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露不下 药膳帮忙

    八珍汤加食补,调治血虚导致的产后恶露不下

    产后宫缩乏力,恶露停留于子宫内不能排出或排出很少以及其他症状,称为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可引起血晕、腹痛、发烧甚至更为严重的症状,应及时调治。如果产后恶露不下,或下得非常少,但全身情况良好,无腰腹疼痛、发烧等症状,可不以病论。
    如果新妈妈检查后发现血色素比较低,有贫血的症状,那就是因为血虚导致了恶露不下。小编推荐几种调治方法。

    方法一:熬八珍汤。取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人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5克、灸甘草9克加上炮姜15克、肉桂12克,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一次,连用一周。
    方法二:服用加味八珍益母膏。
    方法三:炖当归黄芪鸡汤。选2斤左右的乌骨鸡一只,当归10克、黄芪15克、还可加入红枣10颗,同放砂锅中褒煮两小时,加适量食盐调味,喝汤吃鸡肉。此食补方气血两补。
    方法四:艾灸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等穴位,每个穴位灸2~3分钟。

    活血化瘀生化汤,调治血瘀所致产后恶露不下

    血瘀导致的产后恶露不下,主要表现为血凝结而导致恶露不下或下得非常少,或分娩时血未及时排出,成为淤血,使小腹刺痛,夜间疼痛加剧。这些症状多是由产后受风受冷引起的,下面介绍几种简便的调治方法。

    方法一:服生化汤。
    方法二:饭后半小时,半坐卧,用手从擀至肚脐,在肚脐部位轻轻揉按10遍,如此反复按摩10~15次,每天两次。
    方法三:将约2斤的粗盐超热,用布包包好,放在肚脐周围热敷,或直接用热水袋敷在小腹上。

    疏肝解郁法,调治气滞所致产后恶露不下

    气滞导致的产后恶露不下,表现为产后新妈妈心情不愉快,不思饮食,恶露不下,或下得非常少,小腹胀甚至疼痛。
    气滞会影响血液下行,故恶露不下,或者甚少。血行不畅所以引起小腹胀痛。调治重在疏肝解郁,方法有一下几种:

    方法一:用香附15克、艾叶15克、枳壳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延胡索15克煎水喝。
    方法二:请医生针灸太冲、内关、合谷、三阴交、血海、肝俞等穴位,每天一次,针灸7天。


产后出现恶露不绝怎么办

产后恶露不绝
  分娩后,随着子宫内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内膜的脱落和修复,含有血液、坏死脱膜组织等物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最开始为含有大量血液及坏死的脱膜组织、量多、色鲜红为红色恶露,多在产后持续一周左右。以后颜色淡红,含有少量血液,有较多坏死蜕膜、宫颈粘液、阴道排液称为浆性恶露。以后颜色变白,含有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组织及细菌,称为白恶露。如产后已三周,仍有血性恶露,称为产后恶露不绝。多因产后子宫复原不佳,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或有宫腔感染所致。
  一、症状
  1.产后三周,阴道仍有红色恶露排出。
  2.如恶露有臭味,或伴有低热、下腹疼痛、子宫复归不良、或子宫有触痛,则有宫腔感染。
  3.B超检查子宫复归不良,宫腔内有组织时,为胎盘或胎盘残留。
  二、预防及预后
  (一)、产后恶露不绝的预防
  1.分娩前积极治疗各种妊娠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阴道炎等。
  2.对胎膜早破、产程长者或剖腹产后,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
  3.分娩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全,如有残留者及时处理。
  4.坚持哺乳,有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的排出。
  (二)、预后
  如治疗及时会很快痊愈,恶露干净。如治疗不及时,或身体抵抗力差,有可能会发生产褥期严重感染或遗留慢性盆腔炎。
  
  产后恶露不绝
  验方一
  组成: 柴胡18克 泡参2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炮姜5克 益母草25克 生姜10克 甘草5克 赤芍12克 大枣12克
  功用: 理气散寒,调和冲任,活血化瘀,温宫止血。
  主治: 恶露不绝。症见恶露淋漓涩滞不畅,时来时止,挟块色黯,小腹微胀痛。舌质两边瘀暗,苔白滑,脉沉弦。
  验方二
  组成: 黄芪 党参 白芍 白术 鹿衔草 升麻 阿胶珠 川断 远志 炙甘草功用: 益气养血,固守胞络。
  主治: 流产后淋红不断,气血两虚型。症见流产(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淋红淋漓量少,或多色淡,绵绵不断,净后数天复见少许,似净非净,无腹痛,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头晕腰酸,气短,脉虚细,苔薄质淡。
  验方三
  组成: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白芍12克 麦冬15克 山药20克 连翘12克 制香附10克 台乌10克 木香6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24克 乌贼骨15克 茜草根12克 冬瓜仁20克 砂仁3克
  功用: 养阴清热,理气调冲止血。
  主治: 血热气滞,冲任亏损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小腹胀,恶露淋漓不止,小便色黄,口干,舌质红,无苔,脉弦数。
  
