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产后第一次月经

如果没有喂母乳 的产妇,大约产后6~8周月经就会来。而产后第一次月经的量则不一定,有的人多,也有人极少。母乳喂养 的产妇,则可能会有很晚的,有产妇表示在产后第18个月才来,这可能是哺乳使体内泌乳激素上升,抑制排卵,所以月经没来。  

  因为个人身体状况 不同,再加上受母乳喂养的影响,有些妈妈产后月经 会出现不规律或者迟迟不来的问题。产后6周内称为产褥期 ,在产褥期早期,会从阴道排出恶露,所谓的恶露就是在怀孕期间 子宫内膜 变厚并充满血管,等产后这些不用的组织、褪膜(称为子宫肉膜蜕变组织)就会陆续剥落,排出体外。如果利用显微镜 检查恶露,可以发现恶露主要成分 为红血球、子宫内膜蜕变组织、 上皮细胞 和细菌。

  1、产后恶露 何时结束?

  恶露排出的量因人而异,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基本上,产后前几天,恶露中的血比较多,所以恶露会有红色或暗红色的血块,略有鱼腥味;到了产后第三四天,恶露颜色会慢慢变淡、变褐色,称为浆性恶露;再到第十天,恶露会变成白色或黄白色,有点类似白带,称为白性恶露。

  2、为何剖宫产 恶露少?

  怀孕时胎盘像一个20×20厘米的pizza贴在子宫内膜上,胎儿生出约5分钟后,胎盘也会从子宫内膜腔脱落,然后整个排出。自然产 产妇,医生在胎儿生出,胎盘剥离 后,会经阴道、子宫颈 伸入子宫内膜,清除残遗的胎盘组织和子宫内膜蜕变组织;若是剖宫产,医生在胎儿生出,胎盘剥离后,会用纱布清除残遗的胎盘组织和子宫内膜蜕变组织,所以剖宫产的产妇恶露 会较自然产来的少。


请问剖腹产的妈妈们,产后第一次月经量大吗?

我50天左右来的..量少的很,现在还在怀疑是不是月经..下个月再看一下..我是顺产..

[:em28:] 我很少啊  宝宝快五个月才来的

我出月就来了,量超多。上个月一点点。这个月前三天量多,现在快结束了吧。

我是顺产的,混合哺乳,产后第三个月就来了,第一次来很痛呢,以前量一直都不少,现在好像还更多,两个小时夜用的卫生巾就满了。

我现在也是这样担心。好像大出血一样。。。[:em77:]

顺的全母乳,现在还没来,昨晚上有一点褐色分泌物,今又没了[:em30:] 

我是剖腹产全母乳到九个月,断奶后半个月就来月经了,今天刚刚干净,觉得挺正常的,量比我原来稍多一些,但也不至于像有些姐妹说的那样像水一样不停的流,生之前经期大概是五天吧,这次来了有六天。而且肚子不痛腰也不痛的,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哦。

前两人个月比生前有点多,流得也快,时间长,生完后都变成七天了,我生之前是三天就完了。自从六个月后上环了月经就变得很少了。现在上环半年多了月经量跟生之前一样了。

我是母乳的,剖腹产后9个月来的月经,量多不说,肚子还疼的厉害,以前没结婚前来月经肚子就超疼,大夫说一般生了宝宝后就好了,我就一直盼望着。谁想这还更疼了,我就郁闷。。。[:em88:] 

很多,而且严重紊乱,停了没两天又有出血,但和来月经那种不一样,一点点,但老不干净

量不是很大,第二天和第三天多点,但也没用几个卫生巾,比生前稍微多一点点。刨的,喂了一个月奶,宝宝3个月来的第一次,第二次还没来。这一贴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贴!

6个多月刚来,混合喂,来前几天有点点感觉,分泌物多了,来了三天,和以前没多大区别,还不如以前多,最大的区别是以前第一天来时还很疼腰也酸,这次除了流血啥感觉没有啊,真奇怪!

非常多,白天都不敢用日用型的。至今为止来了三次,都很多。[:em27:]

母乳妈妈,这个月第一次来,跟怀孕前量差不多,第三天夜里就少了,估计五天左右就会干净了吧。

混合喂养,6个多月来的。前两天多,第四天就干干净净了。和怀孕前比,时间短了,但是量相对多了。

第一次很少,用护垫就可以解决。第二次很多,,量很大

看着血淋淋沉甸甸的卫生巾,我腿都是软的。。。[:em81:]

现在宝宝不到四个月,前天就来了一点点,再就没有了。

我也是40多天的时候来的月经。。。量比以前多得多!!!很多天了,现在断断续续还有,,,郁闷、。。。

我是母乳喂养,产后第三个月来的,可是非常非常少,用护垫都觉得浪费。这个月更少,只一天,护垫都没来得及没用上[:em27:]

盼望

  词语名称: 盼望 词语解释: 1.亦作"盻望"。 2.殷切地期望。 3.想念。 4.眺望,远望。

www.budianjie.comtrue/chanhoujb/377908.htmlTechArticle如果没有喂母乳 的产妇,大约产后6~8周月经就会来。而产后第一次月经的量则不一定,有的人多,也有人极少。母乳喂养 的产妇,则可能会有很晚的,有产妇表示在产后第18个月才来...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