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帮产妇调理产后6大不适

  很多妈妈生完孩子 后,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适,如头晕、体虚、腹痛、便秘、恶露不尽 等,如果你担心吃西药会影响母乳,那么何不试试看药膳、按摩等中医调理 手法呢?说不定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1、体虚

  体虚是产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 。分娩时 失血过多、用力、疼痛、创伤,都会导致新妈妈 气、血、津液的耗损,就算平时体质再好也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

  调理法:服用药膳

  中药膳食可以帮助新妈妈的身体尽快恢复,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选用党参、黄芪、当归、麦冬、枸杞、山药、桂圆、核桃仁 、黑芝麻 、莲子等煮粥或煲汤喝。

  2、眩晕

  分娩时新妈妈用力伤气和失血过多,使血液不能送达脑部而感到头晕目眩,有时还会伴有食欲不振 、恶心、发冷、头痛等症状。一般在产后几天内,随着气血逐渐恢复会慢慢好转,不过有时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调理法:黄芪羊肉

  可以服用乌鸡白凤丸 ,也可在家采用食补,如取羊肉500g洗净切片,黄芪50g、当归50g、大枣10个、生姜1块,用慢火炖烂,吃肉喝汤

  TIP:新妈妈产后 起来活动时需要有人陪护,并尽量放慢动作以免晕倒摔伤。

  3、多汗

  由于产后需要排出体内积存的大量水分,所以新妈妈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感觉到口干舌燥,或者超过一周仍然汗出不止,说明是气虚不能固表。

  调理法:小麦羊肚汤

  可以服用玉屏风散(丸),也可以服用浮小麦羊肚汤,即取浮小麦50g用纱布包好,羊肚200g切片,加水后放在一起煮熟,喝汤吃肚片,会起到一定效果。

  4、乳房肿痛

  很多新妈妈都会遭遇急性乳腺炎 。表现为乳房胀痛 、乳汁结块排乳不畅、发烧和怕冷。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就会继续发展成乳房脓肿 ,最后脓肿破口流出脓液。

  调理法:外敷+药粥

  可用油木梳背部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刮摩;也可外用如意金黄散和米醋调开涂抹乳房,随干随换;或把仙人掌去刺后捣成泥外敷,一天敷2—3次;也可以服用中药粥,方法是蒲公英60g、金银花30g先煎汤,再下粳米100—150g在汤中熬成粥,不拘时喝。

  Tip:早期症状 不重时妈妈可以坚持喂奶,但如果乳房红肿疼痛症状加重,甚至形成脓肿则应停止喂奶,立刻就医。

  5、便秘和痔疮

  产后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便秘,引起痔疮。加上分娩时会阴伤口 的疼痛,很多妈妈一想到排便就会有一种恐惧感 ,也促使便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调理法:中成药 +药膳

  可以服麻仁润肠丸等润肠类中成药,还可以选择药膳,如取核桃仁5个捣烂;桃仁20g去皮捣烂;黑芝麻20g炒熟研烂;蜂蜜50ml(找到两样以上即可,配齐更好),与适量粳米煮粥,早晚喝。

  6.小便不利

  产后气虚 ,导致新妈妈排尿功能障碍,发生排尿困难 ,或小便次数增多,或排尿不能自行控制。

  调理法:

  新妈妈可以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外阴,对小腹施以按摩,并点按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如果症状几天后没有缓解,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益气利尿的中药,或服用补中益气 丸,也有一定的效果。


