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脉象可知道是否生男生女吗

  脉象是中医至关重要的诊断依据 ,而我们在电视剧 《神医喜来乐》中,就听过“左脉滑是男,右脉滑是女”的说法。中医真的是把脉预测生男生女 的吗?这种方法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凭脉象可知道是否生男生女吗

  一、何谓探脉鉴性别

  在了解中医把脉在生男生女预测 方面的具体做法前,先看看什么是 脉象。脉象是中医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用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当我们患了某种疾病,我们的脉象经常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因此,脉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医把脉看生男生女要诊断脉象。当中医给你把脉诊断时,医生会用他的食指、中指、无名指 这三指的指腹,触按你的碗部桡动脉脉搏,用不同的指力给你诊脉。总体上说,女性的脉象在一般情况下稍弱于男子。现代医学 研究也证明,脉象与心输出量有关,男女心输出量不同,因此,脉象也就有差异。女性怀孕期间的脉象大多在孕6周左右出现,脉象变为滑而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

  小编建议

  传统上,中医把脉是可以判断你是否已经怀孕。你在怀孕后 出现的滑脉,是中医检查你是否怀孕 的重要依据之一。清朝阎纯玺所着的《胎产心法》指出:“凡妇人怀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怀孕后的女性脉象大多表现为滑象,但反过来,如果诊出来有滑脉,却不一定就是怀孕了。因为当你饱餐一顿后,你的脉象多呈滑象;当你体内有湿的时候,你的脉象也表现出滑象。

  二、生男生女的脉象是怎样的

  按照中医学说,孕期作为特殊时期 ,脉象会变得与平时不同。据说,《内经》、《脉经》都有对胎儿性别 脉象辨别的记载。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从把脉中判断宝宝的性别 ?

  其实,通过把脉来分辨生男生女的说法,即“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由来已久。也就是说,如果准妈妈的左脉比右脉跳得稳而有力,说明怀男孩 的可能性大;反之,怀女孩的可能性大;如果两边脉象的力度和快慢一样,则双胞胎 的可能性大一些。

  小编建议

  虽然这种中医把脉预测生男生女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多年,但至今既没有发现任何科学依据 ,也没有相关的统计学结果,所以,准妈妈 不应将此作为生男生女预测的百分百依据。准妈妈的脉象,应与她诊脉时因环境、饮食、心情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脏腑气血运行状况有关。

  三、脉象判性别靠谱吗

  对于这种方法,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

  认同

  “男左女右”成为最盛行的说法,即妈妈肚子里怀的是男孩子 ,左手的脉象就比右手快一点有力一点,反之亦然。而且,脉象是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生理状况 的。

  不认同

  他们认为,单从滑脉来确定怀孕与否 本来就是片面的,何况以左脉或右脉滑来确定生男生女,更是没有临床依据的。因此,从脉象分辨生男生女,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所谓通过准妈妈的脉象分辨生男生女,往往更多地是利用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也有不少人认为,“男左女右”不过是我们传统文化 的一种礼数和规矩,这种理论缺乏依据。此外,还有人认为,不同人生理状况不同,有人用右手劳动与写字,有人则以左手为主,脉象会存在左右手自然差别,所以脉象来确定男胎女胎缺乏科学性。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借助现代医学设备,仅凭主观猜测生男生女,反正非男即女,那猜对的概率充其量各占50%。此外,还有诸如酸儿辣女 、以“清宫表”测算生男生女之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因为医学上的原因,需要提前了解宝宝 的性别,医生会为你安排相关检查的。

  小编总结:不管靠不靠谱 ,其实生男生女由不得自己,怀胎十月 ,无论男女都是心头肉,都是一家之宝。我们能做的,是感谢上天赐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的宝宝,然后尽心尽职尽责的把他抚养长大。

 


男女脉象不同吗?诊脉能知道这个人是男是女吗?

脉象反映的是体质,而男女体质一般情况下是有区别的,男的相对比较壮实,所以相对女的脉象一般会洪大一点。但是体质也有个体差异的,要想由脉象辨男女,个人觉得是极其困难的,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高人!呵呵
提问者评价
这样啊,我还以为真的能不体检就知道呢,谢谢,呵呵

脉象

  词语名称: 脉象 词语解释: 1.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www.budianjie.comtrue/taierfy/396636.htmlTechArticle脉象是中医至关重要的诊断依据 ,而我们在电视剧 《神医喜来乐》中,就听过“左脉滑是男,右脉滑是女”的说法。中医真的是把脉预测 生男生女 的吗?这种方法准吗? 下面,我们...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