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不调怎么调理

    月经不调的症状主要变现为提早、推后和月经量过多、过少等。只要出现这些情况最好能够及时的调理。那么,月经不调如何调理才最有效最科学呢?下面就为您推荐几款食疗的调理方法。

女性月经不调怎么调理?

    1.大枣20枚,益母草10克,红糖10克,加水炖饮汤,早晚各饮1次。对于经期受寒所致月经后延,月经过少等症有明显效果。

    2.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将鸡蛋洗净,一同益母草加水共炖,蛋熟后去壳再煮20分钟,吃蛋饮汤。适宜于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过少,月经后延症。

    3.红高粱花、红糖各适量,水煎,分2次饮服。适宜于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鲜红者。

    4.当归、生姜各10克,羊肉片100克,加水同煮,熟后加盐,饮汤食肉。适宜于月经后延、量少、腹冷痛等症。

    5.米醋200克,豆腐250克,同煮熟,饭前吃,1次吃完。适宜于经期过短、血色深红、量多的壮实女性。

    6.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先煎山楂去渣,冲入红糖、趁热饮。适用于月经延后。

    7.龙眼肉50克,鸡蛋1个,先煎龙眼,30分钟后打入鸡蛋,共炖至熟,早晚各1次,连服10天。适用于虚证月经不调。

    8.雄鸡冠2个,食盐少许,鸡冠煮熟,蘸盐吃,每日1次,每月3-5次。适宜于虚寒月经不调。

    9.鲤鱼500克,黄酒260克,取鱼肉与黄酒同煮吃,鱼骨焙干研末,早晨用黄酒冲服。适用于经多不净者。


女性月经不调如何调理

  您好!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很多,建议您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一下,对症进行有效的治疗。

  对于月经不调如何调理,也是需要对症进行的,在这里给你推荐一个网站,你可以在线咨询一下她们的专业医生 http://www.xdnzyy.com/yjbt/

  月经不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经期应注意保暖,忌寒、凉、生、冷刺激,防止寒邪侵袭;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应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平时要防止房劳过度,经期绝对禁止房事。

  二、自月经初潮起,就应学习、了解一些卫生常识,对月经来潮这一生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可预防原发性痛经产生或提高痛阈减轻疼痛程度。月经不调的预防需要女性注意经期及房事卫生,防止经、产期间上行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经血潴留的疾病。

  三、经期要注意饮食调理,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经加重月经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热迫血行,出血更甚。而且注意别滥用药,应根据痛经的原因,辨证施治。

首先分清 是气虚、血虚、气血都虚、还是气滞血瘀
1.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2. 不适宜吃太咸:过咸的食物,会使内的盐分和水分贮留增多,在月经来前,很容易发生头痛、情绪激动和容易生气等症状。
3.月经失调期间要保持外阴部清洁,免受细菌感染。在卫生巾的选择上也要避免药用的,因为它会打破正常的阴道PH值。同时服用鹿皇丹鹿胎膏可以治疗月经不调,是鹿胎与中草药成份的,医生都推荐的品牌,保养女人的子宫与卵巢效果非常好。东北最大鹿厂生产的,现在淘宝网上东北野生野品阁里就有。

  女性生理不顺,可以靠饮食来调理。

  月经时常早来的人,应少吃辛香料,少吃肉,少吃葱、洋葱、青椒,多吃青菜,吃饭前要按摩耳朵祛除疲劳,内心不要有不安和紧张。

  若月经总是迟来,宜少吃冷食多吃肉。

  经期第一、二天最好吃姜炒鸡肝或猪肝,多服用补血的食品。

  所谓“早来”、“迟来”,系依据个人生理周期来算,不管是28天周期或30天周期,早来5天以上或晚来5天以上,就是生理不顺,表示身体与精神有了不平衡的现象。

  在月经前、中、后三时期,若摄取适合当时身体状态之饮食,可调节女性生理心理上种种不均,也是使皮肤细嫩油滑的美容良机。

  月经前烦躁不安、便秘、腰痛者,宜大量摄食促进肠蠕动及代谢之物,如生青菜、豆腐等,以调节身体之不均状态。

  月经来潮中,为促进子宫收缩,可摄食动物肝脏等,以维持体内热量。此时,甜食可多吃,油性食物及生冷食物皆不宜多吃。月经后容易眩晕、贫血者,在经前可摄取姜、葱、辛香料等;在经后宜多吃小鱼以及多筋的肉类、猪牛肚等,以增强食欲,恢复体力。

姐妹我和你的情况差不多,我是用【扎满牌】鹿胎膏调理好的,淘宝上有卖的,198元,纯度很高

www.budianjie.comtrue/chanhoujq/294684.htmlTechArticle月经不调的症状主要变现为提早、推后和月经量过多、过少等。只要出现这些情况最好能够及时的调理。那么,月经不调如何调理才最有效最科学呢?下面就为您推荐几款食疗的调理方...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