红糖

红糖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甘蔗的茎经压榨取汁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异名:沙糖、赤沙糖、紫沙糖、片黄糖。有丰富的糖份、矿物质及甘醇酸,
  常常有人好奇,现在当红的日本「黑糖」与我们传统所说的红糖究竟是不是同样的东西?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红糖与现在流行的各种黑糖都是以相同方法制作出来的糖,在营养与食用功效上也相同,所以可说是同样的东西。
  两者之间颜色的深浅是因受到熬煮糖浆的时间长短所影响,黑糖的熬煮时间较长,糖浆经浓缩后做出来的糖砖呈现出近黑色之外观。至于两者间形态粗细的差异则是因为再加工的方式不同导致,所以常见有切割成不同大小的糖砖或是研磨成粉状的糖粉。
  不论是红糖、黄糖、白糖、冰糖,起初的提炼作法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会成为不同颜色、型态的糖,原因在于最后精制与脱色的程度不同。精制的程度越高颜色越白、纯度越高,但是甜度却不会因为纯度高而增加。
  这几种糖中甜度较高的是红糖与黄糖。红糖的成分所含物质丰富,除了甜味外,还具有独树一格的特殊风味,适合运用在作法简单的料理上,才不会使味道太过复杂而弄巧成拙,例如用来制作红豆汤、红糖糕、红茶、咖啡甜味皆醇厚独到。黄糖的风味与甜味居于中间,因此最常用来烹调一般的菜肴。白糖与冰糖甜度较低,但因为甜味的纯度高,可用来调制饮料或制作西点不会影响其他材料的原味,且具有使糕点质地蓬松的效用。
  红糖的种种特殊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天然成分。据香港赛特皮肤研究中心的皮肤医学专家们20年来的潜心钻研,发现红糖中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对肌肤的健康、营养有着独到的功效:
  1.红糖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果糖等多种单糖和多糖类能量物质,可加速皮肤细胞的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
  2.红糖中含有的叶酸、微量物质等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的成分,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扩充血容量,提高局部皮肤的营养、氧气、水分供应。
  3.红糖中含有的部分维他命和电解质成分,可通过调节组织间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平衡细胞内环境的水液代谢,排除细胞代谢产物,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清洁。
  4.红糖中含有的多种维他命和抗氧化物质,能抵抗自由基,重建和保护细胞基础结构,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5.红糖中含有的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表皮、真皮的纤维结构和锁水能力,强化皮肤组织结构和皮肤弹性,同时补充皮肤营养,促进细胞再生。
  6.红糖中含有的某些天然酸类和色素调节物质,可有效调节各种色素代谢过程,平衡皮肤内色素分泌数量和色素分布情况,减少局部色素的异常堆积。
[编辑本段]营养成分
  甘蔗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柠檬酸等,这些氨基酸都是合成人体蛋白质、支援新陈代谢、参与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对促进健康有绝对的正面效用。未经过精炼的红糖保留了较多甘蔗的营养成分,也更加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能快速补充体力、增加活力,所以又被称为「东方的巧克力」,其中不仅含有可提供热能的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各种元素。 据分析,每100克的红糖含钙90毫克,是白糖的3倍;含铁4毫克,为白糖的3倍。
[编辑本段]保健红糖
  保健红糖简介
  在传统红糖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从而成为具有保健性质的红糖,是红糖发展的新趋势。这类产品最早出现在日本,比较常见的是添加人参、三七等中草药,通过与红糖的合理配伍,增加红糖的保健功效,成为新一代保健红糖。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也兴起了保健红糖热,但由于我国对食品行业的法律限制较为严格,普通中草药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里面的,只能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食品物品名单规定的内容添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健红糖的发展。
  保健红糖的品种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保健红糖品种主要有“姜汁红糖”(主要添加生姜(姜粉、姜汁,有时也适当配伍葱白))、“益母红糖”(主要添加红枣、胡椒(益母草作为中草药,按国家规定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的,因而益母红糖并不含有益母草成份))“”“产妇红糖”(主要添加阿胶、胡椒)、“阿胶红糖”(主要添加阿胶成份)、“玫瑰红糖”(主要添加玫瑰成份)等。
  保健红糖的生产
