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治热病 _中医秘方,中药验方

  翻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在“治小儿诸疾”中注意到一张方剂,即惺惺散:“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瓜蒌根,人参,细辛(去叶),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炙),桔梗,各一两半。右件同杵,罗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如要和气,即入生姜煎服,不计时。”本方治疗外感伤寒时气,壮热咳喘鼻塞,竟然用四君子汤加味,值得体会。

  曾治患儿魏某,男,3岁。2011年3月8日初诊。7日下午开始咳嗽、声嘶,晚上发热,服用解热镇痛药后汗出热退,今上午又有发热。纳食减少,口气重,7日大便1次。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数。证属风热犯及肺系,治以疏风清热,调和肺胃,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克,炒杏仁4克,生石膏(同煎)12克,桔梗4克,炒莱菔子6克,牛蒡子4克,连翘6克,蝉衣4克,焦山楂9克,生甘草1克。2剂,水煎服。

  3月10日二诊:患儿声嘶已解,但发热持续,咳嗽不减,有痰,纳食欠佳,昨日至今未大便。精神欠佳。查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3.6×109/L。舌质红,舌苔白,脉细弦。证属痰热壅滞,脾气虚馁。治以清化痰热,益气运脾。方用六君子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处方:党参4克,生白术4克,茯苓4克,姜半夏4克,陈皮4克,柴胡6克,蝉衣6克,酒军(后下)6克,芒硝(分冲)4克,炒莱菔子6克,桔梗4克,生甘草1克。2剂,水煎服。

  3月13日三诊:服上方第一剂,当晚退热。现纳食尚欠佳,有少许咳嗽,仍有痰,精神好转,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邪实已去,胃纳未复,治以和胃化痰善后。方用二陈汤加减。处方:姜半夏4克,陈皮4克,茯苓4克,桔梗4克,炒杏仁4克,鸡内金6克,浙贝母4克,全瓜蒌6克,炙甘草1克。4剂,水煎服。

  药后患儿纳好便调,无不适,停药。

  本病属常见病,发病仅1日,当一诊即愈。不期患儿药后不愈反重,也许和处方欠妥有关,也许和患儿体质及病情、摄养有关。不论原因为何,二诊时患儿发热、咳嗽不减,反增不食、不便、精神差。邪实、正虚俱显,攻邪则正气不支,扶正则邪实更甚,迫不得已攻补兼施。处方为六君子汤合方加味,但实际上为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合二陈汤以开胃进食;二陈汤化痰调气,合调胃承气汤以清泻痰热。小儿病证单纯,方证合拍,见效亦捷。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变证极易。二诊时如不能及时使用四君子汤,而是先治邪实,或清或泻,或转而改用静滴抗生素,极易引发危重变证。

  笔者明白本案绝非佳作,之所以不惜献丑实录于此,主要想说明二诊转方时加用四君子汤的重要性。

  曾经在读书笔记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治疗虚证,要注意邪实,先治邪实;治疗实证,要注意正虚,先护正虚。”


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啊?各治什么病啊?

四君子汤【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四物汤【组成】当归(10克) 川芎(8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www.budianjie.comtrue/mifang/24305.htmlTechArticle翻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在治小儿诸疾中注意到一张方剂,即惺惺散: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瓜蒌根,人参,细辛(去叶),...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