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中医如何治疗甲流H1N1?

  面对质疑

7月1日,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7名学生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是北京首起在本地出现的单点聚集性暴发甲流疫情。而在此前几天,丹麦发现一例对达菲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是迄今首次发现该病毒出现抗药性。

甲型H1N1流感暴发之初,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疫苗。然而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疫苗的研制往往赶不上病毒的变化。

面对不断蔓延的疫情,公众把目光再一次聚焦于曾在“非典”中表现出色的中医药。

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等很多专家认为,对于热性传染病如非典、流感、乙脑、手足口病、禽流感、麻疹等,中医药针对患者证候特点,辨证施治,确有疗效。

但在网上,对中医药能否治疗甲型H1N1流感也存在争议。那么,中医药到底能不能治疗甲型H1N1流感呢?
  
关键:中医能否识别甲型H1N1流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病专家王洪副主任医师分析说,古代医籍虽无甲型H1N1流感病名,但“时行感冒”与其类似,流感系感染疫毒之气,其发病急剧,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王洪认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为热毒袭表或热毒夹湿,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甚则寒战、鼻塞、头身剧痛、面赤、咽红、咳嗽等;一般脉数,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黄。当然中医在判断时,也要结合流行病学史,明确病人是否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甲型H1N1患者。同时,进行实验室血液检查依然十分必要。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对预防和治疗疫病曾做出突出贡献。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就是结合每年气候特殊变化,提出相应预防和治疗疫病措施,因而效果明显。该学说认为,2009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因为逢年甲己,行土运,故为土运土气年。今年的气候以湿为主,属外感挟湿型。

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了其治疗原则:“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治之”。故防治甲型H1N1流感可选择中药药性属于辛寒、苦寒、咸寒、甘寒类药物。

预防:中医能否预防甲型H1N1流感?
  
众所周知,中医强调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王洪举例说,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体弱者多先发病”。所以在传染病预防中应以这一人群为重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十分重视防护,提出“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兄发病而使弟他居”这些都是对隔离的建议。

“上工治未病”,中医注重未病先防,所以提出“先安未受邪之脏”。对于“先防”,现在老百姓有误区。有媒体报道,前一段广东板蓝根冲剂等药品脱销。不少消费者把一袋袋的板蓝根搬回家,不管有病没病,全家老小每天一起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疾控专家徐春军教授提醒,预防流感关键在于自身调理,增强抵抗力,如果吃药一定要对症。比如,“北方天气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所以用药预防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才好。



 治疗: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中药抗病毒免疫机制不完全相同。有些中药是通过改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达到抗病毒的目的。还有一些品种是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或直接消灭病毒,亦或抑制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等。这些研究对深入阐述中药调节机体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依据。中药组成的复杂性,可使其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

王洪介绍,我们熟悉的连翘、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芩、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类中药,都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它们多数含黄酮或类黄酮类物质,该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具有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可以增加外周血中多核白细胞的数量,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增强体液免疫,诱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在多年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过程中,创立的养阴益气合剂临床疗效肯定。王洪说,凡呼吸道病毒皆为细胞内复制繁殖,在血流和体液里的时间短,所以血液里清热解毒药浓度再高也难灭活病毒。益气养阴之品皆可营养和加固细胞免受病毒攻击,已入细胞内复制繁殖完毕的病毒因服药后细胞膜的加固而释放不出来而中断传播。

大连病毒研究所有关养阴益气合剂实验结果已证明,养阴益气合剂具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提示其作用在于它不给病毒留有生存繁殖的条件,而非以毒攻毒直接灭活病毒。

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开展有关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研究,科学评价中药复方防治甲型流感的疗效,为甲型流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基础和依据。

  面对质疑

7月1日,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7名学生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是北京首起在本地出现的单点聚集性暴发甲流疫情。而在此前几天,丹麦发现一例对达菲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是迄今首次发现该病毒出现抗药性。

甲型H1N1流感暴发之初,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疫苗。然而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疫苗的研制往往赶不上病毒的变化。

面对不断蔓延的疫情,公众把目光再一次聚焦于曾在“非典”中表现出色的中医药。

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等很多专家认为,对于热性传染病如非典、流感、乙脑、手足口病、禽流感、麻疹等,中医药针对患者证候特点,辨证施治,确有疗效。

但在网上,对中医药能否治疗甲型H1N1流感也存在争议。那么,中医药到底能不能治疗甲型H1N1流感呢?
  
关键:中医能否识别甲型H1N1流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病专家王洪副主任医师分析说,古代医籍虽无甲型H1N1流感病名,但“时行感冒”与其类似,流感系感染疫毒之气,其发病急剧,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王洪认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为热毒袭表或热毒夹湿,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甚则寒战、鼻塞、头身剧痛、面赤、咽红、咳嗽等;一般脉数,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黄。当然中医在判断时,也要结合流行病学史,明确病人是否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甲型H1N1患者。同时,进行实验室血液检查依然十分必要。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对预防和治疗疫病曾做出突出贡献。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就是结合每年气候特殊变化,提出相应预防和治疗疫病措施,因而效果明显。该学说认为,2009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因为逢年甲己,行土运,故为土运土气年。今年的气候以湿为主,属外感挟湿型。

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了其治疗原则:“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治之”。故防治甲型H1N1流感可选择中药药性属于辛寒、苦寒、咸寒、甘寒类药物。

预防:中医能否预防甲型H1N1流感?
  