  保健红糖作为一种新型红糖,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采用二种制作工艺(1)现代工业制作方式一:用红糖和辅料(不同的保健红糖会添加不同的辅料,比如姜粉、葱白粉、胡椒粉、枣粉、阿胶粉、玫瑰粉等)按一定比例进行物理混合而成(由于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因此食用时最好再用锅熬一下效果更佳),由于制作方式简单,设备投入较小,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厂家都采用这种生产方式;(2)现代工业制作方式二:在红糖熬制过程中直接添加辅料,和红糖一起经高温(一般可达125度左右)熬制而成,由于这种方式工艺复杂,设备投资较高,因而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例如上海浦仕联(品牌为“沪生堂”))采用这种方式生产。
  保健红糖的法规
  为规范保健红糖的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卫生,稳定和提高保健红糖产品的总体质量,我国将首次制定“保健红糖”的行业标准。该标准由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中心负责组织编制,将填补国内功能性营养糖的空白。
  该标准将对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健红糖”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等提出统一的质量要求。标准制定工作计划于2009年完成。
  保健红糖的适合人群
  品名:姜汁红糖 功效:袪寒暖胃、缓解腹痛 适合人群:适合除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群
  品名:益母红糖 功效:补血益气,缓解腹痛 适合人群:成年女性(初潮来临后的女孩子即可以饮用)
  品名:产妇红糖 功效:缓解产后腹痛,促进恶露排出 适合人群:产妇
  品名:玫瑰红糖 功效:和血行血,理气解郁 适合人群:成年女性(包括少女)
  品名:阿胶红糖 功效:和血滋阴,除风润燥 适合人群:适合除儿童及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群
[编辑本段]保健功效
  不起眼的传统红糖随著健康观念的提升,摆脱了以往的老旧形象成为市场上流行的抢手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于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中医认为,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
  红糖的好处在于「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温补。红糖所含有的葡萄糖释放能量快,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快速的补充体力。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孩童,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受寒腹痛、月经来时易感冒的人,也可用红糖姜汤祛寒。对老年体弱,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红糖亦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作用,老人适量吃些红糖还能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
  美容效果
  红糖在日本之所以会红透半边天,除了养生功效外,更因为红糖中含有一种「糖蜜」成分,具有强力的解毒功效,能将过量的黑色素从真皮层中导出,并通过淋巴组织排出体外。除此之外,也蕴含了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氨基酸、葡萄糖等成分,对细胞具有强效抗氧化及修护的作用,能使皮下细胞在排除黑色素后迅速生长,更彻底达到预防黑色素生成、持续美白的效果。这些美容与养生的功效,让红糖一跃成为追求美丽与健康的消费者津津乐道、争相购买的新宠。
  红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他命、氨基酸,它不仅可使皮肤光滑魅力,还可促进日晒皮肤的新陈代谢。将300克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少量矿泉水,文火煮成黑糊状,待凉后装入瓶内,涂抹脸部,5~10钟后用温水洗净。当然,红糖不止可以单独发挥功效,还可以和其他物质合做:
  红枣木耳汤:黑木耳50克,红枣10个,红糖100克煎服,每日2次。经常服用,有效除黑眼圈作用。
  红枣菊花粥:红枣50克、黑米100克、菊花15克,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常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驻颜美容的作用。
  生姜红糖茶:生姜15克、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之,能有效缓解寒淤血淤型女性的痛经痛苦。
  红糖药豆汤:药赤小豆30克,丹参12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加入红糖,吃豆喝汤,坚持一段时间,可使肤色滋润。
  燕窝蜜枣汤:燕窝25克、蜜枣15克、红糖适量,将燕窝用清水泡开除去杂质,然后与蜜枣(去核)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蜜枣烂熟,再加入红糖食用。此方有养颜和去除皱纹之功效,使肤色光泽滋润。
  增白面膜:红糖30克,鲜牛奶(奶粉)适量。将红糖用热水融化,加入鲜牛奶或者是奶粉后充分搅拌以后,以敷在面部不流淌为度,30分钟以后用清水洗净。每天一次,连续3个月左右可以使导致皮肤黑暗的黑色素减轻很多。
  滋润茶:绿茶2克,红糖30克,沸水冲泡后,加盖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一剂,会让皮肤变得干净透亮,粗糙的皮肤也会回复光泽。
  滋润面膜:茶叶所含的营养成分甚多,经常饮茶的人,皮肤显得滋润好看。将红茶和红糖各两汤匙,加水煲煎,以面粉打基底调匀敷面,15分钟后用湿毛巾擦净脸部,每月涂敷一次,一个月后使容颜滋润白皙。
  保健配方:
  枣茶:红枣10枚,加水煮烂,放入红糖,兑入红茶水后一次服下,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尤宜于婴幼儿和中老年服用。
