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药浴

在瑶族,家家都有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族人十分重视洗澡,无论严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须入“庞桶”内浸泡,既洗涤刀耕火种时沾染的炭灰泥迹,又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便于入睡。药浴时,根据不同对象、季节或疾病选择药物,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又能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产后药浴,在瑶族被称为“月里药浴”,是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的重要手段,洗过“月里药浴”的妇女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药浴操作非常简单。药浴开始,洗浴者坐在木桶边,用热气进行一番熏蒸,待水温适当时,全身泡进桶内,让药水渗入身体。每天劳作后首要事情就是洗药浴,药浴完毕,身轻气爽,一天的劳顿和浊气尽除。药浴不但能防止发痴、感伤风寒、风湿等病,跌打损伤、肌肤肿痛、皮肤病等,经过三五日的药浴,亦可消除或减轻病痛,药浴使毛孔顿开,能舒筋活络、驱风除寒、健体强身。   从江造就了瑶浴,瑶药离不开从江。具有独特地理气候的月亮山区,给各种生物的生长、各种植物的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上,由于瑶族多居于深山密林之中,缺少医药,为了生存,采用月亮山中野生中草药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身体,由此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卫生保健文化。瑶族药浴就是其最主要的医疗保健方式。从江——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县,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云雾缭绕的群山深谷,这里生活着瑶族分支——板瑶。《从江县志》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工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菁,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多。” 千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为了生存,抵御病毒的入侵,形成了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习俗,瑶族药浴就是——板瑶千万年来与山草滕木朝夕相处,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应用而形成的千年古方。     常药浴可以防治百病,特别是风湿、妇科和皮肤,伤风感冒;无病者药浴亦可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滋润皮肤,促进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疲力,增强人体肌能;瑶药浴对妇女等和儿童的作用则更为神奇,在瑶寨,婴儿落地就洗瑶浴,帮助婴儿提高免疫力,在瑶药的沐浴中,孩子极少有伤风感冒、皮肤骚痒、惊厥等儿童常见病,而产妇则在分娩几小时后即洗药浴,以防各种病毒的入侵,迅速恢复妇女的生理肌能,三天后即可下地劳动。这里的妇女几乎没有妇科病,肤色红润、细腻,这里长寿者甚多。据初步统计瑶药方有188种,主治47类疾病,瑶药是最主要的祖传古方。

瑶族药浴是什么草药

这个就太多了,对症下药的原则
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

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

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

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

www.budianjie.comtrue/zhongyiyaoyu/132922.htmlTechArticle在瑶族,家家都有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族人十分重视洗澡,无论严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须入庞桶内浸泡,既洗涤...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