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

  伤寒部分(即《伤寒论》),按该病起始为发热的特征,分成六种证候类型,即三阳(太阳、少阳、阳阴)、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表示热实,三阴表示寒虚。根据病邪侵入肌体程度、病势缓急,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施治确定病情。

《伤寒杂病论》

  六经病证各有主治方,按汗、吐、下、 和、温、清、 补、消,结合《内经》有关正治、反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各种治则,共包括397法、113 方。其中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方简意明,具有临床实际效果,便于学者掌握。

  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伤寒以外的各种内科疾患,如痉、湿、□、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 肺痈、咳嗽、胸痹、 心痛、短气、腹满、寒疝、风寒积聚、痰饮、 消渴、黄疸、惊悸、 吐衄、呕、吐、哕、下利,以及一些外科疮痈、妇女妊娠和各种杂疗急救症治。

  这部分论述不以六经论治,而是根据病证按脏腑病机辨证治疗。各类杂病,均有主方。同时讲求药物配伍。一些方剂,除汤、散、丸外,还有酒、熏、洗滴等多种疗法。


《伤寒杂病论》是谁的著作?

简史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 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伤寒杂病论》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伤寒杂病论》

    中医临床奠基著作。16卷。中国东汉末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该书是作者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庶可见病知原。原书曾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流传至今。其中论伤寒部分经王氏编次为《伤寒论》10卷。另有《金匮玉函方 》3卷本,其后2卷为治杂病部分,经宋人整理成《金匮要略 》行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法度严谨、后世崇为众方之祖。其辨伤寒,创立六经传变,分经辨证 ,审因之法 ,依法定方 ,内外并治 ,记载了灌肠法、坐药法、薰法及水渍法等多种外治方法。历代医家宗此而发展完善,从而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

www.budianjie.comtrue/shuji/265414.htmlTechArticle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 伤寒部分(即《伤寒论》),按该病起始为发热的特征,分成六种证候类型,即三阳(太阳、少阳、阳阴)、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表示热实,三阴表示...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