  浓茶红糖饮:茶叶、红糖各适量。煮浓茶一碗,去渣,放红糖溶化后饮。每日一次。功能清热、调经。主治月经先期量多。
  山楂红糖饮: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非妊娠者多服几次,经血亦可自下。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妇女经期紊乱。
  利用红糖作料理
  即便红糖具有诸多养生功效,本质仍是糖,在制作料理时依然跳不开调味的角色。红糖的甜度高、风味独特且具有增加色泽的作用,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姜汤、红糖糕这类深色的茶汤或糕点,不但可以增加香气,使料理色泽更加红润诱人,更能同时增添营养与健康。
  有许多注重养生的家庭已经开始以红糖取代黄糖或白糖应用在一般烹调上,替代使用时要注意不可完全取代白糖或黄糖的份量来调味,因为白糖与黄糖甜度比红糖低,如果添加相同份量的红糖,做出来的味道会过甜,菜色也会过深,应适量减少份量再斟酌菜色添加。
  保健养生红糖水
  将红糖煮成红糖水喝比直接吃更容易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且更加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暖胃的功效,红糖水是早期最常见又实用的红糖养生饮品。孕妇产后失血多,体力和能量消耗大,在产后的7~10天中若喝一些红糖水,能补充能量、增加血容量,有利于产后体力的恢复,且对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恶露的排出以及乳汁分泌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红糖水对妇女月经顺畅也有帮助,可让身体温暖,增加能量,活络气血,加快血液循环,月经也会排得较为顺畅。经后若感觉精神差,气色不好,可以在每天中餐前,喝一杯浓度约20%的红糖水。不适症状较重时则可在晚餐前再加饮一杯,持续一星期即可有效改善。
  除了饮用之外,红糖水也能用于外敷,同样具有排毒滋润的功效,老一辈的人大多经历过小孩子被蜜蜂蜇了,伤口又红又肿,疼痛难耐,此时父母会取少许浓度较高的红糖水涂抹于红肿处,一会儿疼痛就能减轻,红肿也会逐渐消退。秋冬季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瘙痒,也可用红糖水洗擦、清洁,可有效地减轻乾痒的感觉。
  红糖水也可以加入白木耳、枸杞、红枣或是红豆一起煮,有利水利尿的功效,月经期间则有助子宫废物排出,能缓解腹胀、腰紧症状;黑糖加桂圆、姜汁共煮,有补中补血效果;取番薯、红糖、姜汁一同煮,不仅具有养生功效更是一道别具风味的点心。
  吃红糖能延缓衰老
  红糖的种种特殊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天然成分。据香港赛特皮肤研究中心的皮肤医学专家们20年来的潜心钻研,发现红糖中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对肌肤的健康、营养有着独到的功效;
  1. 红糖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果糖等多种单糖和多糖类能量物质,可加速皮肤细胞的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
  2. 红糖中含有的叶酸、微量物质等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的成分,刺激机体的造血功能,扩充血容量,提高局部皮肤的营养、氧气、水分供应。
  3. 红糖中含有的部分维他命和电解质成分,可通过调节组织间某些物质浓度的高低,平衡细胞内环境的水液代谢,排除细胞代谢产物,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清洁。
  4. 红糖中含有的多种维他命和抗氧化物质,能抵抗自由基,重建和保护细胞基础结构,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5. 红糖中含有的氨基酸、纤维素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表皮、真皮的纤维结构和锁水能力,强化皮肤组织结构和皮肤弹性,同时补充皮肤营养,促进细胞再生。
  6. 红糖中含有的某些天然酸类和色素调节物质,可有效调节各种色素代谢过程,平衡皮肤内色素分泌数量和色素分布情况,减少局部色素的异常堆积。
  7. 中医认为妇女产后身体多淤,且八脉空虚,每致腹痛。凡偏淤者,医生常处以生化汤、失笑散或金铃子散,并嘱在药煎好后以红糖调服,目的在于利用红糖“通淤”或“排恶露”的作用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女子不可百日无糖”,指的就是红糖。据说有一女青年,因长期患病,身体瘦弱。她怀孕后担心自己承受不了,经采用中国传统的食疗方法,设计以温热补虚寒的“对症之食”:给她吃糯米酒酿卧鸡蛋以及加有红糖和芝麻的小米粥等食物,结果不仅产下了健康的婴儿,而且身体比产前还结实健康。
  8. 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相对而言,白糖虽味甘,然其色白,性平,故其补血的效果远不及红糖。因此家庭常备红糖并食之,平时应注意在饮食中加些红糖,可维持正常代谢功能,延缓衰老。
[编辑本段]义乌红糖的历史
  据义乌县志记载,义乌的种蔗制糖历史已有400余年了。
  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村人贾惟承首先从温州引进种蔗制糖之法,燕里村是义乌“甜蜜事业”的发源地。在清朝乾隆时期,义乌人就以红糖制成姜糖,换取鸡毛等形式,摇着拨浪鼓走四方闯市场。
  上世纪初,糖蔗区以佛堂、义亭为主,30年代开始逐渐扩大,遍布全县。种蔗制糖的最盛时期是民国35年(1946年),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居全省首位,成为省重点产糖区。每年冬至前后,大批的甘蔗成熟了,一眼望去真的是甘蔗林青纱帐。到处是糖蔗,村村镇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糖香。
