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跋

甲申冬,挚友翟君竹亭,以所著医案见示,曰:“是编虽云成案,固不效示人以法,窃以数十年之经验,供诸同人以作参考。”且属正焉。余不精医学,虽稍涉猎医书,以未有经验,不敢出而问世。时尝聆君绪论,略知医理之大概,而临证则绝无把握,视君之富有经验,而诣极精微者,望尘弗及。对君医案,何敢妄加品题?乃既受嘱托,不得固却,览读数过,凡上、下二卷,都十七门,二百三十五案。分门别类,朗如列眉。每门总论一篇,解某种证之原理。每案叙某病之脉证与治方。不惟见著手成春之效,且公善于人,一片仁慈之心,蔼然纸上。此余所私心钦佩者也。细审其临证处方,温疫则得力于吴又可,杂证则得力于张景岳;用药则得力于景岳之左右归饮。又能于此两方中,悟出无穷妙义,化出无穷奇方,治愈无数险证。古所谓得其要者一言而终,君其然乎!且案中所治各证,有隔治之法,有从治之法,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之法。急证则注重针砭,疮疡则注重服药。用重方则重至数两,用单方或检取一味。有变独参十枣汤法者,有改煎为丸者,有采取薰法者,有两方合用者。种种变化,临时制宜,灵敏活泼,得心应手。凡一切补虚、泻实、滋阴、回阳之剂,无不遵从经义,依据圣方。至辨别阴阳、虚实之真假处,尤为特长。诚于此道三折肱者也。尤其审辨温疫,或滋阴,或攻下,均得其宜,更见其高明过人。近时医生,不明温疫,往往以温疫为伤寒,误治者甚多。盖疫之一证,今多古少,是感天地之戾气,入从口鼻,病藏膜原。疫从役,如摇役之役,为不正之戾气所役使,故名疫,俗曰时疫是也。治法详于又可书。至于温证,按《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俗曰春温、风温之类是也。冬伤于寒之温,是寒化为温,总属于外感而得,治宜清热微带搜寒,冬不藏精之温,是耗去真阴之温,治宜养阴益精为主。可知温与疫非一证也。世多混温、疫为一,实不察之过。总之,温、疫二病,初得时,其脉证类似伤寒,最难辨别。毫厘之差,则致千里之谬,杀人最易也。以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疫为法,法在救阴。阴阳两大法门,犹冰炭之不能相容也。君为治温疫妙手,又发明医案,公诸同人,庶医生遇类似伤寒之温疫证,知从温疫证治之,不似从前之昧昧矣。君诚医界中之功臣,患温疫者之慈航。其他男女杂证,内外各科,无不药到回春,各著明效。呜呼!君诚神乎技矣。余谨就各案,略加品评,以备一得之愚。至君之出身事略,传、序中言之详矣,勿庸再赘。

乙酉仲夏同里愚弟联五孙捷昌谨跋

 


浙江慈溪横河孙氏家谱

孙 介
孙介,字不朋,号雪斋野人。今慈溪横河孙家境人。宋时学者,著有《雪斋野语》一书。里人尊之为"雪斋先生"。
先生双亲早逝,从小就受伯父严格的儒学训导,后又拜醇儒胡宗伋为师。因家境贫寒,所读之书,悉手抄或删其要语。从小就精通四书五经。其一生大凡可括六句26字:"少尚忠义,胡忧当世心"。"乐善好施,安贫乐道"。"教子有方,治家有术"。
孙介死后不久,他的好学好义的风尚又被孙椿年所传承。孙椿年(1141-1194)字永叔,南宋淳熙二年乙未乡贡,是南宋一位急公好义的学者。
孙椿年学识广广博,研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对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三大史家的治史本旨和史学观点有独到见地,较深的认识和研究,浙东众多学子、师友经常会聚他家谈史论学。后开馆授徒为业。
孙椿年受范仲淹思想影响,济贫帮困,乐于助人,南宋中期浙东旱灾,他急乡民之所急,开仓贷粮给灾民。当时,余姚海堤因年久失修,多次诀口,于是他捐资率乡人修筑海堤,造福乡民。孙椿年这些急公好义的举措,显示了我国人民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孙 应 时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横河孙家境人。一生兢兢业业,恪守职责,为官廉洁,同时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造诣,可称得上南宋的儒学名臣。
孙应时8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乾道八年(1172)考入太学,于淳熙二年(1175)考上进士。历任黄岩、遂安、常熟等地县令。任职期间,爱民如子,深得民心。后又任邱的幕僚,粉碎了吴挺以图世袭的美梦,为国家消除了一大隐患。
孙应时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吏,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先后求学于陆九渊和朱熹两位大师,在学术上取得较高的造诣。著有《烛湖集》十卷,人称烛湖先生,还培养出了不少学生,如后任宰相的史弥远等人。

孙 燧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慈溪龙南孙家境人。郑州递运所大使孙新之子。明天顺四年生。弘治年(1493)举进士。十年,授刑部贵州司主事,用法典狱不苟。正德六年(1511)升福建布政使参政。八年,升贵州按察使。未莅任,改山东。十年,升河南布政使。十四年,拜都督院右都副使,巡抚江西。
时南昌宁王朱宸濠,要挟江西官员随同谋反,唯孙燧与副使许逵两人忠勇不附,誓为维护国家安定统一而于宁王抗衡到底,后为叛兵所害于南昌,年六十。归葬慈溪龙山之麓。
世宗朱厚熜即位,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
孙燧有文才,一生著有《案牍稿》十卷、《四圣糟粕》、《诗文启扎》六卷、《恤刑录》二卷、《审录编》二卷、《奏议》四卷、及《陆恒易学指南》等。

