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的历史

  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胃肠炎、其它传染和感染性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刮痧疗法的历史有多久?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刮痧疗法施术部位是人体的体表,属经络中的皮部。

皮部是皮肤按经络系统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络脉是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是“面”的划分。所以针刺主要在“点”,刮痧主要在“面”。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素问·皮部论》论述了十二’脏的病变传变次序和规律。

内在的病变也可在皮部有所表现,可以通过对皮部变化的诊察来判断内生的疾病。《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指出观察皮部色泽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脏腑经络病变还在体表皮部反映以下改变:触摸皮肤而有温、凉、润滑、厚薄、粗细、坚柔、凹凸、如筋、如索、如结、如珠、如黍米、如小锤、如横木;患者自我感觉皮部的情况(可从问诊中获得)可有皮部酸、麻、胀、痛、木、沉、紧、坚、温、凉、冒凉气、有热流感、如有蚁行、如蠕动、气行如电流、如水流等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对皮部视诊、触诊和问诊来了解疾病之所在,而刮痧的施术部位则在经络之皮部。其实穴位不仅是一个点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立体的部位,正规穴位在健康时和疾病时其体表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即是变动的,但这种变动很少会离开该经相应的皮部范围。而阿是穴更是在皮部的敏感压痛点,随病变化而不固定。

在皮部进行刮痧,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刮痧施治的穴位不止一个两个,有时甚至几十个穴位,如在背部进行刮痧,即使穴位变动也不离其中,这是刮痧治病效果不错的道理。

www.budianjie.comtrue/zhongyibaguan/214758.htmlTechArticle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