  民国18年(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在西湖博览会上,就荣获特等奖,义乌青红糖从此名声大振,一直畅销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国外呢!
[编辑本段]适合人群
  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们一般认为,红糖适合月经不调和刚生了孩子的妇女吃。其实红糖更适合老人,特别是适合年老体弱、大病初愈的人吃。
  红糖通常是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一般是指甘蔗经榨汁,通过简易处理,经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赤砂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它们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老人对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逐渐减少,平时应注意在饮食中补充,以维持正常代谢功能,延缓衰老。据资料记载,1000克红糖含钙900毫克、铁100毫克,而钙、铁又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一位专家用原子荧
  光光谱仪测定,发现红糖含有十分丰富的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因此,以前的人常用红糖给产后的妇女补养身体,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每100克红糖含钙90毫克,含铁4毫克,还含有少量的核黄素及胡萝卜素。日本科研人员还从红糖中提取了一种叫做“糖蜜”的多糖,实验证明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对于抗衰老有明显的作用。
  老人在吃糖时,应多选择红糖。日本著名长寿县、红糖产地冲绳县的老人,就有每天喝一杯红糖水的习惯。
[编辑本段]农谚
  春 季
  “惊蛰未到打天雷,糖梗要抽蓬里剑”;“惊蛰回暖打天雷,糖梗开蓬育糖栽(糖苗)”。
  “谷雨断霜,好卖(买)糖梗秧”“谷雨过后麦抽头,套栽糖秧麦地头”。
  “栽糖先开垦,既要浅来又要深”。注:这是糖农对栽种糖梗的技术要求,大意是:栽种糖蔗苗,先挖一个碗口般大的洞,挖洞也叫开垦;要浅,就是不能将糖苗埋土过厚,以利糖苗分孽抽剑(芽);要深,就是应将糖苗栽入碗型的垦洞内,以避免施肥时肥水流失。
  夏 季
  “芒种夏至麦收净,糖梗地里忙出垦”。注:麦收后就得抓紧为糖苗除草、施肥。
  “入霉糖苗发剑(芽)秧,杂草与糖比快长,不除杂草剑不粗,下地除草怕肥刺”、“霉天糖梗地,头件怕肥刺”。
  “小暑大暑太阳狠,坨糖梗忙得汗淋淋,糖叶划破满脸痕,汗水一腌红庭庭,既痒又痛实难忍”;“坨糖地里高气温,容易将人痧气闷,一病三天不还魂,糖农的辛苦谁知情”。
  “糖梗地像口大粪缸,坨糖用料多不嫌”、“糖梗吃白豆,红糖节节流”、“垦里用一把,垦外要一担”。
  秋 季
  “糖梗入秋不要料,只要泥湿有水淌”、“秋旱糖梗水如油,要想糖梗就难怕大汗流”、“秋后高温天晴晒,脚踏江车注糖梗,脚板踏肿步难行,为的是糖梗有个收成”。
  “过了七月半,糖梗甜了二节半”、“八月毛雨赛,糖梗日长夜大来”。
  “寒露前后留糖种,霜降留种要冻红”。
  冬 季
  “有糖无糖,立冬绞糖”、“糖梗立冬开始收,糖农起冻落雪糖车铺里抖”、“赤搏糖梗冻最怕,冻过的糖梗红糖是斧头剖”;注:经过冰冻的糖梗,红糖质量很差,斧头剖,是一种无法制成细黄色的红糖,既黑又韧、味带苦的劣质块糖。
  “斧头剖,咬上口,粘掉牙;细砂糖,堆在桌上它会爬,吃在口中香又甜,不用牙齿也会烊”。注:糖农对红糖好坏的对比。
  “种糖有钱有划算,一年辛苦忘记完”、“种糖如种宝,有吃又有烧”。注:糖农卖糖后,一计算。经济效益要比种粮好,这时糖农就会将一年种糖的辛苦也忘掉,糖水煎糖,糖渣又是农妇烧饭的好柴草。因此农妇称:种糖如种宝。
  “花生配红糖,赛过头婚郎”。注:糖农用花生与红糖搭配食用,其味香美,比喻成像新婚夫妇度蜜月一样。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虽说产妇吃红糖好,但是一定要适量,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医学家早有认识。如《本草纲目》一书中,称红糖为沙糖,并分析:“沙糖性温,殊于庶浆,故不宜多食……”产妇运动少,多余的糖分易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吃红糖,中医认为阴虚内热者、消化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红糖。此外,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 。
  在红糖的储存中最好使用玻璃器皿,密封后至于阴凉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而要发挥红糖的这些功效,吃法上也很有讲究:红糖煮荷包蛋,可以使鸡蛋和红糖的营养互补,让老年人面色红润,有精神;用红糖泡桂圆干服用,对改善睡眠有着积极作用;红糖泡人参,则有调理气息,改善低血压的作用。如果您嫌麻烦,也可以每天冲杯红糖水喝。据了解,日本著名长寿县的老人,就有每天喝一杯红糖水的习惯。
  红糖虽然营养丰富,但也不能贪吃。建议老人每日摄入量为25克左右。患糖尿病的老人应避免;便秘、口舌生疮的老人,为了防止上火,可改吃点冰糖。另外,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
  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相对而言,白糖虽味甘,然其色白,性平,故其补血的效果远不及红糖。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由于白糖过于纯净,其中几乎不含微量元素成分,其营养功效自然与红糖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科技发达的日本,许多食品还特地标明“纯正红糖”字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红糖非同于白糖的作用,所以家庭和食堂应常备红糖。

