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茶,余甘子茶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

  原料:余甘子10g、绿茶3g、冰糖12g。

  用法: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用:化痰止咳,生津,解毒。

余甘子

  食药价值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橄榄子(四川),滇橄榄(云南),青果等。《唐本草》称之为庵摩勒,余甘,《南方草木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 ,在《藏药标准》所载的 290 种藏药成药中,含余甘子的有 72 种,占总数的25%,卫生部药品标准1995年版藏药标准所载200 种成药中,有 59 种含余甘子,占29%,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

  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乏症。在藏药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压病等。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

  果实(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千烦渴,耳痛,维生素丙缺乏症。根 (油柑根):辛,寒。有毒。消食,利水,化痰,杀虫。用于高血压症,胃痛,泄泻,瘰疬。 叶(油柑叶):辛. ,平。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 树皮(油柑木皮):甘、酸,寒。杀菌祛腐,止血。用于口疮,疗疮,痔疮,阴囊湿疹,外伤出血。树枝的虫瘿(油柑虫节):用于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


余甘子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yuganzi
余甘子
fruit of emblic leafflower


   藏族常用药。别名油甘子、牛甘子、滇橄榄。初载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原名庵摩勒(梵文译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的干燥果实。文献记载鲜果初食时味酸涩,后转微甜,故名。
 产地和性状 余甘子为亚热带和热带植物,多生于山坡及灌木丛中。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台湾等地较常见,主产地是云南。马来西亚、印度、 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菲律宾及泰国也有分布。现世界各大洲均有引种栽培。余甘子药材呈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皱纹,果梗长约1.2~2厘米,或已脱落。中果皮厚1~4毫米,质硬而脆。内果皮为黄白色的核,质坚硬,3室,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燥后可裂成6瓣,每室有种子2粒。种子近三棱形,棕色(见图[余甘子原植物图]余甘子原植物图)。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甘、酸、涩,性凉。归肺、胃经。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及消食健胃的功能。适用于血热血瘀,肝胆病,高血压症,高山多血症;肺热阴虚,咳嗽咽痛,或燥热伤肺,上气咳嗽,口干烦渴;消化不良,腹痛;现亦用以治疗坏血病和防治流行性感冒。古代认为本品久服尚有补益、强气、延年之功,并可解金石药毒;鲜果汁和油涂头,能去风痒,生发。
 成分和药理 余甘子果实富含维生素C,含量约1.0~1.8%;未成熟果实含鞣质30~35%, 干果亦达14%。鞣质中分离得到诃子酸、诃黎勒酸、鞣云实素、原诃子酸等。另含余甘子酸、余甘子酚、粘酸及胡萝卜素等。药理实验证明,余甘子醇提取物能有效地增加心肌糖原水平,血清脂肪酸也产生明显变化。果肉的80%醇提取物,在试管及活体组织中具若干肾上腺素样的药理作用,又有解痉作用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弱抑制作用。鲜果水浸膏和干果水煎剂,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抑菌作用,显著大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应用 本品一般与其他药配伍入丸、散剂中应用。藏医常将其与诃子、毛诃子同用,合称三果。治多血症、高血压症、肝胆疼痛的二十六味余甘子丸,治热性水肿、尿少、口渴、气喘的六味余甘子汤散,均以本品为主药。煎服量3~9克。
                 吴贻谷

www.budianjie.comtrue/zhongyiyaocha/236691.htmlTechArticle原料 :余甘子10g、绿茶3g、冰糖12g。 用法 :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用: 化痰止咳,生津,解毒。 食药价值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