孙 升
孙升(1501-1560)字子高,号季泉,孙燧幼子,是明代的声韵音律爱好者,学者型名臣。
嘉清十四年(1535),举进士(榜眼)。授翰林编修,校勘列圣御文和经史("五经二十一史),参与修订《大明会典》。此后历任右中允,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等职,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孙升为官清严不偏,独立刚正,严惩奢靡,敦厚朴素,是一位有滑气有文才的能臣。公务之暇,专注于声韵音律,赋诗作曲,以陶冶情操,卒于位,年六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恪"。著有《文恪集》二十卷行世。
他的妻子杨文俪,自小爱读诗文,熟悉经典史籍,深通音律的女诗人,较有名气的女才。

孙 龙
孙龙(1525-1594)字文中,号立峰,今慈溪横河孙家境人,南京礼部尚书孙升之长子,明嘉清四年生。
嘉清三十五年(1556)举进士,授兵部武库主事,提督武学,历武选郎中。不徇私情,由此名大起。迁职方员外郎。万历初,累迁大理卿,进吏部尚书。二十年(1592)改兵部,恃守甚峻,表正不阿,大计京官,力杜不谒,执政皆不悦,遂乞休归。
明万历二十二年卒,年七十日。谥"清简"葬会稽铸浦山。

孙 广
孙广(1542-1613),字文融,号月峰,今慈溪横河孙家境人,万历二年(1574)会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参赞机务。他不仅是朝延重臣,更是一位精通诗、书、画、音韵声律、经史、军事的才子。万历十四年与山阴张元汴同篡《绍兴府志》五十卷。
自故有才遭人妒。于是曾多次上疏求去。于万历三十七年获准致仕归家,布衣疏食,著书立说,恬然自得。一生著有《评经》十六卷、《书画跋跋》六卷、《今文选》十二卷、《评史记》一百三十卷、《评汉书》七十卷、《韩非子节钞》二卷、《翰苑琼琚》十二卷、《坡公食饮录》二卷、《居业编次编》九卷、《排律辨体》十卷。

仲孙氏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仲孙氏

历史来源

「仲孙」源出:
仲孙(Zhòng sūn 仲孫)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得姓始祖:庆父。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鲁公子庆公之后。庆父曰共仲,故以为仲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由此可见,仲孙、孟孙,乃至仲氏、孟氏,原来统统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们的始祖,便是春秋时代鲁国公子庆父。追本溯源,他们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考证,庆父是当时鲁庄公的弟弟,在廷上大权在握,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鲁庄公去世,其水般当立,可是庆父却不喜欢般,就把般杀了,改立闵公。然而,闵公被立之后,表现却不合他的意,于是他又遣使卜弑闵公于武阁。当时的鲁国就是他一个的天下。他的部分子孙“以王父字”和后代的“孙”合而姓,称仲孙氏。春秋时代的鲁国在今山东省境内。故仲孙氏的得姓始祖为庆父。

二、迁徙分布
(缺)仲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儿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传奚仲的后代名仲,他的后代就有以仲孙氏为姓的。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庆父,字共仲,人称孟孙氏,又号仲孙氏(他的后代因此也有了两种分支,各为孟孙氏及仲孙氏)。如此称呼是为了表示对鲁桓公是皇族之后的尊重。又有宋庄公,其子字仲,后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孙的。还有少部分仲孙的姓,是来自孔子的学生仲由的后代。仲孙复姓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省淄县西北一带)。

堂号
干礼堂: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獲,陪着鲁昭公到楚国访问。他因病不能相礼,就把礼讲给昭公听。他将死的时候,召集各位大夫说:“礼是人的骨干,没有礼就不能立在世上为人。”仲孙氏因号“干礼堂”。

【仲孙姓宗祠通用对联】

〖仲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忧居硕彦;
鲁采贤卿。
——佚名撰仲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仲孙湫,到鲁国省难(探察内乱情形)回来,桓公问他:“鲁国可以攻取吗?”他回答:“不可。鲁国还秉持着周礼。您不如帮助鲁国平定内乱,和它亲密一些。”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即孟献子,曾说:“有一百辆车的大夫人家,不能养那聚敛的家臣。”当时称为贤大夫。

-----------------------------------------------------------------

〖仲孙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省难得褒史笔;
聚敛见戒贤卿。
——佚名撰仲孙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见上《仲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忧居硕彦;鲁采贤卿》联联释)。

-----------------------------------------------------------------

〖仲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省难得褒于史笔;
聚敛见戒于贤卿。
——佚名撰仲孙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见上《仲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忧居硕彦;鲁采贤卿》联联释)。

============================================================

附录:【仲孙姓典故、趣事】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歌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
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其杀死;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齐桓公听后很佩服仲孙湫的远见。
仲孙蔑: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人。他为人勤俭,体察民情。尝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分布地区

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治所高阳(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30里)。

www.budianjie.comtrue/shuji/148842.htmlTechArticle甲申冬,挚友翟君竹亭,以所著医案见示,曰:“是编虽云成案,固不效示人以法,窃以数十年之经验,供诸同人以作参考。”且属正焉。余不精医学,虽稍涉猎医书,以未有经验,不...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