中医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

中医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

所属分类: 中医疾病 医学名词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又称产褥期出血。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高低与各地产前保健及产科质量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各地剖宫产率的升高,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大医院的统计在0.17%~0.4%。


晚期产后出血 病因


1.剖宫产术中处理不当致子宫切口裂开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妊娠病理情况及社会因素的增加,对胎儿重视程度高及产妇惧痛等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逐步上升,术后并发症亦增加剖宫产时术者水平高低与晚期产后出血率有一定关系。



(1)子宫切口选择不当:切口应尽量选择在子宫下段,避免过高或过低。切口过高,位于宫体与下段交界处,切缘上下组织厚薄不均,对合不齐或错位,可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过低接近宫颈宫颈结缔组织多,血供不良,亦可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且在出胎头时易造成切口撕裂。



(2)切开方式欠妥:切开时用手术刀或剪刀全程切开或剪开,致宫壁弓形血管断裂,出血多,影响愈合。



(3)娩胎头时切口撕裂:出胎头时动作粗暴或遇巨大儿畸形儿,前置胎盘时易发生切口撕裂。由于妊娠子宫受乙状结肠推移,子宫右旋,故切口左角易被撕裂,累及子宫动脉,发生大出血此时术者多紧张,在撕裂处反复缝扎止血,可致子宫角部伤口血运障碍,易坏死、裂开、出血。



(4)缝合不当:针距过密,缝线过多过紧,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切口愈合不良。另外缝合时将子宫内膜外翻缝入肌层,亦是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原因之一。



2.感染分娩前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反复阴道检查、人工破膜水囊引产或用气囊促宫颈成熟等经阴道操作者,产妇本身有妊娠期严重贫血、重度妊高征、糖尿病等病理情况时,加之分娩后阴道卫生不注意惧痛不清洗会阴,均可发生阴道内及宫腔内感染,致子宫复旧不良或切口愈合不佳而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复旧不全宫内感染和少量胎盘胎膜残留可引起子宫复旧不全。



4.胎盘息肉分娩时若胎盘胎膜残留,残存组织在宫内坏死机化表面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息肉。



5.其他子宫内膜炎、子宫黏膜下肌瘤感染、绒毛膜癌,也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图1)。


晚期产后出血 发病机制

分娩时对胎盘及胎膜检查不仔细,尤其当有副胎盘或帆状胎盘时少量胎盘胎膜残留导致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全健康搜索,子宫不能正常缩复,子宫收缩差。随着残留局部血栓脱落,血窦开放而出现晚期产后出血胎盘息肉部分或全部脱落,使附着部位血窦开放发生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 症状


