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注意事项及意外预防

  1、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淤血现象,或有时局部出现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淤斑;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淤斑;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若局部没有淤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准。拔罐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若感觉紧、痛较明显或灼热,应及时取下罐重拔;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

  2、晕罐   原因:由于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疲劳、饥饿,或因体位不适,或医者操作不当,手法过重等因素造成。

现象  患者在 拔罐过程,突然感觉心慌、头晕目眩,或恶心欲吐,出冷汗,面色苍白,脉象微弱;严重者出现肢体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

处理   立即停止 拔罐,将已经 拔上罐取下,令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喝点温开水或热水, 即可恢复。重者以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如仍不缓解时,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3、拔罐时应保持室内、温度适中。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保暖,对暴露皮肤的患者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4、注意清洁消毒。施术者双手、患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常规消毒,拔罐用具必须常规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5、拔罐前有毛发的部位应剃去毛发。在拔罐过程中,罐具适中,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数目较多,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要掌握手法轻重,走罐时蘸植物油或润滑剂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6、拔罐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皮肤情况,结合季节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留罐时间,病情轻,皮肤较嫩,夏季炎热之时,留罐时间应稍短;若病情较重,皮肤粗糙,冬季寒冷之时,留罐时间相对应稍长。老年人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留罐时间宜少宜短,否则难以承受。

7、拔罐后出现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细针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上防腐生肌药即可。

8、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抽搐、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心脏和大血管分布部位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发病部位禁用拔罐,以免加重患处水肿而加重病情。

9、一般拔罐后,短时间之内不宜洗澡。

10.若病情需要,可配合使用其他疗法,如针炙、推拿、药物等,以增强疗效。


拔罐治疗时有哪些注意的事项?

(l)严格掌握禁忌证: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血友病、紫癫、咯血、白血病、高效、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性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或吸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变、皮肤病、皮肤破损,或有外伤骨折,或孕妇腰能部和腹部等均禁用拔罐疗法。
(2)拉罐疗法对降低空腹血糖有明显效果,治疗时要防止皮肤烫伤或破溃,杜绝感染。治疗期间还要按规定进食,限制饮食,多食蔬菜、豆制品及蛋白质、脂肪类食物。
(3)须保暖避风,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拔罐的基本要求是稳、准、快,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的时机和速度、罐具大小和深度、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在火力旺时 扣罐、扣罐快、罐具深而大、罐内温度高,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吸拔刀不足则重新拔,吸技力过大可重新拔或按照起罐法稍微放进一些空气。
(4)对易发生意外的患者取卧位和使用小罐:对初次拔罐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5)注意询问、观察,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处理。拔罐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嗜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若感觉紧、痛较明显或灼热,应及时取下,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患者有晕罐征兆,出现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手卧,取头低脚高位。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如血压下降过低、呼吸困难等),可用卧龙散或通关散少许吹入耳中,取嚏数次后,一般可恢复,也可针刺百会、人中、少商、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
(资料来自广州好轻松真空拔罐器)
提问者评价
谢谢

www.budianjie.comtrue/zhongyizhenjiu/331413.htmlTechArticle1、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淤血现象,或有时局部出现瘙痒,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淤斑;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淤斑;...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