众所周知,中医强调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王洪举例说,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体弱者多先发病”。所以在传染病预防中应以这一人群为重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十分重视防护,提出“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兄发病而使弟他居”这些都是对隔离的建议。

“上工治未病”,中医注重未病先防,所以提出“先安未受邪之脏”。对于“先防”,现在老百姓有误区。有媒体报道,前一段广东板蓝根冲剂等药品脱销。不少消费者把一袋袋的板蓝根搬回家,不管有病没病,全家老小每天一起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疾控专家徐春军教授提醒,预防流感关键在于自身调理,增强抵抗力,如果吃药一定要对症。比如,“北方天气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所以用药预防一定要因人因地因时才好。



 治疗: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中药抗病毒免疫机制不完全相同。有些中药是通过改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达到抗病毒的目的。还有一些品种是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或直接消灭病毒,亦或抑制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等。这些研究对深入阐述中药调节机体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依据。中药组成的复杂性,可使其通过多途径发挥作用。

王洪介绍,我们熟悉的连翘、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芩、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类中药,都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它们多数含黄酮或类黄酮类物质,该物质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具有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可以增加外周血中多核白细胞的数量,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增强体液免疫,诱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在多年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过程中,创立的养阴益气合剂临床疗效肯定。王洪说,凡呼吸道病毒皆为细胞内复制繁殖,在血流和体液里的时间短,所以血液里清热解毒药浓度再高也难灭活病毒。益气养阴之品皆可营养和加固细胞免受病毒攻击,已入细胞内复制繁殖完毕的病毒因服药后细胞膜的加固而释放不出来而中断传播。

大连病毒研究所有关养阴益气合剂实验结果已证明,养阴益气合剂具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提示其作用在于它不给病毒留有生存繁殖的条件,而非以毒攻毒直接灭活病毒。

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开展有关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研究,科学评价中药复方防治甲型流感的疗效,为甲型流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基础和依据。


甲型H1N1流感是否可以用中医来治疗?

中医治疗原理及方法

甲型H1N1作为流感的一种,可以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从中医角度讲,流感是感受外来邪气,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其人必定流清涕、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形。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如不能及时治疗会转为内伤,引发肾阳衰而阴寒内生,肾络通于肺,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流清鼻涕,患者必定没有外感的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喷嚏不休,或两脚冰冷,法宜扶阳,如四逆汤、白通汤、封髓丹、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之类

北京连续报告两起甲流H1N1致死病例

2009年曾全球大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再度成为京城最活跃的流感病毒种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天(1月5日)表示,北京近期已连续报告两例甲流死亡病例,全市流感患病情况已达到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不过,疾控专家称,市民对“甲流再袭”无须恐慌。目前,甲流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的一种,且可防可控。

今冬或出现流感集中疫情

受极寒天气影响,北京近期流感发病率较高。市疾控中心昨天表示,上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监测门、急诊就诊人数1040090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2.75%,流感样病例人数为28567人,已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介绍,自去年12月起,流感发病水平开始上升,目前已进入高峰时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流感将维持较高活动水平。“预计将会持续到春节。”他判断,到春运高峰期,人群路途中抵抗力下降、卫生设施又不太好,更容易患上流感。

他表示,今冬流感的高发,同持续寒冷天气相关,很多市民增减衣物不够合理。此外,目前也正处于流感流行季。

邓瑛说,在此期间,不排除在学校托幼机构、集体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所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出现由于流感所导致的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已有两人因“甲流”死亡

记者昨天了解到,2009年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又出现在北京。

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发现,现阶段北京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且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动度较前期已明显增强,逐渐转变为主导毒株。

“这种病毒和2009年的甲流H1N1相近,没有出现明显变异。”邓瑛介绍。

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已报告两起因“甲流H1N1”死亡病例。两人均为女性,一位是22岁来京务工人员,另一位是65岁癌症患者。

疾控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学校、用人单位若出现流感患者,应及早隔离,避免带病上班等情况。

“甲流”档案

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当年5月,中国内地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

2009年7月,北京首现本地聚集性甲流疫情。截至2010年1月17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10966例,死亡76人。

■ 追访

甲流死者均患基础病

记者昨天获悉,北京两起因甲流死亡的患者均是因为自身患有基础病,且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

其中,一位患者去年5月刚来到北京务工,12月25日发病,出现咳嗽症状;26日出现高热、喘憋、紫绀等;后到朝阳医院就诊后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离世。据医院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甲流H1N1病毒感染。

另一患者是一名骨髓癌晚期的老年妇女,感染流感后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1月4日抢救无效去世。

■ 释疑

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甲流

疾控专家表示,针对“甲流再袭”,市民不必心存恐慌。而且,目前北京对于甲流的防控也并没有启动应急机制,仍作为季节性流感来对待。

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王全意介绍,2009年的甲流之所以“可怕”,一是由于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二是由于它作为一种新毒株,人群完全无免疫力。

他解释,自从2009年以后,甲流已和其他类型的流感类似,作为一种季节性流感存在。且自第二个流行年起,人群已有了基础免疫力。

“目前,在甲流的防治方面,已经达到了可防可控。”邓瑛介绍,北京提供的流感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防控甲流,接种两周之后即能产生抗体。市民可自费接种。

他表示,北京已为164万人接种流感疫苗,主要是中小学生以及60岁以上老人。根据不同人群接种情况和发病情况分析,流感患病人群中,学生显著低于小孩子和中青年人,这也能够证明流感疫苗具有防护作用。

www.budianjie.comtrue/fangji/327378.htmlTechArticle面对质疑 7月1日,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7名学生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是北京首起在本地出现的单点聚集性暴发甲流疫情。而在此前几天,丹麦发现一例对达菲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甲型H1N1流...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