临床表现:



1.胎盘残留第3产程处理不当,过早牵拉娩出胎盘,如有大块胎盘缺损或副胎盘残留在宫腔内而未能及时发现,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其坏死脱落时,其基底部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常为红色恶露时间延长,反复出血甚或突然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多发生于产后10天左右。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全,宫口松弛有时可见残留组织堵塞宫口。患者可伴有发热,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有强光团回声,有时可见暗区间杂其中,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有绒毛组织。



2.胎膜残留亦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但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红色恶露时间过长,大出血少见。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良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有细小强光团回声。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有胎膜组织。



3.蜕膜残留正常蜕膜组织多于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子宫畸形如双子宫双角子宫等,蜕膜容易剥离不全而长时间残留,影响子宫复旧,容易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好发于产后2周左右。临床表现不易与胎膜残留相鉴别。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宫腔内可能有细小光团回声或液性暗区。宫腔刮取物病理检查仅见玻璃样变性的蜕膜细胞和红细胞等但不见绒毛。



4.胎盘附着部位子宫复旧不全或子宫内膜修复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部位血管在胎盘排出后即有血栓形成,其后血栓机化,透明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狭窄、堵塞。胎盘附着部位边缘的子宫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的残留腺体和内膜重新生长使子宫内膜正常修复,该过程需6~8周如该部位发生感染,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可以导致大出血常发生于产后2~3周,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软,宫口松弛,有时可见大量血块堵塞按摩子宫则有陈旧性血液及凝血块排出。B型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线不清,无第3产程胎盘胎膜残留病史,宫腔内无组织回声。刮出物无胎盘绒毛,蜕膜或肌层内仍保持大小不等的管腔,提示内膜修复过程受阻,再生内膜及肌层有炎症反应。



5.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的两侧端。造成切口裂开的原因有:



(1)切口感染:子宫下段横切口距离阴道近,手术操作失血及术后出血,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诱因引起切口及周围感染,组织坏死脱落血管开放而大出血。切口裂开后加重感染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使切口难以愈合,如无菌操作不严格更易如此。



(2)切口选择不当:当切口过低时,由于接近宫颈外口,此处组织结构以结缔组织居多,愈合能力差;而切口位置过高时,位于解剖学内口处,切口上缘为宫体组织,收缩力和缩复力强胎儿娩出后变厚变短下缘为宫颈组织缩复力差,薄而长,缝合时创面对合不良易导致愈合不佳由于妊娠子宫多右旋,切开时易偏左容易损伤左侧子宫血管。



(3)缝合不当:切缘对合不良,操作粗暴,活动性出血的血管缝扎不紧,尤其是切口两侧角部血管未能缝扎住导致血肿形成;缝线过松或打结过松不能有效压迫血管缝线打结过紧将血管与组织割断,缝扎组织过多或过稀肠线过粗及结头过多,子宫全层穿透缝合等都将影响切口愈合而导致出血。



切口裂开患者常表现为术后3周左右突然发生的无痛性大量阴道流血,并反复发作短时间内患者陷于休克状态。检查时阴道及宫颈管内有血块宫颈外口松弛,有时可在子宫下段切口处触及凹陷突起或血块,此时切勿强行撕拉或触摸“异物”,否则可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6.其他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内异物、宫颈糜烂宫颈恶性肿瘤等均可能引起晚期产后出血。诊断依靠妇科检查血或尿HCG测定,X线或CT检查,B型超声检查及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等。



7.多表现为产后恶露不净有臭味,反复或突然阴道大出血可导致贫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图2)。



对于既往有多次人工流产史,胎盘粘连史产后出血史者或分娩时有产程延长急产双胎难产,宫腔操作,副胎盘,轮廓状胎盘,胎盘缺损或产后出血史应提高警惕。



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及感染。



诊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图3)。



2.诊断标准



(1)分娩24h后产褥期内发生子宫出血表现为产后恶露不净,血色由暗转红,伴感染时有臭味出血反复,血量少或中等健康搜索,一次大量出血时可伴凝血块,出血多时患者休克。



(2)有下腹痛、低热或产后低热史。



(3)子宫稍大而软,伴感染时子宫或切口处有压痛切口处血肿形成可及包块,宫口松弛,有时可触及残留的胎盘组织。



(4)血常规显示有贫血及感染。



(5)B超检查提示宫腔内有残留组织或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血肿、愈合不良或子宫发现肿瘤病灶。