  产后“恶露不净”的处置方法
  少数产妇,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恶露也可以延续到产后1—2个月,大部分产妇恶露在1个月时可停止。如果产后3个月恶露仍淋漓不净,属于恶露不净,肯定有病理因素存在。常见的原因有子宫腔感染、子宫复原不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绒毛膜癌。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病理现象,因而,如遇到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如果在1个月后,恶露不净,同时伴有臭秽气味或腐臭气味,或伴有腹痛、发热、也可能是子宫、附件(输卵管、卵巢)、阴道有感染;如果排除恶露量逐日增多,颜色逐日变红变深,或出现淤块,都属于异常现象,或有子宫出血,或有宫颈、阴道创伤,或有感染发生。这些情况应及时引起注意,并到医院检查治疗。
  《现代家庭急救指南》
  
  恶露不绝的中医疗法
  恶露是指分娩后子宫内残余的血液和浊液。正常恶露一般3-4周应完全排尽,若过期仍淋漓不断,即称为恶露不绝。其辨证分型及药膳调治如下:
  一、气虚型:恶露色淡红,质稀无臭,时觉下腹下坠,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缓弱。治宜补益中气,升阳固摄。
  1.黄芪粥:黄芪30克,水煎3次,去渣合计,同粳米100克共煮粥,待熟加陈皮末3克,稍煮,入红糖适量调食。每日1剂,连用5-7天。
  2.参术芪米粥:党参9克,白术18克,黄芪15克,水煎2次,去渣合汁,入粳米60克,煮粥食用。每日1剂,连服5-7天。
  3.参芪归枣膏:党参50克,黄芪100克,当归30克,大枣20枚,水煎2次,去渣合汁,加红糖100克收膏。每次服20毫升,每日2次。
  二、血瘀型:恶露量少,色紫黑,腹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弦实有力。治宜活血化瘀。
  1.益母草红糖汤:益母草60克,煎汤200毫升,加红糖50克,热服。每日1剂,连服5-7天。
  2.山楂红糖茶:山楂50克,水煎去渣,取汁50毫升,加红糖20克,饮服。每日1剂,连服5-7天。
  3.红花草糖水;红花3克,益母草15克,水煎去渣,取汁50毫升,加红糖20克,饮服。每日1剂,连用5-7天。
  三、血热型:恶露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而臭,面赤口干,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养阴止血。
  1.冬瓜皮赤豆茶:赤小豆、冬瓜皮各适量,水煎代茶频饮,连服数天。
  2.二冬膏:天冬、麦冬各250克,水煎3次,去渣合汁,加川贝母粉60克,炼蜜收膏。每服10毫升,每日3次。
  3.莲草茅根炖肉:旱莲草、白茅根各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瘦猪肉少许,用水3碗,煎至一半,日分3次服用。(作者:徐井芳)
  
  产后恶露应何时干净 2002-03-27 16:04:07
  产后从阴道内排出的液体称为恶露,也叫产露。恶露的成分有血液、粘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细菌等,有腥味。根据产:后时间的不同,恶露的量和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在产后3~7天内为血性恶露,量多,色鲜红,含有大量血液,粘液及坏死的蜕膜组织,有血腥味,以后随着子宫内膜的修复,出血量逐渐减少,变为浆液性恶露,量减少,其色较淡,内含血液减少,宫颈粘液相对增多,且含坏死蜕膜组织及阴道分泌物和细菌。2~4周左右变为白色或淡黄色,形成白色恶露,量更少,不再有血液,一般持续3周左右停止。通过观察恶露的性质、气味、量及持续时间,可以了解子宫复原情况及其有无感染存在。如果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量多,常提示胎盅附着处复原不良或有胎盘胎膜残留,如果恶露持续时间长且为脓性.或有臭味,表示有宫腔内感染。如果伴有大量出血,子宫大而软,常提示子宫复归不良。
  
  人流后恶露不净的三种情况
  有些女性在人工流产后会出现恶露不净的情况,一般地讲,人流后两三天恶露就会干净,很少超过10天,像20多天仍不净者属于不正常现象。
  恶露不净常见于三种情况:
  是组织物残留,可因妊娠月分较大,或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原因,也可因手术操作者技术不熟练,致使妊娠组织物未完全清除,导致部分组织物残留于宫腔内。此时除了恶露不净,还有出血量时多时少,内夹血块,并伴有阵阵腹痛。
  是宫腔感染,可因人流后洗盆浴,或卫生巾不洁,或人流后不久即行房事,也可因手术操作者消毒不严密等原因致使宫腔感染。此时恶露有臭味,腹部有压痛,并伴有发热,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
  是宫缩乏力,可因人流后未能很好休息,或平素身体虚弱多病,或手术时间过长,耗伤气血,致使宫缩乏力,恶露不绝。
  由于症状表现不一,治疗也不尽相同,故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查找恶露不净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www.budianjie.comtrue/chanhoujb/63321.htmlTechArticle八珍汤加食补,调治血虚导致的产后恶露不下 产后宫缩乏力,恶露停留于子宫内不能排出或排出很少以及其他症状,称为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可引起血晕、腹痛、发烧甚至更为严...

声明:小鱼养生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

评论