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和常规抑郁的症状是什么

  常规抑郁症和产后抑郁同属于抑郁症,但两者又有不同,产后抑郁和常规抑郁有哪些表现?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分娩后,准妈妈的激素分泌水平发生快速变化,此时的抑郁症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更有趣的是,这时的准爸爸体内的激素分泌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照顾新生儿的时候,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而导致产后抑郁症最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婚姻问题,生活问题,以及孩子出生之前和之后的角色变化。

  那么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和体征有哪些?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开始于宝宝出生后的四个星期内,并包括以下内容:

  1、感情上出现极度悲伤,总感觉空虚,或频繁的哭泣。

  2、烦躁不安或处于长时间愤怒状态

  3、不喜欢参加一些让人快乐的活动,也不怎么与家人交流。

  4、总感觉疲倦,但又休息不好,睡眠质量较差。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

  5、对宝宝不怎么理睬,缺乏关注。

  6、会有自杀倾向或做出一些伤害宝宝的事情

  常规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

  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如不耐烦、为一点小事发怒)。典型的抑郁心境还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

  患者本人可能会反馈大脑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付;患者不仅开始自我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纠结与自己一些小的过失,认为自己犯了大错,即将受到惩罚)、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很多患者没有节食时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些患者的情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突出的会表现为各种身体的不适,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但内科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br>
本文章来自小鱼健康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小鱼健康网www.budianjie.com

产后抑郁的症状是什么?如何判定患上产后抑郁?

 情绪极为负面思维动作言语迟缓等为您推荐山东中医大二院失眠抑郁科是国家公立三甲医院,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该科为国家重点神经外科研究中心,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唯一的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山东中医大二院失眠抑郁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研发出EFG脑神经递质再生疗法,该疗法自临床应用以来,临床效果显著,疗程短,标本兼治,受到了广大抑郁患者的一致好评。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


  是介于产妇郁闷和产后精神病之间的一种产后精神障碍。其发生原因与遗传因素、体内内分泌变化及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家庭和环境因素有关。发生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偏大、既往有情绪异常史或精神障碍、孕期发生不良生活事件、孕产期得不到周围人及家人的帮助、不良产史、孕期出现躯体症状或孕产期保健质量差等。发病率报道不一致,为5%~30%。产后抑郁常发生在产后3周内或其后,其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状相同,但症状常涉及婴儿、丈夫及家庭。主要表现为伤心落泪、内疚、焦虑、易怒、失眠,还可表现为精神压抑、无助感、沮丧、兴趣减低、悲观失望、自责自罪,甚至有自杀企图和他杀念头。2/3的患者可于1年内自行缓解,但1/3患者可遗留后遗症状。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产前宣教应包括预防产后抑郁内容,尤其注重对孕妇特别对高危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产时产后使产妇能够得到丈夫,家庭和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减轻产妇生活中的应激压力。症状轻者可采用心理治疗,症状重者可服用抗抑郁药。

www.budianjie.comtrue/chanhouhf/361452.htmlTechArticle常规抑郁症和产后抑郁同属于抑郁症,但两者又有不同,产后抑郁和常规抑郁有哪些表现?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分娩后,准妈妈的激素分泌水平发生快速变化,此时的抑郁症是由生物因素...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