鉴别诊断:



产后出血的诊断不难作出,诊断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寻找出血原因据因施治,迅速止血。因此,需要将引起产后出血的4大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机制障碍加以鉴别诊断。



1.子宫收缩乏力者多有产程子宫收缩乏力的病史,产后出血多为暗红色血液可见血凝块,鲜血少见;按摩宫底,子宫松软甚至如布袋,按摩后可有大量血液流出阴道,软产道检查并无异常;加强宫缩后出血量减少。



2.胎盘滞留、部分粘连、部分植入等胎盘异常引起的产后出血,多见于胎儿娩出后胎盘未娩出,无胎盘剥离征象;腹部检查有时胎盘嵌顿时在子宫下段形成狭窄环,徒手剥离胎盘可发现胎盘与宫壁粘连或难以分离。



3.软产道裂伤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出血鲜红,无血凝块但可自凝;检查发现子宫收缩良好软产道检查能明确裂伤部位及严重程度。



4.凝血功能障碍于产前即可有慢性全身出血表现,患者可出现子宫、软产道等多部位出血,血难自凝,根据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不难诊断。


晚期产后出血 治疗


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图4)



1.既往多首选刮宫近年来主张对于出血量少或中等,除外产道损伤或肿瘤,B超显示无明显组织残留,可先用宫缩剂(缩宫素及前列腺素)及抗生素保守治疗。必要时可用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修复;若子宫腔内有组织残留可先用抗生素,48~72h后清宫,术后继续用抗生素及宫缩剂治疗。



2.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



(1)保守治疗:补液,抗炎,止血,纠正贫血,改善全身状况,部分裂开的切口有可能愈合。



(2)手术:若裂开的切口周围组织血运较好,可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形成新鲜创面重新缝合;若剖腹探查时发现子宫切口糜烂,组织脆,提拉宫底时下段横切口自行裂开,上下段分离,则应果断行全子宫切除术同时抗炎、输血、纠正休克。



北京妇产医院报道髂内动脉血管造影栓塞术可即刻明确并阻断出血,止血效果好但栓塞脱落有再次出血的可能,有待进一步改进。



3.疗效评估治愈指标为:



(1)各项生命体征正常,贫血基本纠正。



(2)阴道流血停止,子宫收缩好。


晚期产后出血 预后

晚期产后出血是产褥期内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因持续或间断阴道流血和突然大量出血致患者严重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如不能及时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可致产妇死亡,据1996~1997年全国孕产妇死亡资料统计因晚期产后出血致孕产妇死亡人数占全部孕产妇死亡总数的3.4%。江苏省人民医院20年来共收治晚期产后出血患者148例,其中包括多例严重出血性休克患者,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并发症,晚期产后出血的预后除与医疗条件密切有关外,血源和交通等因素亦为重要因素。


晚期产后出血 预防


做好妊娠期保健,恰当处理好分娩过程,可明显减少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对有产后出血史,多次人工流产史胎盘滞留及双胎,羊水过多,产程延长者提高警惕做好产前保健及产时,产后监护。同时详告产妇,取得配合,预防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正确处理第2、3产程,出头娩肩应缓慢,保护好会阴以免软产道撕裂。产后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出血量,按压宫底促积血排出。



严格剖宫产指征,加强对正常生理分娩方式的宣传,减少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具备剖宫产指征者,子宫切口选在子宫下段,先切开一个小口再用手撕至合适的长度出胎头应动作轻柔,选择恰当缝线,针距不可太密,止血彻底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晚期产后出血 相关词条

卵巢妊娠 妊娠呕吐 胎盘的过早分离 持续性输卵管妊娠 妊娠合并皮质醇增多症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晚期产后出血

[1] 火罐网 http://www.budianjie.com/disease/d3_d21/37072/index.html

[2] 全民健康网 http://zhuanti.qm120.com/fuke/chanke/chanru/chanruhcx/


www.budianjie.comtrue/chanhoujb/377230.htmlTechArticle很多妈妈生完孩子 后,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适,如头晕、体虚、腹痛、便秘、恶露不尽 等,如果你担心吃西药会影响母乳,那么何不试试看药膳、按摩等中医调理 手法呢?说不...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