少,那是非常不合适的。有的家长因为怕孩子受凉感冒,总是把衣服穿的很多,孩子活动后出汗多,不能及时换衣服更容易感冒。经常稍微少穿一点是一种锻炼,从小开始才能养成习惯。在气温突然下降时要及时加衣服。冬季白天午睡,应该脱去棉衣,如仍穿原来的衣服,起床后容易受凉。夜间及时盖被,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长期睡在湿尿布上,突然打开被子凉风吹在湿皮肤上,易受凉感冒。

(3)注意环境卫生。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避免接触感冒病人,在感冒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大商场等,更不要到病人家串门。

(6)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刷牙、漱口和饭前、便后自觉洗手的习惯不要共用洗漱用具和食具。

掌握三要点助你买好感冒药


  北美甲型流感在全球多国暴发的当下,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许多人还在家中备足了非处方感冒药。服用感冒药绝非预防手段,而是感冒期间对症处理的措施,在买感冒药时一定要掌握三个要点,即辨析成分、判断症状、对症下药。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无论哪种类型的感冒,其症状无外乎发烧、流涕、咳嗽、鼻塞、头痛等。针对感冒症状的常用药物包括:


  抗过敏药——可缓解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的症状,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例如氯苯那敏(扑尔敏)和苯海拉明等。


  减轻鼻黏膜充血药——能够选择性地收缩鼻黏膜的血管,减轻鼻塞症状,使鼻涕减少,例如苯丙醇胺、伪麻黄碱等。


  解热镇痛药——可以退热,缓解头痛、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


  目前市场上的复方感冒药大多含有以上成分,可以减轻感冒的症状。在我国,获批准上市的感冒药都是经过多年临床检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如白加黑等,有明显感冒症状者可放心使用。


  选用前首先确定是感冒引起的何种症状;其次,在不同感冒药之间选择时要对症下药,可以向药房的药剂师咨询;再次,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尤其需要了解药品不适用人群、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以便在感到不适时不再继续盲目服用;最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可能因为特殊的身体状况,在选择非处方感冒药时需要特别咨询医师或药剂师。


  只要是药,便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不同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患者服用后产生的头晕、恶心、不适等症状都属于轻度不良反应,也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应该及时向医师咨询各自的症状,不必过于紧张。


  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一直对感冒药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监测,从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报告来看,感冒药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往往存在药物错用、重复用及超剂量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一项系统和长期工作,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医疗单位的努力工作,还需要各大制药企业的大力配合,积极上报企业各自所监测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日臻完善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www.budianjie.comtrue/chanqianjc/397073.htmlTechArticle怀孕以后会更容易患感冒吗? 准妈妈因为本身免疫系统 的调整改变,对外来的病毒抵抗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 的侵犯,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会持续较久的时间、甚至会较 怀孕...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