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中医治疗的惯用手法,而且是很传统的手法,穴位贴敷的治疗效果很明显,疗效很不错,下面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穴位贴敷疗法。

  一、 基本操作方法

  (一) 辨证选穴用药

  1. 腧穴选择及配伍:

  (1) 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 选择阿是穴贴药 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

  (3) 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 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

  (4) 取穴施治 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5) 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 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3)辨证加药的穴位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经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症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物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 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 敷脐疗法 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 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当有一些不太好治疗的疾病时,很多人会选择中医,而中医则会选择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所以大家不妨试试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练习题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它属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
  腧穴选择及配伍:
  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选择阿是穴贴药 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
  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 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
  取穴施治 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
  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3)辨证加药的穴位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经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症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物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敷脐疗法 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了

请帮忙,中医什么是指拨疗法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请帮忙,中医什么是指拨疗法:

指拨疗法是依照“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的原则,在穴位上进行手指平推和拨法(简称指拨法)以治疗伤痛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指拨疗法 基本内容

基本手法



1.拇指平推法:这是指拨法的主要手法。用拇指指腹紧按住已转为不疼痛的原“痛点”,用轻柔、均匀的指力,作以向外、向下方向为主的平行推动法。主要适用于以因痉挛为主的疼痛。



2.扣拨法:以拇指或食指在一定部位上,用轻柔、均匀指力,按一定方向做如扣手枪板机状的动作,如以食指在颈部“颈臂穴”作向外、向下方向之扣拨,以治疗“手麻”。以拇指用稍重指力在腰臀部作“十”字状滑动扣拨,以治疗位置较深的腰腿痛等。



“操作方法”



指拨推拿的基本特点是“以痛为腧,不痛用力”。施术时,先嘱病人指明痛点的所在部位,医生一手用手指指腹按住痛点,另一手握住病人肢体作拔伸、旋转等活动,或嘱病人作弯腰、抬腿、踏步等动作;直至痛处由疼痛转变为按压不痛或稍觉疼痛时,医生用按住原痛点的手指指腹向下、向外轻柔地平推及扣拨数下;然后再嘱病人稍为活动一下,以找出新的疼痛点,再按照前法继续施术。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疼痛及活动障碍消失或显着减轻时为止。最后,在原痛点处贴敷胶布或膏药,或用绷带作软固定。


指拨疗法 适应证

指拨疗法适用于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肩背酸痛、腕指腱鞘炎、扭伤挫伤、手指麻木、颞下颌关节痛、风湿痹痛等。



一、落枕



患者正坐,医者站于其背后。嘱患者缓慢转动头颈,至疼痛明显时,医生拇指按于患者颈部“痛点”,将患者头部作上下仰俯活动,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再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平推数下后,嘱患者头部转回原位,然后再嘱患者缓慢转动头颈,找出新的“痛点”,以上法作拇指平推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痛点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止。



术后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原疼痛部位可用一小块橡皮膏布固定,切忌用外力随意按捺患侧颈部。



二、肩关节周围炎



患者取立位,医者站在患侧一方,嘱患者上臂作上举、后弯、外展或外旋等动作,找出明显痛点后,即保持此体位不动。医者以拇指按住其“痛点”,将患肢适当转动:上举疼痛者,即于上举疼痛时将患肢作内旋或外旋;外旋疼痛者,于疼痛体位作内旋;后弯疼痛者,即于疼痛之体位旋转患肢,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施以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手法。然后嘱患者复原,重复上述动作,找出新“痛点”,再按上法予以推拿,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止。



术后嘱患者减少肩部活动,并忌以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三、腕踝关节扭伤



腕关节扭伤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医者站其对面;踝关节扭伤者取坐位,医者坐其对面。嘱患者作腕或踝关节活动,至最痛时保持体位不动。然后医者以一手之拇指按压住腕、踝关节的“痛点”,另一手则捏住患者的手指或手掌、脚趾或脚掌作顺势拔伸:若“痛点”疼痛缓解,即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若疼痛虽减而未除,则可再辅以适度的腕或踝关节内旋或外旋,使“痛点”转为“不痛点”后,再施以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手法。平推数下后,瞩患者再作腕、踝关节活动,找出新的“痛点”,再按上法治疗。如疼痛消失,则在顺势拔伸后,用橡皮膏固定原痛处。切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处。



四、腰痛



患者取立位,医者站其背后。嘱患者作腰部前俯、后仰、侧弯等动作直至出现疼痛后,即保持此体位不动。医者以拇指按住痛点,并嘱患者于此体位作相反方向的运动,或施以缓慢的旋转。例如,前俯疼痛者可在按住“痛点”后,嘱略向后仰或再加腰部侧弯或斜旋;如后仰有“痛点”者,可在按住“痛点”后,瞩略向前俯或再加腰部侧弯或斜旋;如腰部向右侧弯有“痛点”者,可在按住“痛点”后,瞩作腰部向左侧弯或斜旋;等等。总之,务必使“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在“痛点”转化为“不痛点”后,根据不同部位予以指拨。如痛点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第2侧线外侧者,常可向外、向下作拇指平推法。如痛点位于腰背部华佗夹脊穴一线,即相当于竖脊肌、骶髂韧带处有明显压痛者,常可先作向内、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指平推法,减轻或解除疼痛后,再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如痛点固定于骶髂关节处,其位置较深者,常须用稍重指力,向深部作拇指或食指扣拨法。如疼痛依然如故时,则可进一步配合抬腿踏步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向关节深部作拇指“十”字状扣拨滑动,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减轻或解除疼痛为止。慢性外伤性腰痛以及有近骨处固定痛点的患者,运用指拨推拿法治疗,更加要有耐心,要反复进行,往往可在指下获得“撕帛感”,腰痛即可减轻,甚至于完全消除。在作指拨推拿术后,要嘱病人减少腰部活动,并切忌随意用外力按捺原痛处。一般可在局部加贴膏药以固定患处,减少其活动度。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痛点转移现象是指拨推拿疗法的重要观察指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转移的痛点,因势利导,进行治疗。



2.指拨推拿后进行适当固定,要嘱患者减少局部活动,并切忌再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点处。



“按语”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外力损伤、用力或体位不当、过度疲劳、感受寒湿等因素,而使经络不通、气血瘀滞,常引起肢体酸痛麻木等症,以致关节活动受限,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状。通过以痛为腧,局部指拨推拿,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不痛用力”的指拨法是在“以痛为腧”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在痛点转变成不痛时才进行平推扣拨。因此,要求医者善于抓住这个时机,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指拨疗法

www.budianjie.comtrue/zhongyigaoyao/219662.htmlTechArticle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中医治疗的惯用手法,而且是很传统的手法,穴位贴敷的治疗效果很明显,疗效很不错,下面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穴位贴敷疗法。...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